看這部片長大的孩子,創造力會爆棚吧!日本火了7年到底牛在哪?

2019-11-20     神奇麻麻在哪裡

瓜媽說: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一部培養孩子「思維習慣」的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很多媽媽說平時沒有時間去關注這些,能在這裡看到這麼優秀的資源,感覺非常受用!又學到了新的東西,開拓了新思路!希望我能多分享這種類型的內容。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檔在日本火了7年的兒童節目《啊,設計》(B站可看,有中文配音版哦),豆瓣評分高達 9.4!被標註好於 99% 的兒童片。2歲+的孩子就可以看了,不僅小孩喜歡,連大人也會被迷住!


這檔節目極富魅力的地方在於,它用極具美感和視覺衝擊的鏡頭,掃描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逐步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引發思考,調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如果說上次分享的紀錄片側重於」科學「,那麼今天分享的這檔兒童節目則更偏向於「美學」。也許並不是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設計師,但是通過這個有趣的節目,能讓孩子學會觀察,擁有對美的發現與感知,提高他們的「美商」!也是件很受益的事!




這檔節目每集15分鐘,包含了「設計的觀察」、「素描」、「拆解」、「天馬行空」、「訪問名家設計師」等不同的板塊。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幾個特別有意思的板塊,並從中汲取培養孩子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啟發和經驗。

1

通過設計的角度去觀察

你會發現一個更有趣、更豐富的世界!

這檔節目的第一部分是【設計的觀察】,它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把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細節、小設計搬到我們面前,拓展孩子們的觀察思路


觀察的能力幾乎人人都有,但觀察的角度深度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觀察是流於表面的匆匆一瞥;有些觀察會引發好奇心和思考;有些更深層次的觀察,能做到更抽象的總結和提升……


比如,醬油瓶為什麼會有腰身呢?




進一步拓展觀察範圍,你有沒有發現,可樂的玻璃瓶也有?


噢,原來是模仿人體設計,有腰的話握起來的確舒服一點~


再比如,我們走進蛋糕店,有沒有發現,各種蛋糕的形狀各異?

啊,原來在製作蛋糕的時候,各種食材之間就有很多種混合方式——

比如說,有的是堆疊~




有的是包裹~


有的是卷裹等~


前幾期是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進行觀察,隨著節目的繼續,之後還會有一些更深入的觀察


比如說對形狀的觀察圓形和正方形,它們都有什麼用途,作為兩種形狀,它們的本質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還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觀察。生活中,旋轉這個動作,在一天裡,是不是被我們重複了很多次?

看這部片長大的孩子,創造力會爆棚吧!日本火了7年到底牛在哪?


有沒有哪些產品的設計,也是讓我們很順手的「旋轉」設計呢?


它教孩子認識什麼是旋轉的同時,還會給孩子布置點「小作業」,從小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舉一反三的能力。

不止這些哦,還有更抽象的觀察。

你知道嗎,這些繁複的圖案和花紋,竟全都來自於,最簡單的「圓和線」!

觀察看似很簡單,但要從表層到深層,從一個到多個,從具體到抽象,卻需要經過反覆的思維訓練

這個節目通過設計的角度,讓孩子們認識到,只要認真仔細觀察一樣事物,你就會發現很多很多奇妙的東西。觀察是學習、設計、獲取知識的基礎。

2

拆解板塊

驚艷你的眼睛,挑戰你的思維!

緊接著的板塊叫【拆解】,它把我們日常中最熟視的物品一點一點拆開,直到不能拆為止。之後再陳列好,讓孩子完完全全地看清楚,這些物品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


這個板塊別提孩子會有多喜歡了,因為它「投其所好」(很多娃都很愛拆東西啊),又強烈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一雙運動鞋拆開了是這樣的~


一顆葡萄,也能拆解出葡萄皮、籽、果肉~


薯片一片片排著隊,自己從袋子裡走出來,從大到小排列的樣子,也太萌了吧!


甚至還有一張撲克牌,它也能進行拆分!被它狠狠地驚艷了一把!


之後的排列組合,也能引起觀者的「極度舒適」,像我這種有輕微強迫症的也被治得服服帖帖!

薯片和糖果拆解圖

撲克牌拆解圖

玉米和包菜拆解圖

這樣的視覺效果,其實製作起來特別不容易。「拆解」這個環節的內容不是CG動畫(計算機動畫),而是定格動畫,雖然只有一分鐘,但拍攝需要從早到晚拍四天。這樣的用心,真的讓人特別佩服!

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製作出來的這個板塊,並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給孩子們引出觀察的新角度——「拆解」,它也是建構的對立面,能讓孩子們做到更細緻、更深入地觀察。之後的排列組合,又讓孩子了解到了歸類、排序等概念,可以說是會讓孩子看得很歡樂,收穫又特別多的一個板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手邊隨手一個小物品,都可以和寶寶做這樣的「拆解」遊戲。比如說,問寶寶,我們吃的桔子是有由哪些構成的呀?

有桔子皮、桔子衣、很小的籽、還有一粒粒的小果肉……

一旦孩子學會這種「拆分」思維,他對事物的認知會有一個更深的角度,無論將來在學習、工作中、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3

天馬行空的想像

比真正的答案更精彩!

接下來要說的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板塊,叫【天馬行空】,它展示的是一種反推思維。反觀生活中的那些經典設計為什麼會成為經典?當我們試著自己重新設計,反推回來,才會驚覺,哇,原來現在這個設計還真是合理呢!



這個板塊使用了小動畫的形式,配音也非常可愛,兩個人像是在「鬥嘴」,但鬥著鬥著,謎底就解開了!


比如「電話線為什麼要做的像麻花一樣?」一個人在打電話,向小夥伴吐槽:電話線能不能做的簡潔點?

那好吧,把它變直了來看看!

這時候老闆來電話了,說不定有重要事情需要記錄呢,想拿下附近的紙和筆,可是,同樣的長度如果變成了直線,那麼打電話人的活動範圍就被大大限制了。

那就把電話線延長一點呢,也就能拿到紙了,這個主意看起來是不是很不錯?

但是線太長,擱置時又太容易纏在一起了!可能還會將人絆倒的……既不美觀也不方便!

那還是回到原來的捲曲設計怎麼樣?捲曲彈簧狀的電話線,不僅可以伸縮自如,也不會限制人的活動範圍。擱置起來,也不會絆倒別人,方便多了!

所以電話線設計成這個樣子,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排隊方式,「先排一列,到了最後一步再分開?」

如果嫌一列隊伍太長,我們試試一開始就排兩列會怎麼樣?嗯,隊伍馬上變短了!

可是左邊隊伍里有個穿紅色衣服的人速度好慢啊,害得排這列里的人等了好久,還沒輪到自己!

原來每個人的快慢速度是不一樣的,這樣對於很快就能完成操作的人來說不公平。

那麼再試試,一邊處理快的,一邊處理慢的吧!區分開了,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

可是這樣一來,快的這隊一下多了好多人,結果還是得慢慢排!

最後我們還是改回一開始的排成一隊試試吧!

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前面的機器一空,後面的人就依次補上去。隊伍也在有條不紊地繼續前進,這樣子,不管是對快的人還是慢的人,都很公平。

原來很普通的排隊,也隱藏著這樣的學問啊!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習以為常」,鼓勵孩子們天馬行空,試著推倒結論,大膽去假設,說不定會有新奇的發現呢?

即使各種假設之後,仍然覺得還是現在的這個設計更合理,那麼這個思索的過程,也會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這樣設計的好處在哪裡?」,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

書為什麼設計成這樣?

一起來反推思考一下吧!

瓜媽最後說:

每期節目最後還會對一個非常有名的設計大師進行採訪,這個板塊非常實用,在這個領域積累了非常多實戰經驗的他們,會用最簡單直白的話,來引導孩子如何把設計思維帶入日常生活中。


沒有什麼大道理,反而都是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比如,日本非常有名的設計師深澤直人(無印良品設計的顧問委員)說:看到一件東西,然後就會聯想到其他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設計在做的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聯想思維)


他給大家的建議是,當我們在要設計一個東西時,先想想我們的習慣動作。比如要設計一個傘架,我們可以先想想平時我們把傘放在牆角的習慣性動作,以此為參考來設計。

工業設計師柴田文江說,在設計之前,我們不妨把對東西的感受,轉化成語言,比如說,這個像雲朵一樣柔軟,這個握起來不太舒服。轉化語言後,我們能更清楚它的優點,和缺點,並進行改進。

設計師伊東豐雄說,「先去觀察自然吧」。




好的學習,從「觀察」開始。當我們急著讓孩子學知識、學本領,別忘了停下腳步,讓孩子們先好好地看一看世界,生活中就潛藏著大量「美的瞬間」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感知。


好的兒童節目,能提供一個發掘並擴展孩子可能性的契機。《啊!設計》從開播到現在已經迎來了第9個年頭了,不止在日本保持收視長青,還把德國、美國的兒童影像獎都拿了個遍,很多網友說,「真是羨慕看這些長大的小孩。」 還好,我們的孩子也不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uYjkG4BMH2_cNUgD6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