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保險的問題基本上是每天都有媽媽來問,該買什麼類型的保險,哪個保險會更好?孩子又是父母的心頭肉,唯恐孩子吃不飽,穿不好,怕孩子生病……反正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
我們這種心理,本是人之常情,結果被部分保險公司和代理人所利用,打著對孩子的愛的名號,引的無數父母相繼掉入一個大坑,每年上萬元的往裡砸錢,實在是傷財又無用!因為我也要給瓜瓜買保險,特地諮詢了幾位我在保險公司供職的朋友,自己也對比了些產品,就來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經驗。
1:少兒保險應該優先選擇哪些險種?
一:社保。
對於大陸的媽咪和孩子來說,首先當然是社保(少兒醫保)。
小朋友一出生就可以給他買少兒醫保了哦,出生後三個月內辦理可以立刻享受醫保,不然就要等到每年9月1日到11月30日集中辦理了,次年1月1日才能享受。
拿杭州舉例,每年只要付200塊錢,就能報銷一定比例(一級、二級、三級醫院支付比例不同,也有上限,具體想了解的話就百度下當地政策就好,這裡不展開講了哈。)這個羊毛必須薅。
二:商業保險。
社保畢竟還是提供最基礎的保障,但商業保險可以彌補社保覆蓋不到的部分。
目前針對小朋友的商業保險分為了積累,我就挑選了最常購買的積累,做了一張簡單的excel表格(往下翻)。
目前市面上的險種眼花繚亂,不少險種在主險之外還會附加一些險種(比如主險是重疾險,附加給你住院醫療險,不過保額比主險低一些)。
我的建議是,綜合險種可以買,不少綜合險種也挺好的。但大家一定要了解具體的險種和自己的需求,用有限的資金去買幾個真正需要的種類,把保額做大。不要稀里糊塗買了一堆不必要的附加險,白白浪費了錢;或者不了解自己買了哪些險種,導致重複購買。
下面是Excel表格:
一定要在幾個種類里排序的話,我推薦的優先順序是重疾>意外傷害險>住院醫療險>教育儲蓄基金(針對有社保的大陸地區而言)。
請記住一個重要的原則:重大風險優先保障;小病小痛花不了幾個錢,不是上來就要考慮的。
A.重疾險應該買,而且應該早點買。
推薦指數:
重疾險顧名思義,即重大疾病保險。為什麼優先推薦重疾險?
1、在所有疾病中,罹患重疾對一個家庭財務狀況的挑戰是最大的。
很多人會覺得,相對於感冒發燒看門診、磕磕碰碰縫個針來說,重疾的發病率很低,買了說不定是白花錢。
但買保險不能僅僅考慮「機率」。從抗風險角度來說,一旦確診重疾,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治療費用對一個家庭的財務會是重大打擊。畢竟,除了初期的診療費用以外,罹患重疾還會產生大筆後續的治療費、營養費、護理費等等,除非是「土豪」家庭,否則一般家庭會受到極大影響。
此外,目前重疾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
2、越早買越便宜。
小朋友年齡越小,保費就越便宜,此後每大一歲,保額就會相應增加。
拿一個小寶寶和一個成年人比,同樣是50萬保額的返還型保險,成年人可能一年需要繳一兩萬才能拿達到同樣的保額;而小寶寶就只要每年繳一兩千就可以保50萬,相對來說比較划算。
3、種類未必越多越好。
我們在挑選重疾險的時候也可能會眼花繚亂。有些重疾險可以保80種疾病,有些則是40種、20種。到底買幾種合適?
首先,無論涵蓋了是80種還是40種重疾,一般都會包括國家規定的25種重大疾病,比如惡性腫瘤等等,這25種疾病在重疾中都屬於比較高發的,基本可以占到重疾理賠的90%了;
其次,市場上經常會看到專為少兒設置的重疾險,比如包含了白血病、嚴重川崎病、小兒麻痹症等疾病的兒童重疾險產品。到底有沒有必要對這幾種病症進行額外的考慮?
其實,小朋友中患病率最高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屬於癌症的一種。癌症其實就是惡性腫瘤(後面一種是比較書面的叫法),本身已經包含在國家規定的25種重疾中。
而小兒麻痹症的學名「脊髓灰質炎」,雖然不屬於25種重疾範圍,但隨著疫苗的普及,發病率已經急劇下降。
嚴重川崎病多發於5歲以下少兒,也不屬於25種重疾範圍。但如果及時發現並治療,在沒有併發症的情況下,治療費用在萬元以內,一般家庭是可以承受的。
總結一下,不管重疾種類有多少,發病率較高且理賠較多的25種重大疾病基本包括在裡面了,所以,不要一味追求重疾種類多少,要注意有些動輒80種、100種的重疾險,有可能只是為了吸引眼球。當然,如果同樣保費,範圍當然越多越好啦。至於專門針對兒童高發疾病的,有當然好,沒有問題也不是很大。
4、有「保費豁免」功能就最好。
買的時候,可以關注下是否有保費豁免功能,有則更好。保費豁免是指投保人發生身故、殘疾、重疾或輕症疾病等情況,保險公司獲准後,投保人可以不再繳納後續保費,保險合同仍然有效。
B.住院醫療險可以考慮,但門診險完全沒必要。
住院醫療險推薦指數:
住院醫療險常指報銷住院費用的險種,一般都是在社保報銷後進一步進行補償,產品價格主要跟保額有關,還包括是否涵蓋非醫保藥品,是否有起付線等,具體差異要看產品條款。
住院醫療發生機率不算太高,花費介於重疾和門診之間,可買可不買。如果主險里有附加此險,那麼買買也無妨。個人建議是,重疾險結合住院醫療險購買,反正一般的附加險也不會很貴。
健康險里還有一個種類,叫門診險。門診險是完全沒必要買的(這裡針對的是大陸地區,像Carrie一樣在香港沒有少兒醫保,那麼門診險可以考慮)。
大陸社保本身已經能夠Cover掉門診里的大部分費用,剩下的錢我們自己也能夠承擔,幾乎不會對家庭財務造成任何影響,在財務上來說,這叫「自留風險」;一些單位甚至可以報銷一部分子女的門診費用。一般來說,門診的費用通常也不高,保險理賠需要時間和精力,在這裡花費時間成本,也不是那麼值得。
C.意外險較靈活,意外發生機率較高,建議買。
推薦指數:
意外是誰都預料不到、突發的、不可控的,而小朋友好動,對外界的風險的抵禦能力差,安全意識也比較弱,1-4歲又是意外高發的年齡。
我之前寫過,瓜瓜大概在一歲半多的時候摔破頭縫了好幾針,當時為了用更細的美容針,就去私立整形醫院縫針,只能全部自費,大概花了三四千元。其實這筆錢是有可能通過意外險來賠付的。
像這樣的磕碰、貓爪狗咬、燒燙傷、交通意外等,一般都屬於意外險的範疇。一般意外險是一年買一次的,比較靈活,費用也不高,不會對家庭造成太大的負擔。
這裡說一下,目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意外險非常多,比如我看到一款產品,主險是意外險,附加了走失慰問金、綁架勒索每日津貼等等。說真的,如果真的走失了,靠著幾塊慰問金能頂什麼用呢?所以這一部分我認為只是噱頭,沒有購買的必要,畢竟,從精算角度來講,不管附加任何險種,都是要多收費的。
D.教育基金屬於強制儲蓄,有條件時再購買。
推薦指數:
我朋友認為,如果個人理財做得還不錯的話,完全沒必要買作為儲蓄的教育基金。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因為保險和理財的功能是不同的,無法僅用收益去比較。
教育基金主要有兩個優點:一是它作為一種強制儲蓄,到了一定年齡(比如小朋友18歲要上大學的時候)是一定可以拿到手的。如果你想為孩子未來上學強制攢下一筆錢(畢竟這筆錢可能每年花著花著也就沒了),會是不錯的選擇。二是大部分教育基金都有「保費豁免」功能,什麼是保費豁免,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但教育基金的也有缺點。一是,它既然是一種強制儲蓄,那麼如果家庭里一旦遭遇經濟上的變故,不交續期保費,屬於合同終止,損失會很大。不像理財產品,需要現金的時候,贖回就行了。二是,從投資角度考慮,它的收益性都不會太好(當然,理財產品也不能保證不會虧本)。
所以,對於中產階級的家庭而言,教育基金完全可以排到最末尾買。如果家庭的經濟狀況還可以,整個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強(重疾等保險都已經買齊了,家庭儲蓄也比較豐厚),那麼可以考慮為了孩子的教育強制儲蓄一筆費用。
E.上了幼兒園以後,可以考慮買學平險。
如果小孩上幼兒園、小學、中學了,可以買學平險。學平險全稱為「學生平安保險」,幼兒園、中小學等全日制教育機構的學生都能投保。大部分學平險包含了意外、重疾、住院醫療等險種,一般一年就繳納幾十到上百不等,保障期就是在校的一年。由於小朋友在校出意外的機率比在家出意外的機率要高些,考慮到這一點,學平險是可以買的。
不過,現在國內學校一般禁止代售學平險,只能家長自己去買了。另外,學平險比較便宜,相對的保障也比較低比較基礎,有些保額是相當低的,有些不保重疾,或者保也只保一兩萬,其實等於沒有。個人建議是,如果買了重疾、意外險或一些綜合險種的,不買學平險也沒事。但如果什麼商業保險也沒有買,那麼建議買個學平險墊個底,至少能在社保之外再得到一些基本的保障。不過,不管買沒買學平險,我個人都建議,還是要單獨買一份重疾險。
2:重疾險的延伸——繳費期、保障期、保額多少比較合理?
一、重疾險買多少額度合適?
個人認為,既然要買重疾險,就要按需求買夠,否則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家庭財務問題。
重疾險建議保額:50萬以上。像白血病的治療,後續營養等費用,少說50萬起跳。
其實哪怕是50萬,也只能算是中等保額的產品,由於重疾發生的機率小,有些消費型的重疾險,50萬保額每年只要交幾百塊就可以了,並不昂貴。
二、重疾險應該購買定期還是終身的?
個人建議是,定期的靈活度更高一些。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短期的重疾險可供選擇。比如交一年的費用,保證一年內的重疾問題,這樣相對比較靈活,保險品種更新換代快,第二年新出了其他更好的產品也方便更換。
中期或者終身重疾險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繳費期上不必選擇太長,可以集中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等孩子成年了可選擇自己合適的險種為自己投保,但保障期可相對較長(比如60年、70年、80年)。
三、主險之外的附加險怎麼選擇?
還是那句話,不管附加險如何誘人,最終還是要投保人掏錢的,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
但重疾險里,如果搭配有一些輕症或者住院醫療的險種,還是建議選擇的。
3 返還型保險,還是消費型保險?
有些保險會宣傳自己有「返還」,聽上去好像會比不「返還」的要更「值」一些。
其實所謂「返還」,就是儲蓄(返還)型保險,如果在一定年限中沒有發生條款責任的話,保險公司會把錢返還給你(有可能一次返還,也有可能分好幾次);
和返還型保險相對的,就是消費型保險,在保障期間沒有產生理賠的話,保費也就不退還了。相當於汽車保險,你買了保險在路上開一年,沒有發生任何剮蹭,這錢就不退給你了,相當於花錢買了個心安。
消費型保險好,還是返還型保險好?其實從精算角度上來說,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對於老百姓來說,可能只是觀念上的區別,覺得消費型保險如果沒有發生條款責任,錢都被保險公司掙去了,不划算;而返還型保險最後還有些錢退回到手上,好像心理能接受一些。其實,返還型保險中,投保人也一樣要付出保費的時間與機會成本的,扣去的錢是和消費型險種差不多的。
說到底,保險的本質是消費型,無論購買消費型還是返還型,這一類錢都花費掉了。
消費型險種通常比較便宜,一般可以比返還型便宜50%;所以個人建議是,支付能力較弱的,可以買消費型險種;思想上接受不了錢直接沒了的,可以買返還型險種。
4:保險分紅,到底誘不誘人?
給孩子買儲蓄類的產品,只要實現自己最主要的目的就行,至於是不是分紅型的不是特別重要。
5 在簽保險合同之前,我們應該要做哪些事?
我們在購買保險之前,一定要特別注意:
一、看清條款!看清條款!看清條款!
看清條款,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很多人會覺得保險理賠的時候很坎坷,有時候真的是因為沒有看清條款導致的。我還是拿重疾險來說,哪怕是國家規定的25種重疾,也不是每一種都在確診後第一時間就能立刻獲賠的。
比如,一些公司要求急性心肌梗塞需要存活90天,而腦中風後遺症則要存活180天以上。沒看清楚條款,到頭來一定會面臨理賠糾紛。條款上有任何自己不明白的,一定要多問。
另外,大陸保險合同中一般會有免責條款,比如在酒駕中發生了意外、吸毒等明知故犯的人為因素導致的意外,或者戰爭、地震等不可抗拒力導致的意外,保險公司是免責的。這些情況也要看清楚。
二、貨比三家。
上面說了,不同公司的產品各種各樣,條款也有不同規定,我們一定要貨比三家,才能挑選出最適合自己家庭狀況的產品。
最後,即使是保險合同簽訂以後,你也還有15天的猶豫期,屆時可以去公司取消合同,不產生任何費用;過了猶豫期再終止合同,損失就比較大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IN2AG8BMH2_cNUgYP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