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爆火後,台江人有了推廣文旅產業的底氣

2022-08-20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村BA」爆火後,台江人有了推廣文旅產業的底氣

「村BA」爆火後,台江人有了推廣文旅產業的底氣

台江縣台盤村網紅球場的比賽火了。人從眾的火爆人氣引發關注,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都發文推薦、點贊。

「村BA」為何吸引那麼多人,尤其是當地老百姓呢?近日,記者走進台江縣進行採訪時,台江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體育中心主任張斌說:「因為所有人的努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對文化體育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期盼和熱度。」

爆火後的「村BA」 我們需要冷靜思考

8月17日,記者再次來到台江縣台盤村網紅球場,雖然球場少了比賽時的激烈對抗,更少了萬餘名觀眾的呼聲與吶喊,但網紅球場依然躁動。

沒有比賽的網紅球場,台盤青年隊正在訓練。

剛過9點,台盤村青年隊的隊員們,頂著烈日在場上訓練。兩名隊員在進行一場三分遠投訓練,兩人打賭,進球多的一方將贏得一根雪糕。

最近,台江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體育中心主任張斌的電話成了熱線,打來電話的是湖南、上海等地的俱樂部、體育賽事運營公司等,對方均表示希望合作。

「可以見面聊,但具體需要我們更多謀劃。」這是張斌的回覆。在他看來,「村BA」火了,但下一步會怎樣?如何運營、打造和保住這來之不易的品牌?大家應該冷靜思考。

張斌認為,「村BA」爆火,是全台江老百姓共同努力的結果。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在台江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台江縣人民迎來一次又一次新征途。以後,「村BA」不僅是一個賽事,它應該將傳統文化與體育融合,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布局。

「村BA」吸引萬餘村民觀看。

這裡果香、稻壯、魚美

張斌的冷靜思考是有道理的。

距離網紅球場不到10分鐘車程的山上,梨樹枝頭掛滿果實,果子被橙色袋子套著,幾位有經驗的村民鑽進果林,熟練地將成熟的梨子摘下。

金秋梨豐收,村民忙採摘。

「我種了50畝,現在已逐步成熟。」果農張仁傑告訴記者,在50畝的果園裡,大概種了2000株金秋梨。按每株100斤產量算,果園產量可達20萬斤。台江金秋梨批發到全國,市場價約為3元一斤。他初步計算,果園今年的產值約為60萬元。除掉剪枝、施肥等成本,凈收入約為30萬元。

台江縣苗疆金秋梨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顧問陳有君接受採訪時介紹,台江縣種植金秋梨有31年歷史,目前,全縣種植金秋梨達3萬餘畝,產值約為3.6億元,帶動脫貧戶15000多人,人均增收約4500元。

在距離台盤村約一公里的陽芳村,這裡的村民是「村BA」的鐵粉。凌晨4點比賽結束,百餘村民聊著球賽走回家的場景,堪稱經典。

8月17日,記者來到陽芳村村口時,看到一塊綠油油的稻田裡,幾名村民正在抓魚。不一會兒,抓到魚的村民把魚兒高高舉起,農婦趕緊把桶遞上去。

村民正在抓魚。

台江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向記者介紹,村民抓魚的田裡,種植的是優質稻中浙優8號。通過優質稻的種植和科學管理,當地產出的大米從產量和品質將得到提升,市場價可達8元至15元一斤,這就是台江縣今年提出的「新法種稻」。

稻田裡的文章不止於此。台江縣山水秀麗、田地肥沃,除了種植優質稻,台江縣還提出「古法養魚」的思路,即在優質稻田裡放養鯉魚、鯽魚,稻田的水生物和稻花為魚提供營養,魚上市後的價格可達25元至35元一斤。

據了解,2022年台江縣優質稻種植面積達8.9萬畝,主要推廣華浙優210、宜香優2115、中浙優8號三個品種,整個生產過程嚴格按照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準進行生產。

同時,台江縣以台盤鄉、排羊鄉、南宮鄉和台拱鎮為重點,輻射帶動其他5個鄉鎮街道,以稻為主,種養結合,大力推廣「稻魚」「稻蝦」「魚鴨」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今年累計發放魚種150萬斤、魚苗1.2億尾。

通過「新法種稻」、「古法養魚」這樣的生態立體經濟種養模式,讓農民的土地達到雙贏。

歡迎「村BA」球迷來旅遊

因為推進4A景區創建,台江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局長唐英已堅守在台江縣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10餘天。

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紅色文化廣場上的「贈馬鞍」雕塑。

在唐英看來,「村BA」火的原因,主要是當地濃郁的民族特色與籃球文化的結合,造就了濃烈而特有的籃球氛圍,這是「村BA「火出圈的原因之一。

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核心區域航拍圖。

「比如停車場的建設、公廁的完善、旅遊產品的銷售、體育設施的升級等。」大量遊客突然湧入這個小山村,除了關注賽事本身,作為當地文體旅遊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唐英關注得更多。在她看來,「村BA」的爆火,也是對當地旅遊事業發展的一次機遇和挑戰。

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紅色文化廣場。

唐英介紹,景區民族文化濃郁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尤其是每年的「姊妹節」最重要的環節——踩鼓活動,就在施洞舉辦。

當地巧奪天工的苗族服飾、苗繡、織錦,技藝精湛的苗族銀飾鍛制等9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獨木龍舟節、苗族「姊妹節」分別被文化和旅遊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貴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長灘苗族婦女刺繡技藝巧奪天工。她們除了自己刺繡,還會接到村裡承接後分配的訂單。

同時,施洞曾是紅軍長征的途經地,「紅軍長征中央軍委縱隊駐地舊址」及「紅軍清水江渡口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灘是台江縣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通過對景區的打造,唐英明顯感到,當地老百姓的基礎生活設施得到了大力改善。隨著景區對當地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增強了施洞人民的文化自信。

「南北融合,整體推進。」唐英告訴記者,「村BA」所在地與現在打造的台江縣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屬於台江北線,是民族文化、鄉村旅遊的主要體驗地。同時,還是台江的特色產業和精品水果分布地,北線是當地的避暑勝地區域。

「歡迎來年再到台江觀看『村BA』的遊客,來看球的同時,再深度體驗台江特有的濃郁民族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採訪最後,唐英底氣十足地向記者暢想了來年「村BA」的場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廖尚海

編輯 皮亞丹

編審 趙宏斌 廖波

文章推薦

貴陽市區限行措施有調整!8月22日起實行

熱播劇《陳情令》取景地「野山」有隱患,道路亟待修繕!打卡需謹慎

看貴州都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df0f6c5c85abcc73c73580a17b1a3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