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超級大橋是如何建成的?

2023-02-23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貴州超級大橋是如何建成的?

壩陵河大橋。

北盤江大橋。

貴黃高速公路貴定互通連接線實現全線貫通,圖為甘溪特大橋。張韋 羅燚 攝

平塘特大橋。

烏蒙山特大橋建設工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航

站在貴定縣境內的獨木河峽谷最高處,極目遠眺,一座全長1220米的特大橋橫跨獨木河,將河流兩岸連通。橋上車來車往,橋下碧波蕩漾,兩側青山鬱鬱蔥蔥。

這是甘溪特大橋,主跨300米,目前同類型橋樑結構形式下跨度世界第一。它的出現,取代了曾經的「五道拐」和蜿蜒數公里的臨崖公路,將新巴鎮到貴定縣城行車時間由原來1小時縮減至15分鐘左右。

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高崖深谷,如何一橋飛架,令天塹變通途?答案無疑是向科技要動力,以創新激活力。

「貴州在橋樑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攻關,在建設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設計、施工、技術等各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圍繞峽谷大跨徑橋樑的結構體系及理論等瓶頸問題,攻克了一系列科學技術難題。」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許湘華說,橋樑建設大跨越,助推交通大提升,萬橋飛架,大道縱橫,織起貴州高質量發展的「高速平原」。

精益求精 勇於創新

2月14日早上9點,劉驍凡整理好手中的資料,匆匆趕往納晴高速公路T12標段烏蒙山特大橋建設工地進行現場澆築試驗。

劉驍凡是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第八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三天前,他剛從福州大學完成最新節點試驗回到貴陽。

「一些新技術和工藝的研發與應用,都要通過試驗反覆驗證。」劉驍凡說,「貴州地形條件複雜、森林植被茂密,在深山密林中建橋,沒有一座橋是相同的,不僅要因地制宜開展科技創新,也要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我們必須精益求精,對每個設計細節嚴格把控,一點兒也馬虎不得。」

在滬昆高速安順境內,全長2237米、主跨1088米的壩陵河大橋,被視為貴州不斷刷新高橋紀錄起點。

時隔十餘年,作為壩陵河大橋項目的設計負責人,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彭運動仍清晰記得,團隊花了近十個月設計的第一版方案被否定,主要原因是橋墩過多,施工難度大。

「重新修改不如推倒重來,拿出更完美的方案。」彭運動和團隊結合地形條件和國內外跨海橋樑的建設經驗,大膽提出鋼桁梁懸索橋的設計方案,有效解決了山區峽谷鋼桁梁懸索橋主梁組拼和現場施工安裝難等問題。

近年來,貴州組織開展了一批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山區複雜條件下大型橋樑建設技術方面,形成千米級懸索橋、高墩大跨徑連續剛構橋、大跨徑斜拉橋等設計施工成套技術,實現橋樑建設技術大跨越,有力支撐了一批世界級橋樑工程建設。

在「黃金十年」的公路建設大跨越發展進程中,貴州在橋樑建設方面發布技術指南20部、地方標準7部、申請專利13項,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創造了數十個世界第一。

勇擔使命 敢為人先

在烏蒙山深處,雄偉的北盤江大橋如巨龍橫臥,聳立雲端,連接黔滇兩省。

作為大橋的主要參與建設者,貴州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韓洪舉表示,290米特大跨、170米特高墩、長懸臂樑等對施工工藝及技術控制都是巨大考驗。

「當時,在同類橋樑中,國內乃至世界還沒有如此跨度的大橋可參考借鑑。」韓洪舉帶領團隊摸著石頭過河持續開展科研攻關,首次形成一整套「空腹式」鋼筋混凝土梁式橋建造方法,成功將鋼筋混凝土梁式橋最大跨徑提高到290米,將北盤江大橋打造成為鋼筋混凝土梁式橋的「世界第一」。

同樣是在這座大橋上,貴州橋樑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母進偉大膽提出:將兩個160噸的鋼桁梁在200米高的上空對接,並確保上下左右誤差不超過5毫米。

此方案一出,質疑聲隨之而起。大家擔心高空作業面臨的安全風險及如何確保合龍時的精度和準度。

面對各種質疑,母進偉和團隊頂住壓力,通過半年多無數次工藝試驗,最終驗證了縱移懸拼工藝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安全性,有效支撐了大橋的順利合龍。

阮有力、張勝林、母進偉、韓洪舉、黃坤全、周大慶……近年來,在貴州橋樑建設發展中,湧現出一批又一批長期紮根施工一線的科研人員,他們主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勇攀高峰、敢為人先、集智攻關,為全省橋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橋樑奇蹟。

尊崇自然 和諧共生

2月初,天氣逐漸放晴。平塘縣「天空之橋」觀光服務區,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遊客爭相「打卡」。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享受宜人的氣候和舒適的服務,還能一睹平塘特大橋全貌。

平塘特大橋設計時結合索塔受力需求,充分吸收當地少數民族獨有的服飾、舞蹈等元素,最終選用「裙擺」形橋塔與主梁、拉索相互結合,將橋樑與自然環境和諧融為一體。目前,該橋已獲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菲迪克工程項目獎和傑出基礎設施獎等三項全球性大獎。

同樣斬獲「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的花魚洞大橋跨越紅楓湖景區及飲用水源保護區,對景觀、環保等要求極其嚴苛。

建設過程中,為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項目團隊創造性地提出「舊橋建新拱,新拱拆舊橋」建設思路,最終實現「水源零污染、景區零干擾、廢料再利用」。

「以往授獎的橋樑都是跨度大、高度高的地標性大規模橋樑。」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健說,「花魚洞大橋」獲獎,凸顯了該橋的技術含量、環保價值和美學價值,標誌著貴州在山區峽谷橋樑「小而精」建設方面達到了一個世界認可的全新高度。

貴州是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劉驍凡說,在綠水青山中修橋築路,需要突破的一大關鍵就是如何把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近年來,貴州始終秉承「生態建橋」理念,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一座座大橋不僅連通山里山外,還與自然蔚然天成,美美與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814f550bfd0919ca0fc40bf218f4b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