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回顧】景順長城楊銳文:科技的崛起與消費的復甦

2022-07-15     雪球

原標題:【文字回顧】景順長城楊銳文:科技的崛起與消費的復甦

以下文字來源於@景順長城楊銳文 的直播實錄(直播視頻回放請點擊這裡)

$景順長城優選混合(F260101)$ $景順長城創新成長混合(F006435)$

楊銳文:大家好,我是景順長城基金經理楊銳文,感謝各位參加本次會議。我們這次分享的題目是「科技的崛起與消費的復甦」

眾所周知,今年前四個月,我們的資本市場遭遇重創,我們的基金也遭遇了較大的回撤。在4月那段最黑暗的時刻,我甚至不敢看自己的凈值,那段時間每一天都是各種負面信息撲面而來,要說我不慌,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正如上次直播所說,這種時候咬咬牙就熬過去了,相信以後必是晴天。

但是我們並不是盲目躺平,而是從內心深處堅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中國人都能克服。我們也深信中國的製造業優勢是無與倫比的,我們中國的勞動力整體素質和數量都是無可替代的。那段時間很多人看到越南高增長的出口數據,各種中國製造的崩潰論又像病毒式傳播,越南更像是我們產業鏈的延伸,並不完全是替代。越南隨後的出口數據也明顯受到中國疫情的影響和制約。

中國九十年代高校擴招,為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天量的工程師,這些都不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快速複製的。我們的優勢不局限於完善的基礎設施、全產業鏈優勢,還有我們天量的工程師的培養能力、廠房、公路、電場、碼頭等基礎設施追趕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但是工程師的培養和整體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沒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沉澱,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些優勢也給我們的科技發展和崛起爭取了較長的時間窗口。

談到科技的崛起,可能並沒有很多投資者相信我們的科技,以至於我們在投資的過程當中經常聽到各種質疑聲,事實上武斷地拍腦袋不僅無濟於事,更有可能被過去的認知蒙蔽雙眼,忽視了事物本身的發展。舉個例子,我有個同事很早期買了一部掃地機器人,隨機碰撞的那種,在一年前我和他提掃地機器人,他就說這玩意兒就是個垃圾。最近我好不容易把他說服了,他買了一台最新款的掃地機器人,等他最近體驗完了之後,給了我兩個字的評價,滿分,還感嘆過早地嘗鮮並不是好事,讓自己的認知一直停留在過去的認知當中。

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看這些科技企業的發展,用三十年的時間追趕其他國家百年的發展,我們這些企業,尤其是這些科技企業,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完美的,它們都是處於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過程當中。對於這些企業,我們如果只是盯著它們的缺點,可能就錯過了全部。

同樣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中國汽車產業這些年來的變化,感受一下國產車的變化和進步,大家去車展體驗一下,就好像最近的深圳車展,我們可以看到國產車人山人海,進口品牌只有BBA人還是比較多,但是好多日系、法系車基本上門可羅雀。大家如果去體驗一下,可能會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

再舉個例子,用我們相對熟悉的半導體產業來說,今天我們的半導體產業和2018年的半導體產業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從收入、利潤還是產品線各方面,這只是過去了四年的時間。如果再給我們四年的時間,可能整個發展速度會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05:30)

對於科技的發展,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就是人們往往高估了一年的變化,低估了十年的變革。我相信很多人也會低估中國科技企業五到十年發展的速度和高度,畢竟從全球來看,很難找出像我們民族這麼崇尚奮鬥的了。為了發展和生活,我們無數人願意任勞任怨的996,這樣的奮鬥也是我們過去製造業成功的基石,我們從未改變過。

我們深信中國科技必將崛起,我們也將始終不渝地堅持投資中國的新興科技股,希望能為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我們同樣深信中國科技股也能像美國科技股一樣,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我們做投資還是需要對未來樂觀、悲觀無濟於事。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中國的科技無法崛起,那麼幾乎意味著我們中國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那麼幾乎也不可能有什麼行業能持續增長。

再看下一個主題,就是消費的復甦。今年以來奧密克戎造成的疫情對整個消費帶來巨大的衝擊,月度社零數據已經出現了連續的下滑,服務業已經遭受了全面的創傷。我們知道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占比是超過45%的,並且大量的中小企業集中於服務業當中,按照總理的說法,中小企業正處於一個最困難的時刻,不論是從就業人口角度還是中小企業紓困的角度,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幾乎是必然的。

我們看到各個地方已經出台消費刺激以及各種紓困政策,我們傾向性認為,尤其以汽車、家電和手機等長產業鏈的消費行業的刺激政策會不斷加碼和擴散。畢竟這些產業涉及了大量的製造業就業人口,同時關聯了大量的消費服務業。從政策的乘數效應來說,這些行業的刺激也可以獲得最大的效果,而且這些產業鏈都在中國。

儘管我們看到疫情對中國的消費行業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同樣看到中國消費的韌性比我們預想當中更強。並且中國消費的龍頭企業依然是在不斷提升市場份額,隨著疫情的緩解和消費刺激政策陸續出台,相信這裡面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機會。

在過去兩年,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中國科技品牌的崛起,從手機端的華為、OPPO、VIVO、小米,再到無人機的大疆、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等等這些企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攻城掠地,同時也在海外快速擴張。

在我們過去的印象和認知當中,科技股都是以to B業務為主的零部件公司,就是給海外科技股提供零部件的,很少有to C業務主導的產品型公司。但是這幾年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微笑曲線的更上端,就是以設計、研發、品牌為主,而不只是依靠製造。在這輪疫情我們看到這些科技品牌公司,儘管國內業務可能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它們的市場份額依然在提升,尤其它們在海外的業務依然高歌猛進。

(10:29)

過往我們也看到中國很多成功的品牌型公司,都是以強大的營銷能力為主要的推動力,但是今天我們也可以看到,營銷的作用已經大為降低,現在更重要的是產品力本身。我們也看到今天我們投資非常重視企業是否能打造出讓人驚艷的產品,能不能真正給消費者創造價值。

我們確信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做出了充滿創新性的產品,甚至在全球都是領先的。我們相信這些執著於打磨打造產品本身的公司,最終會展現強大的爆發力。

第三部分我們講一下我們對市場的展望,儘管市場充滿分歧,但是我們的觀點是很明確的,我們對未來的市場是樂觀的。因為我們從主要的經濟體比較一下,美國處於一個脹而不滯的狀態,歐洲處於一個滯脹的狀態,中國處於一個滯而不脹的狀態。

這是這兩天比較火爆的通脹行星圖,我們也做了一份。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是全球少有的依然能保持低通脹的經濟體,因此中國也是全球極少有能力持續保持寬鬆貨幣政策的經濟體。隨著中國不斷加碼經濟刺激力度,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到,中國將走向一個復甦的態勢。

然而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比我們更大,它們同時面臨如何抑制通脹,以及經濟硬著陸的兩難選擇。儘管加息能緩解通脹的壓力,但是稍有不慎可能直接就導致經濟進入衰退,就好像通脹可能每年吃掉幾個點的收益率,但是股票的下跌可能每天消耗美國人民幾個點的財富,如果加息速度過快,經濟直接進入衰退的狀態,那麼對美國的傷害會更大。所以它處於一個非常兩難的狀態。

股市的大跌很有可能反作用於消費,讓整個經濟進入負反饋的狀態,所以說實話,我認為美國過去從2020年開始印錢推升需求,讓整個需求過度誇大,以及因為疫情影響了全球的供給效率,帶來這段時間或者未來一段時間的供需錯配,對美國的挑戰會更大。因為中國從來沒進行過印錢或者消費刺激的這種拉動,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今天的處境更為從容。

還有一點,俄烏戰爭某種程度是損害了美元的信用,因為我們可以看一個規律,按照以往的規律,如果美債收益率從1.5%上行到3%以上,那麼必定是一個結論就是新興市場暴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次並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新興市場的表現出奇的堅挺,這或許也說明了一點,美國市場或者美元的吸引力在不斷下降,它的加息並沒有帶來大規模的回流。也許過去兩年已經回流了不少,但是現在也可以看到美國加息或者美債收益率的上行,並沒有帶來一個新興市場大規模的資金撤退。

(15:31)

歐洲的情況更為糟糕,俄烏戰爭似乎在不斷消耗歐洲的資金和推升通脹,原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暴漲,極大損害了歐洲的產業,歐洲的化工產業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碳2和碳3裂解虧損,如果後面持續下去,少部分歐洲裂解的產能將會被迫關停,這將會導致碳2碳3這些基礎料大幅漲價,從而導致歐洲其他下游化學品的全線漲價,這個事情事實上已經在發生了。

同時高油價全面推升了歐洲的運輸成本,導致了他們的運輸成本全面快速上升。歐洲的化工行業只是受影響的產業的縮影之一,其他產業也在不同角度上受到影響。與此同時,能源價格暴漲,同時擠壓了歐洲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我們從荷蘭的數據來看,天然氣水電等能源成本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在去年是3%,經過這輪能源價格的暴漲之後,儘管政府對一些中低收入人群有補貼,但是預計能源成本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已經達到20%到30%,通貨膨脹的負反饋已經全面影響歐洲的經濟體。這可能會讓歐洲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

上面探討了主要經濟體的比較,我們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可能會越來越具有相對的吸引力。在全球面臨高通脹的壓力之時,全球經濟更需要中國復甦的拉動,以及需要中國繼續向全球緩解通脹出一份力。大家知道全球過去那麼多年,能保持低通脹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國製造一直在為全球輸出通縮。在今天可能全球無論歐洲還是美國,更需要中國。因此我們判斷,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外圍環境可能會較之前有所好轉。

回到國內的數據來看,5月的社融數據是超預期的,但是數據的結構並不好,這同時意味著剩餘流動性是持續的過剩,我們預計這會導致風險偏好不斷上升。參考歷史的經驗,這種情形大機率是成長股的行情。我尤其記得特別清楚,2009年1月,天量的信貸數據,大家很多看空的人都說結構不好,非常差,都是票據帶來的,但是沒有妨礙天量數據帶來後面2009年的大幅行情。

所有的天量信貸,或者信貸超預期,最開始的結構不可能是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構是不斷好轉的。政府的逆周期操作必然會有實質的效應,這是不可避免的。並且我們可以看到還有一個問題,就是7月我們將近上千萬的大學生將會進入就業市場,這會讓我們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刺激的力度,以確保經濟的平穩增長。

經濟復甦是確定的。剩餘流動性過剩也是持續的,美國加息帶來的資金回流力度也在邊際減弱,這種情形之下我們認為市場大機率的表現是會好的。

(20:23)

最後講一下我們對未來主線方向的看法。在全球大通脹的背景之下,未來幾年的增量機會是在減少的,長期增長的方向可能會變得更為稀缺與珍貴。站在當下,未來比較明確的主線方向無外乎三個方向,第一個是能源線,第二個是自主可控線,第三個是消費升級線。

先講一下能源線,能源線包括了現在炒得火熱的原油、煤炭、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儲能等等,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和碳中和戰略的實施,能源的短缺和變革,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繞開的全球性問題。相對而言,我們更偏好新能源而並非傳統能源。對傳統能源我們最重要是不知道怎麼給一個長期衰退型資產定價,就是對估值的把握也相對忐忑,因此我們對參與傳統能源的機會是相對謹慎的,主要是我們不太懂。

然而我們更為熱衷於風光車儲這類型的新能源資產,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因為疊加汽車的智能化的長期趨勢,新能源汽車無疑是未來十年最精彩的賽道,從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們對新能源汽車行業表達了一個相對謹慎的態度,但是站在當下,我們認為有必要更為樂觀看待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現在處於政府逆周期刺激消費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明顯是受益的,補貼力度增強也緩解了成本以及消費萎靡的壓力。另外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有競爭力且酷炫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推出,產品的體驗相對傳統的燃油車進一步拉大,優質供給的提升以及政策刺激不斷加碼,讓這個滲透率提升過程會比我們之前預計的更為樂觀。

與此同時,智能化的步伐依然加速前行,越來越多酷炫的功能被引入汽車,汽車的產品疊代速度明顯加快,大家去車展感受一下就知道了。汽車不再像從前的傳統汽車,更像一個快疊代的消費電子,疊代速度的加快,毫無疑問預示著整個汽車智能化進程在全面加速。

第二點我們講一下自主可控線。俄烏戰爭的爆發,無疑讓我們乃至全球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自主可控線包括了半導體、設備、材料、軟體等等,但是絕大部分國家實際上是並沒有能力實現自主可控的,它們需要另外一家供應商,以實現自身的安全可控,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的自主可控有突破的話,我們的機會不局限於國內,我們是世界的製造工廠,我們也是這些產品最大的需求方,這意味著只要我們把這個產品突破了,就不用太擔心市場,我們是一個存量替代的概念。

當然考慮到全球經濟的低迷,並不是所有的自主可控都是有機會的,機會並非是全面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以半導體舉例,近期由於手機、筆記本、家電等產品的市場需求萎靡,部分消費類晶片出現了過剩的狀況,但是晶片的品類是多如牛毛,並且不同產品的差異化是很大的,不同製程和不同工藝的產品的產能也不完全能切換。就好像我們不能用生產CPU的產能解決功率半導體的短缺,甚至連同樣製程的模擬晶片產能,也很難切換到功率半導體的產能,這決定了半導體的過剩和短缺並存是常態。

(25:28)

只要經濟發展,半導體永遠會有局部性機會,當這輪缺芯潮退了之後,大家會更清晰地看到什麼公司才是真正受益於自主可控的大趨勢。另外需求低迷的晶片品類只是局部的,也有不少晶片品類可能長期處於供需緊張的狀態,例如受益於風光車儲爆發增長的功率半導體,還有受益於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車規半導體,以及受益於全球晶片自主可控趨勢的半導體的設備和材料,半導體只是自主可控的縮影,機會並不局限於此。科創板推出之後,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公司,我們相信科創板會誕生一批又一批的牛股。

第三我們談一下消費升級,我們認為只要經濟平穩發展,消費升級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消費升級並不局限於白酒,消費升級包含了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消費行為的升級,第二個是消費結構的升級,第三消費心理的升級。消費行為的升級,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好的產品,這意味著營銷的效能是在不斷下降的,消費者越來越聚焦於產品本身,消費結構的升級更多體現於我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我們過去更多的物質層面的消費,到一個精神層面的消費的轉移。

消費心理的升級,從最開始著重於功能性價比,到看重社交價值和品牌價值,我們國家的居民收入的方差還很大,我們還有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升級的內容和形式都不太一樣,但是很明確的一點是,隨著我們國產品牌的產品越來越具有競爭力和創新性,國人的接納程度也越來越高。

我們的消費升級也從崇尚洋品牌,回歸到聚焦產品本身,這在汽車、手機等科技品牌當中表現是非常明顯的,科技一直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中國科技企業推出了具有全球領先性的創新型產品,中國消費者也能第一時間體驗到世界最酷炫的科技產品,這樣老百姓對國產科技品牌的認同感越來越高,這些都讓我們深信中國科技品牌的崛起。

以上是我們彙報的主要觀點,希望能給大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我還希望補充一點,儘管我們對市場是看好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昨天晚上美股依然是暴跌的,海外恐慌的情緒感染還是很有可能短期內干擾我們的表現。因此在外圍環境動盪的時刻,我還是建議投資者基金投資還是以定投為主,並不宜過於激進。面對如此變局,資本市場勢必動盪加大,面對未來的風浪,我們也努力把穩船舵、破浪前行。

非常感謝各位投資者對我一路以來的支持,希望市場也能給力點,讓所有的投資者都能賺到錢,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d5f1b347fc58fbe987c7db21628f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