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23雪球嘉年華在廣州舉辦。本屆嘉年華以「厚雪長坡」為主題,以期在市場復甦階段,和廣大的投資者一起,分享投資機會,把握長期價值。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大會上發表了「新發展階段:規模經濟是新增長點」的重磅演講,剖析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針對當下經濟形勢尤其是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進行深度拆解。
「對於新發展階段,規模經濟是中國的增長亮點,有逆全球化、數字經濟、綠色轉型三個重要因素」,彭文生表示。
人口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國的人口問題和老齡化問題受到普遍關注。
「我們要從兩個視角看人口問題:我們一般講的人口紅利,實際上講的是人口的年齡結構,有多少年輕人,有多少老年人。年輕人多的時候,就是人口紅利,老年人多的時候,就是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和人口的數量是沒關係的」,彭文生表示,小國和大國都可以有人口紅利、人口老齡化。
因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進行生產的人變少,消費的人變多,經濟的消費率上升,儲蓄率下降,投資的能力下降,所以經濟增長也是下降。
彭文生表示,亞當斯密說過,「一國的繁榮而言,最明智的標誌是居民人數的增長」,這也正說明一個小國幾百萬人和一個大國幾億人,誰的分工能力更強?誰的分工產業鏈的鏈條會更細化?顯然是大國,人口多的國家。他指出,人是創造者、生產者,人多,就帶來規模經濟。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
中國具有規模經濟的先發優勢
對於規模經濟,彭文生解釋稱,生產的規模產量越高,單位成本越低。比如,年產10萬輛車的汽車製造廠和年產50萬輛車的汽車製造廠相比,後者會有很多固定成本,分攤到每一輛車上,它的成本就低,效率就高,這就是最質樸的、最直觀的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的基礎就是人口。根據最新的聯合國數字,目前印度人口總量全球第一,但是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超過8億,而印度不到5億。
彭文生表示,規模經濟和知識經濟、科技創新、技術進步也有關係,和人力資本有關係。「中國受過高端教育人口的數量超過2億,印度和美國都是不到1億,也就是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超過美國和印度加起來的數量」。
逆全球化、數字經濟、綠色轉型決定規模經濟更重要
彭文生分析,在新發展階段,規模經濟是中國的增長亮點,有逆全球化、數字經濟、綠色轉型三個重要因素。
逆全球化,按照內生增長模型,大國應該比小國增加快,大國比小國富有,為什麼現實中間有些反過來的情況?
「這是因為在全球化時代,小型經濟體可以通過參與全球分工來享受規模經濟。比如,瑞士經濟體量很小,但可以支撐起具有全球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參與全球分工,服務全球市場」,彭文生認為,這是在逆全球化時代,小型經濟體試圖參與全球分工來享受規模經濟的表現,但現在小國可以參與的空間小了,這也就意味著大國的優勢就體現出來或者更加突出了。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一個突出的特徵是非競爭性。「所以在人口多的國家,數字企業的規模可以做得很大,而數字經濟的大型企業主要是在美國和中國。」
第三點是綠色轉型,彭文生稱,綠色轉型使得現代經濟的基礎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它必然對全球經濟的競爭格局、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帶來深遠的影響。
「綠色能源可以帶來極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彭文生認為,新能源實際上就是製造業,製造業有規模經濟的特徵,新能源比傳統能源的研發投入要強,專利的數量要多。研發、科技創新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規模經濟,誰的市場規模大,誰的科技人才多,誰就有更大的動力,更大的能力去做創新。
規模經濟支撐中國產業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的綠色產業發展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光伏占全球的產能80%,電動車的市場份額接近50%。
彭文生認為,中國為全球的綠色轉型、全球碳中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世界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新能源產業。
「我們分析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成功的經驗,發現其實主要原因不是政府補貼,政府補貼怎麼能夠補貼一個全球80%的市場份額的市場?」彭文生分析,政府補貼可能在早期起到一些促進作用,新能源產業鏈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規模經濟,以及大的製造業體系。
在彭文生看來,產能過剩問題也要理性對待。「任何產業的發展不可能都是平穩的,不可能在任何時間點都是產能和需求完全匹配的,它總是有上下波動的」,彭文生說,但是,產能過程意味著競爭加劇,競爭加劇意味著效率提升,會有進一步的創新,新的產品出來以後,需求就會超過產能,這就是技術進步的路徑。
「所以,我們應該利用現在自身優勢形成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將會是中國的增長亮點。」彭文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