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遺囑」帶給我的幾點啟示
風險提示:本文為轉載文章,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巍巍崑崙俠
來源:雪球
這兩天打開媒體網站都被「巴菲特公布遺囑」的新聞刷屏了,其實說的是兩件事情,但很多媒體混為一談了。
首先,按照持續多年的慣例,在每年感恩節假期前夕,沃倫·巴菲特會捐贈部分股票給幾家慈善基金會,按照美國SEC的規定,需要向公眾披露。
此外,本次特殊的是巴菲特還給股東們寫了一封信,說明了自己的近況以及對身後事安排的一些想法。
我讀了股東信英文原文和幾個不同版本的譯文好幾遍,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這位偉大的老人對孩子們的關心以及對投資事業的熱愛和不舍,不時有種莫名的傷感湧上心頭。
同時這份信中也有一些很有價值的內容,我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巴老的教誨是聽一次少一次,大家且聽且珍惜。
一
先來說捐款,根據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下稱伯克希爾)本周向美國SEC披露的信息,巴菲特已將1600股A類股轉換為240萬股B類股,以便向4個家族慈善機構捐贈這批價值約8.7億美元的伯克希爾股票。
從美國當地時間11月21日披露的SEC最新文件來看,巴菲特目前持有約21.7萬股伯克希爾A類普通股(A類股市價55萬美元每股,1股A股可以轉化為1500股B類股)。
所以本次捐贈的1600股A股,連巴菲特持股總數的1%都不到,所以說是一次常規的捐贈,不必做過多的解讀。
這次捐贈源自於巴菲特的首任妻子蘇珊於2004年去世,其生前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這促使巴菲特提前考慮通過慈善捐贈來解決財產的分配問題。
由於巴菲特的好友比爾·蓋茨要比他年輕20多歲且有管理基金會的經驗,對於巴菲特來說是值得託付的人選。
根據《巴菲特之道》相關記載,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宣布了自己的財產安排,他承諾捐出85%的個人財富(當時估值約360億美元),這是人類歷史上數額最大的一筆慈善捐款。
其中給已故妻子蘇珊和三個子女的基金會合計捐贈60億美元,給蓋茨基金會的捐助則高達300億美元。
自2006年以來,巴菲特每年都會向上述的幾家家族慈善機構捐款。據了解,目前捐款總額接近520億美元,其中蓋茨基金會收到了超過390億美元。
更難能可貴的是,巴菲特也並沒有像其他名人那樣成立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以求名留青史,而是將大部分財富捐贈給蓋茨的基金會。
蓋茨曾評價巴菲特說:「他將被人記住的,不僅僅是最偉大的投資家,更是最偉大的投資美德家。」
二
像巴菲特這樣一個每天只吃幾美元的漢堡和可樂,住著幾十年的老舊房子,從來不亂花錢的「吝嗇鬼」
竟然宣傳要將自己平生賺取的富可敵國的幾乎全部財富在身故後都捐贈給慈善機構,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更是讓有些陰謀論的人覺得巴菲特是在作秀或者避免高昂的遺產稅。
巴菲特很早前就回應稱,自己做出捐贈決定,並不是出於稅務籌劃的考慮。而是自己的開銷很有限,花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賺錢的速度,99%的財富他根本用不上,倒不如讓它回歸到社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或許是為了回擊一些對他捐贈的質疑,巴菲特在本次股東信中還特意提到多年來他一直在踐行2006年的認捐承諾,包括此次捐贈,捐贈的具體細節都可以在伯克希爾官網查詢。
最後巴菲特還說到,在他去世後,他的財產分配方案將公之於眾,不會有「異想天開」的信託或國外實體來逃避公眾審查,有的只是一份簡簡單單的遺囑,存檔於道格拉斯縣法院,可供查證之用。
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三
在本次股東信中,巴菲特還說到:
「我的孩子們和我一樣,都認為家族財富的傳承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地方都是合法且常見的,但這機制並非十分理想。此外,我們看到很多時候財富並不會使你變得更明智或更善良。」
這和巴菲特以往的家族財富傳承觀點是一脈相承的,巴菲特從來沒有考慮過讓自己的子女來繼承自己的投資事業,而是尊重子女自己的選擇,讓他們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巴菲特很早就決定將自己的絕大部分財產捐贈出去,而留給每個子女的遺產只有幾十萬美元,後來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以及子女年歲漸長,將每個子女的遺產繼承金額調高到了1500萬美元每人。
這裡不得不提到美國的家族慈善信託基金是個很好的制度,儘管巴菲特慈善捐贈的本意不是為了稅務籌劃,但是事實是慈善信託在鼓勵富人做慈善的同時確實能夠實現部分稅務減免和強制儲蓄的目的。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由於富一代往往忙於事業,疏忽了對子女的教育和關注,導致富二代們很多都是「敗家子」。而家族慈善基金可以給子女一份體面和喜歡的工作,並且可以領取穩定的工作收入。
無論是巴菲特、扎克伯格,還是國內的馬雲、劉強東等企業家,都選擇家族信託基金的方式,合理安排子女的財產分配與支取。
按照巴菲特的遺囑設定,其99%以上的財產都將被贈與慈善信託基金,他的3個孩子是其遺囑執行人,並將成為慈善信託基金的受託人。
據了解,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的基金會一直以來專注於幫助貧窮國家和地區的農民提高產量、削減世界飢餓人口。小兒子彼得的NoVo基金會則專注於音樂和藝術教育。
小女兒蘇茜設立的舍伍德基金會則致力於兒童教育,她同時也負責管理由父母設立的蘇珊,面向內布拉斯州當地在讀的高中生提供獎學金。
雖然這些基金會各自關注的領域不同,但都旨在利用巴菲特創造的財富和資源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秉承了巴菲特一貫的價值觀和慈善精神。
當然,現實中確實也存在不少富豪鑽法律漏洞,打著做慈善的幌子,行真避稅之實。我想這也是為何巴菲特在股東信最後特意強調不會有「富有想像力的」信託或者外國實體來規避公眾監督。
四
當讀到巴菲特在股東信中說「93歲的我目前感覺良好,但我充分意識到我在打加時賽。」,我內心五味雜陳,一方面為這位即將落幕的「傳奇」感到傷感,一方面也感嘆是什麼讓這位93歲的老人仍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來了很多年前自己做風險投資時的一件趣事。當時我投資了一家業內小有名氣的業餘自行車賽事公司,並且還深度參與到了公司的經營中。
在有一次和一位業內的競品公司創始人聊天時,我問他覺得未來會有哪一家公司存活下來?他想了想說他的公司能夠活下來。
我好奇的問為什麼?他說他的公司雖然小,但是他是真心熱愛騎行這項運動,他會一直堅持做下去。而我投資的公司和其它幾家公司背後都是資本運作,如果賺不到錢的話,肯定就做不下去了。
後來還真如他所言,在騎行行業遭遇資本寒冬後,其它幾家企業都遇到了很大問題,我投資的企業也因為各種問題,我被迫將所持有的大部分股份都低價轉讓給了一家上市公司。
有了這次的教訓之後,我以後在研究看企業的時候,都會非常看中企業老闆或者創始人做這件事情的原動力是什麼?是為了賺錢還是熱愛這個行業。
如果首先是為了賺錢去做一件事情,那我認為十有八九是做不長久的,用俞敏洪的話來說,唯有熱愛可以敵過漫長歲月。
再拿我自己寫作這件事來說,我以前偶爾也寫一寫,但是在2021年初開始系統性的在公眾號和雪球上寫企業分析文章的,主要是記錄我個人投資中的一些思考,為投資決策提供支持。
我有時會花了一個多月寫一篇深度分析文章,這種效率對於大部分自媒體而言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但我卻樂此不疲,因為我覺得研究企業很有意思,我喜歡那種抽絲剝繭,從紛繁雜亂的信息中找到核心邏輯的感覺。並且我也沒有什麼KPI,我只為我自己的投資負責。
五
巴菲特在信中講到「資本主義——不管它有什麼弱點,包括它在財富分配上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以及政策對公民的影響有點反覆無常,不過它已經創造了奇蹟,並將繼續創造奇蹟。
美國是這一信念的最佳例證,我們一家四口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我們出生在美國,基本上就站在了勝利的一方。」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投資領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賦異稟之外,我認為他感謝的其實是兩點,資本主義或者說資本主義的核心制度——市場經濟和法制化。
當然市場經濟和法制化並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只要長期堅持市場經濟和法制化,我相信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會越來越好,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收益。
最後真心祝願巴老爺子能和芒格老爺子一樣,至少活到100歲再說。希望能夠再多聽巴老的教誨十年。
歡迎加入雪球官方出品的雪球基金第1課!小雪1對1親密陪伴式教學,教你一套系統的基金投資方法!讓所有雪球用戶能夠明明白白地認識投資!
還有長期的社群可以交流心得,讓我們共同等待市場的反轉!方二維碼即可報名!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
雪球基金是獲證監會核准的持牌基金銷售機構,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