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緒勞動

2023-11-13     富書

原標題: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緒勞動

文|慢慢(富書專欄作者)

知乎有一個熱門問答:「為什麼上班一天只是坐著,還感覺這麼累?」

這是因為,在工作中,你不僅付出了腦力和體力,還有心力。

這些看不見的心力就屬於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正成為裹挾當代人的第三種勞動。

但是,聰明人卻不會被情緒所拖垮。

在工作中,他們選擇了其他的出擊方式。

工作中,你要付出的除了體力,還有心力

在電視劇《驕陽伴我》中,盛陽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師,拿著5千底薪,兢兢業業工作了三年。

幹這一行,加班熬夜是常態,手機要保證二十四小時開機,群里消息得秒回。

被客戶虐,更是家常便飯,挨罵不能還嘴,下班聚餐還不能請假。

更可氣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方案,還會被上司拿走去邀功。

在一次會議中,組長看到盛陽在紙上寫了很多想法,故意以買咖啡為由支開他,把他的想法據為己有。

當盛陽返回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才發現已經被組長先說了,但對方還辯解說是在幫盛陽承擔風險。

面對組長卑劣的行為,盛陽也只能壓抑住憤怒,強顏賠笑,然後繼續努力工作。

在接手了組長安排的一個項目時,盛陽盡職盡責,幾天不睡覺盯著現場布置,卻遭到組長設計陷害出了事故,第一時間被推出去背了鍋。

即便處處被上司刁難,盛陽也不敢輕易離職。

因為經濟形勢、就業環境,銀行卡餘額,他承擔不了離職的後果。

所以,哪怕有再多委屈,也得忍受

當代年輕人,亦是如此。

在工作中付出的,不僅僅是體力和腦力,還有心力。

身體上的累,可以通過休息得到緩解。

但心靈上的累,卻容易把人折磨得精疲力盡。

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的:

我們的疲勞往往不是由工作引起,而是由於憂煩、挫折和不滿等。情緒上的態度比生理上的操勞更易使人產生疲倦。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緒勞動

之前看過一個熱搜,在上海迪士尼,遊客排隊與玲娜貝兒互動。

輪到一名遊客時,她發現人偶演員不是自己喜歡的那位,於是拒絕與其互動,還向工作人員投訴,要求換一個演員。

扮演玲娜貝兒的演員尷尬地站在一旁,手足無措。

而她遭到排擠的原因是,她沒有做遊客讓做的違規動作,遊客覺得她不熱情。

這些演職人員,她們從進入園區起,就要一直維持著飽滿的熱情,隨時要與遊客互動,做出各種逗遊客開心的動作。

在炎炎的夏日,也穿著厚重的玩偶服,蹦蹦跳跳,帶給遊客歡樂。

即使在巡遊時體力不支中暑,眩暈倒地,但為了不讓遊客的童話夢破滅,直到離開了遊客視線,才摘下不透氣的頭套。

工作本就不易,他們還頻頻遭遇被遊客拍頭,冒著受傷的風險,甚至還不能生氣。

因為迪士尼規定,在演職人員穿上人偶服的那一刻起,就必須成為角色本身,而所有正面角色都是不准生氣的。

所以,不管你有怎樣的情緒感受,你表達出來的情緒都必須是熱情,是快樂。

不只是在服務行業,很多人的工作亦是如此。

從你入職的那刻起,你就要收住你的負面情緒。

因為,管理好情緒已成為職場人的標配能力。

很多公司也把「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抗壓能力」,寫進了招聘崗位的工作職責里。

當你面對處處刁難的甲方,給你畫餅的上司,還有甩鍋的同事時,又或者當你被家庭瑣事纏身時,即使內心已極度不適,外表卻還得力圖優雅。

這些為了營造出符合公司要求的表情和行為,所付出的情緒管理,就是情緒勞動。

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在《組織中的情緒》中說:「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際互動,都可能需要進行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情緒感受,一個是情緒表達,兩者間的差距越大,所付出的情緒勞動就越多。

因此,真正拖垮你的其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高額的情緒勞動。

與其被情緒勞動拖垮,不如主動出擊

持續付出高成本的情緒勞動會讓人心力枯竭,導致工作倦怠、情緒崩潰。

在進行情緒勞動時,往往有三種策略:表層扮演、深層扮演、自動調節。

表層扮演只需要假裝表現出需要的情緒,不觸及深層感受,比如「假笑」。

深層扮演則是努力調整內心的感受,盡力使自己的感受接近於所要表達的情緒。

自動調節意味著情緒感受與情緒表達相同,是自然流露的情緒,也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在情緒不佳時,除了通過深層扮演來調節情緒,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降低情緒勞動:

1、脫離環境

如果處於一個有毒的環境中,你要不斷付出高額的情緒勞動,直到筋疲力盡,最好的辦法就是脫離環境。

比如《驕陽伴我》里的盛陽,有老王那樣的領導,先扇你兩巴掌,再給一顆糖,用無數繁瑣的小事累死你,再用無數張大餅耗著你。

工作業績都是他的,出了事跟他沒關係,對年輕下屬就像白骨精一樣,直到耗盡你的熱血和精氣神。

在這種需大量消耗心力的環境中,若無法再提升個人能力,也沒有任何晉升空間,不如就儘早遠離,去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2、學會溝通

工作中的情緒勞動很多是因為人際關係,而好的溝通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大多數人在溝通中容易使用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的語言,這種溝通方式常常會蒙蔽住真實的內心,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甚至是互相傷害,產生負面情緒。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好的溝通每一次都是滋養,壞的溝通每一句都是戈矛。

更好的溝通方式是,你需要不帶評論地觀察自己,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清楚地說出具體的請求。

在傾聽他人時,保持客觀的態度,不急於提建議。

在感到憤怒和情緒低落時,不把原因歸咎於他人,靜下心來體會自己的感受,讓內心變得平和。

用心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

3、建立邊界

你是不是總在違心地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比如從不拒絕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為了取悅他人委屈自己,然後常常讓自己疲憊不堪,充滿怨恨。

這也是因為你總在忽略自己。

作家邦達列夫曾說過:「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一味犧牲自我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關係,相反,尊重自己的需要,建立清晰的邊界,才會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對於跨越自己邊界的人和行為,要有說「不」的勇氣。

當你越尊重自己,你的生活就越自由。

4、專注自身

我們無法控制外界的環境、以及他人的想法,但卻可以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隨意揣測他人,不被他人所影響。

與其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王陽明曾說過一句話:「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遭遇了不順,保持情緒穩定才是最重要的事。

關照好自己的內心,修煉好穩定的內核。

當你減少了負面情緒,當你無須再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

當你的情緒表達與情緒感受趨於一致,當你能夠做真實的自己。

你要付出的情緒勞動成本就降到了最低,也就不會感到心累了。

與其在工作中被動地付出情緒勞動,不如去主動地掌控自己的情緒。

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放棄無意義的討好。

屏蔽不重要的瑣事,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守護好能量,維護好邊界。

用心去交流,保持平靜心。

很喜歡一句話:「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工作已經占據了我們太多的生活,就別再讓它太累了。

願你能在工作中尋得輕鬆,也能在生活中享受美好。

作者簡介:慢慢,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人生要慢慢地走,珍惜生活,享受當下,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c6c8f4c7b2f3edc5fe827ae21b93a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