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我的阿勒泰》才頓悟:家庭擁有鬆弛感,需要這3次放下

2024-10-15     富書

作者:涼夏(富書作者)

《我的阿勒泰》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這部劇只有短短的8集,劇情緊湊。

一口氣看完,一個特立獨行、跟家人相處起來很舒服的母親形象在我心裡紮根。

馬伊琍飾演母親張鳳俠,她是一個很洒脫的女人,生活不圍繞孩子和家庭轉,她不向孩子索取,也不去嘗試控制孩子。

採訪中,馬伊琍提到整部劇最打動她的台詞:「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啊。」

張鳳俠在閃亮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在草原上顛簸,跟哈薩克的鄰居嘮家常,床塌了都不影響她睡覺,相好騙錢逃跑後,她笑笑說:「一個男人,跑了就跑了。」

就是這樣一個不符合傳統女性形象的母親,她讓孩子感到安逸舒適,也讓螢幕前的我覺得,這樣的家庭充滿鬆弛感和溫暖,是真正可以棲息的港灣。

重刷這部劇後,我意識到,想要讓家庭擁有鬆弛感,我們需要3次放下。

放下責備

知乎上有個問題:「好的家庭應該是怎樣的?」

底下一個高贊回答是:「遇事不輕易指責。」

李文秀和媽媽張鳳俠,帶著奶奶一起到城裡買東西,張鳳俠有事兒,讓李文秀照顧老年痴呆的奶奶,李文秀去了附近的網吧,等她回來時,奶奶已經走開了。

找不到奶奶,李文秀特別著急,一個老年痴呆的老人,丟了可怎麼得了。

就在李文秀著急地找人時,張鳳俠回來了,她沒有劈頭蓋臉給女兒一頓罵,也沒有對女兒冷眼相待。

她立刻穩住焦急的女兒,說:「你奶奶那麼老了,她走不遠的。」

張鳳俠開了一家小賣鋪,經常有人賒帳,她也不催人還,李文秀翻看帳本,發現欠款高達三四千元,自告奮勇去要帳。

李文秀信心滿滿出發,誰知糗事不斷。

她將加娜爾認成江布爾,又將阿要的名字叫成阿尤(狗熊),這讓對方非常生氣。

她到賒帳最多的蘇力坦家,蘇力坦家正給死去的大兒子木拉提辦周年祭,李文秀不明狀況,拿著帳本就要木拉提還兩千多元。

左鄰右舍指責木拉提的妻子隱瞞他欠錢的事,令逝者不得安息,場面混亂,李文秀一時無措。

張鳳俠及時出現給女兒解圍,帶著李文秀一個個給當事人道歉。

張鳳俠在孩子犯錯誤後不指責,不說教,不揪著已經犯了的錯誤不放,重心放在解決問題上,畢竟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問題是最重要的。

張鳳俠是典型的「智能」母親。

智能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核心差異在於他們的處理方式。在面對問題時,智慧父母不會選擇逃避或指責,而是迅速與孩子一同探討解決方案。

他們展現出一種「韌性」,願意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和犯錯,而不是在小事上對孩子施加壓力。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能夠培養出積極的心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難時更加從容不迫。

記住,那些不假思索的指責,不僅無法帶來教育的效果,反而可能成為孩子心中難以抹去的傷痕

遇錯不責備,日常多包容,子女之樂始於父母之不苛。

放下控制

著名心理學家阿倫·哈洛威說過:「家庭關係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幫助孩子逐步與父母分離,從而成為具有自主性和責任感的個體。」

這裡的分離,指的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分開,而是心理意義上的獨立,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權。

看劇時,李文秀給我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媽媽張鳳俠從來不會要求她做什麼事情,不強留她待在自己身邊。

李文秀在烏魯木齊打工被辭退回家,混得不好心情低落,她由著女兒在草原上消磨時間,也不過問她今後的打算。

李文秀學寫作,她支持;李文秀談戀愛,她也不反對。

一家人搬到夏牧場後,張鳳俠也在熱烈地過著自己的人生,她獨立自主,也給了女兒足夠的獨立自主。

李文秀在草原上生活,放肆地享受生活帶來的喜怒哀樂,在生活中明確自己的寫作熱愛,她的夢想得到野蠻生長,日復一日,最後她出版了自己的書,實現了最初寫作的夢想。

李文秀很幸運,她碰上了一位不會過多干涉她的母親,想休息就休息,想出發就出發,可以把控人生大船的航向。

張鳳俠每一次允許李文秀自己做主,就是在讓李文秀擺脫對她的心理依賴。

隨著長大後會發現,父母對孩子,不是不管,是不能什麼都管,很多時候父母的話只是建議,最終孩子要不要採納,要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能獨立行走、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們要引導他,而非始終牽引,讓他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家庭不能為孩子包辦一生,孩子也不能永遠生活在家庭的庇護下。

彼此獨立,各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一家人相處最理想的方式。

想要孩子自由,父母也要活得自由,活好自己,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當父母能從焦慮和擔憂中抽離出來,全心投入並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們將成為孩子的典範。

這樣的父母能夠將獨立和自由的價值觀深植於孩子的心中,讓孩子以他們為榜樣,學習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高智慧。

放下期待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曾說:「父母要學會放下期待,讓孩子成為自己,而不是父母心中的那個完美孩子。」

李文秀在要完債後,跟媽媽張鳳俠說:「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張鳳俠是這麼回答她的:「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

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

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張鳳俠並沒有直接回答女兒的問題,李文秀脆弱敏感的內心沒有得到立刻有效的撫慰,但李文秀明白了,談論有用無用根本就是沒必要的。

人活著,要開開心心,要自己找到生活的意義,不是父母家人強加的,也不是受到外界影響逼著自己做出的。

所有父母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幸福安康地成長。

可許多父母傾向於以自身標準與期待來衡量孩子的成就,如名校錄取、事業晉升、良緣相伴等。

但鮮有父母能如此鬆弛地跟孩子說:

「無論你的成就如何,無論你是否出類拔萃,只要你內心平和、快樂滿足,那便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威廉·詹姆斯·西迪斯被譽為「史上最聰明的人之一」。

他的父親是心理學博士,母親是醫學博士,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嚴格的早期教育培養出天才。

於是,為了讓兒子成為出類拔萃的天才,學識淵博的母親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工作,全心投入到他的教育中,用豐富的幾何圖形、地理知識和外語詞彙填充了他幼年的每一天。

18個月大,他能閱讀《紐約時報》;

5歲時,他能用法語寫詩歌;

6歲時,他已經能說8種語言;

9歲,他通過了哈佛大學的入學考試,但由於年齡太小,直到11歲被送到哈佛大學。

他的成就拎出來每一項都很亮眼,就是這樣的一位天才,他最終孤獨地生活在破舊的房子裡,並且在46歲時去世,身無分文。

他的童年被剝奪了歡樂,孤獨地度過每一天,沒有朋友的陪伴,更缺乏生活的技能,他擁有非凡的智力,卻未能轉化成幸福的人生。

陶行知曾說:「教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培養一個能夠快樂生活的人,而非一定要他成為一個學者、專家。」

與其因過度焦慮而迫使孩子成為我們期待的模樣,從而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和自我認同,不如我們放下這份焦慮,用祝福的心態去期待他們的成長,讓他們自由地成為自己。

若子才華橫溢,則任其翱翔九天;若子平凡無奇,則歡聚膝下共度。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是孩子面對生活挑戰時最堅實的後盾。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提到:「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學校能比家庭更能深刻影響孩子的成長、人格。

一個有鬆弛感的家庭,所帶來的精神力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柔軟的懷抱、溫暖的港灣,是可以安心療傷的良藥。

家庭為孩子提供的鬆弛的環境,洒脫和樂觀的態度、獨立和自由的精神,是孩子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

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和諧溫暖又鬆弛的家庭,足以培育出孩子豐盈的人生。」

一個有鬆弛感的家庭,要做到放下責備、放下控制、放下期待。

願你能擁有一個有鬆弛感的家庭。

作者簡介:涼夏,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30308761e3a116e7b3dbd6dcd979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