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是學會自我管理

2024-01-19     富書

原標題:人民日報: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是學會自我管理

作者:如是(富書作者)

馮唐是位名副其實的多面手。

他早年學醫,一直讀到醫學博士。

後面棄醫從商,在美國讀 MBA,畢業後成功就職世界頂尖的顧問公司麥肯錫。

閒暇之餘,他開始文學創作,作品很暢銷。

大家吃驚於他的天賦和才華,他卻將一切歸功於自我管理:「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最先決條件。

人到中年,重要的不是能管理多少人,而是能否管理好自己。

今天,和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9個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希望我們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目標管理

著名的成功學者卡耐基曾做過一個調查。

參與研究的對象中,只有3%有確定的目標,其他97%的人要麼目標不明確,要麼根本沒有目標。

十年後,那3%的人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很好的成績,而剩下的97%的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沒什麼起色。

目標太模糊、太籠統,容易導致一個人陷入「驢拉磨式」的困境,每日忙碌,卻始終在原地轉圈。

可以試著從下面兩點出發,學著管理自己的目標。

(1)制定具體明確的目標。

目標越清晰、可量化、可追蹤、可衡量,前行的動力也會越強。

(2)學會拆解目標。

將大目標拆解為具體可實施的一個個行為步驟,更容易將其付諸實踐,而非留在腦海。

能夠管理好目標,即使當下「道阻且長」,卻依然「行則將至」。

時間管理

谷愛凌不僅是冬奧會自由滑雪冠軍,亦是史丹福學霸、時尚達人。

其中任意一項,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她卻能同時兼顧,還能每天睡夠十個小時。

這一切,皆因她善於管理時間。

因為從小就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她每天都會制定完整的時間規劃表,詳細到每一小時,每一分鐘具體要做什麼,即使在隔離期間亦是如此。

此外,谷愛凌非常善於利用碎片時間。

她曾說道:「從家到太浩湖雪場有4小時車程,我學會了在車上寫作業,在車上睡覺,在車上換衣服,在車上吃飯。」

時間是每個人都同等擁有的資產,卻因經營不同而產生天壤之別的差異。

作家柳比歇夫在書中寫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是由時間積累起來的,是一小時、一分鐘積累起來的。」

學會有效管理時間,就是在增值自己的人生。

人際管理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朋友越多越幸福。

不適合的圈子,反而是一種消耗。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女主顧佳為了尋求資源,一心想融入富太太圈。

她設法討好每個人,每次活動都費心費力,甚至為了撐門面湊錢買愛馬仕包......

她接手其中一位富太太的茶廠,原以為是個賺大錢的機會,結果卻是被騙了,而其他太太也在背後嘲諷她。

她毅然退出這個富太太圈,轉而與知心、同頻的好友相處,彼此支持、滋養。

人到中年,精力、時間有限,需要留給值得的人。

虛情假意的朋友,可以遠離;無關緊要的社交,可以拒絕。

管理好人際,精簡朋友圈,學會合作,真誠溝通,會讓生活更加簡單、自在。

知識管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學習上投資。

然而,四處打卡聽課,簡單囤積知識,並不能很好提升自我。

「易效能」創立者葉武濱曾說:「知識若不管理,越多越是噪音。」

僅僅滿足於「知道」,就如同塗抹「知識口紅」,能裝飾外表,卻無法提供成長所需的營養。

如何做好知識管理呢?

首先是內化知識,將你所學的知識納入你原有的知識體系中。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曾介紹 「縫扣子」的學習方法。他每日堅持寫閱讀心得,「把新知識和自己過去的知識縫合起來」。

孤立的知識如同一粒粒散沙,「縫合」能將它們聚沙成塔。

其次是讓知識顯性化,即把知識分享出去。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被動輸入式學習,知識很容易遺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則是將知識講給他人。

好好管理知識,終身學習,為大腦充電,讓所學真正能為自己所用。

言行管理

《論語》中有一句話:「視其所見,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意思是:看一個人的行為,觀察他的動機,再考察他是否出自真心。那麼,這個人怎麼可能隱藏得了呢?

外表可以通過化妝掩飾和包裝,但是一個人日常的所言所行,必然反映出其真實的習性。

晚清名臣曾國藩,非常善於通過言行來識人。

曾經有位老鄉前來投奔他,自稱出身貧窮,貌似樸訥謹厚。

然而這人吃飯時,卻將飯中的未脫殼的穀粒直接扔掉,而且說話自傲,常常貶低之前的朋友。

曾國藩注意到這個細節,判定此人言行不符,來日一旦富貴,很有可能忘本變質,斷不可任用。

一言一行,是一個人最真的名片。

管理好言行,舉止有修養,語言有溫度,不僅身邊人如沐春風,也會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順暢。

健康管理

楊絳曾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棵樹,健康就是這棵樹的根,根深才會葉茂。」

沒有健康,一切抱負、財富、幸福,都如同浮雲。

有一個好身體,是實現一切人生目標的前提。

全球商界傳奇人物李嘉誠今年已經96歲了,卻依然神采奕奕,健步如飛,這與他一直重視健康密不可分。

身處商界,他卻不抽煙,不喝酒,很少參加商業宴會;

坐擁數千億,卻不喜山珍海味,反而偏愛粗茶淡飯;

年過九旬,依然堅持鍛鍊,高爾夫是他最鍾愛的運動項目之一。

人生不是短跑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唯有擁有健康的身體,充沛的體能,才不會中途黯然退場。

從今天起,合理飲食,規律作息,鍛鍊運動。

能保持健康,便是一個人了不起的能力。

壓力管理

在內卷和危機盛行的當下,「壓力山大」已然成為大家共同的感受,網上經常傳出一個人突然崩潰大哭的視頻。

太多的壓力,不僅傷心,還會傷身。

根據美國壓力調查中心的研究報告,約有75%—90%的門診病患的病痛是因壓力導致。

我們厭惡和畏懼壓力,無意識中想要逃避,然而這樣只能讓情況更加糟糕。

心理學家提出一個「壓力繁殖」的現象,說的是逃避壓力的企圖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壓力。

下次身陷壓力,不妨用冥想、亦或鍛鍊,幫著恢復身心能量;

也可以將擔憂書寫出來,思量是否真的那麼糟糕。

另外,壓力往往來自對事情的解讀,正好藉此反思所持的認知角度,同時增長應對的能力。

面對壓力,與其逃避,不如好好管理,學會鬆綁,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精力管理

我們會留意到,各行各業的頂級高手,往往精力都超級充沛。

蘋果CEO蒂姆庫克、微軟比爾蓋茨,清晨4點過就起床;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自爆每天只需睡4個小時就足夠;

雷軍平均每日工作時長超過 16 小時卻不覺得累;

王健林能在一天內飛行6000多公里,途經2個國家3個城市,依然精力充沛......

反觀我們自己,往往一天沒有做什麼,卻覺得疲憊不堪。

其實,並非這些大佬天生就是牛人,而是他們更善於管理精力。

如何能做到?不妨借鑑吉姆·洛爾在《精力管理》一書中指出四條策略。

(1)身體上:通過飲食、運動和睡眠增強體能。

(2)情緒上:減少情緒內耗,用積極正面的情緒滋養自己。

(3)思維上:保持專注,避免無關事務消耗精力。

(4)精神上: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奮鬥的價值感。

精力如同電池,一方面不斷充電,一方面努力節能,好好管理,能源源不斷為我們提供能量。

心態管理

很喜歡一句話:「要麼你去駕馭命運,要麼命運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人間值得》的作家,中村恆子奶奶,經歷過種種不如意,卻始終以「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每一天」的心態,好好過著每一天。

丈夫愛喝酒、愛花錢,開始她也很生氣,後來明白與其強求別人改變,不如把重心放在如何讓自己快樂上。她放下對丈夫的期待,夫妻關係反而越來越好。

單位上別人比她待遇好,比她更受重視,她也不會感到沮喪。

她常說:「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

她一生普普通通,卻因為心態好,成為許多人無比羨慕的對象。

人生這條路,不會永遠寬敞通暢,荊棘密布甚至無路可走都是常態,且看你能否淡然應對,「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經營好心態,用積極心應對起落沉浮,用平常心笑對紛紛擾擾,所處之地,皆是桃源。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低級的慾望,放縱即可滿足;

而要實現高級的慾望,唯有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新的一年,希望我們能管理好自己,以最佳的狀態,最大的熱忱,最強的內心,一路前行,活出綻放的人生。

作者簡介:如是,富書作者,躬身入局,體驗生命的各種可能,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c7a8388266a003d636f02deb3c924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