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電車比油車好開多了,為什麼油車還沒有被淘汰?

2024-05-10     汽車扒一扒

這是我最近聊的比較多的話題,也是網絡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在買車這件事兒上,因為電池、電機介入動力系統,讓很多人有了除油車之外的第二選擇,今年4月份,國內乘用車市場中,電動化產品的滲透率繼續逼近50%。

翻譯過來,買新能源車的人越來越多,買油車的人越來越少。

由王傳福所率領的比亞迪團隊,已經在3年前砍掉了燃油車,當然是只裝著內燃機的傳統燃油車,帶領比亞迪全面向著電動化轉型。

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動車輛,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在買車時的新考慮。

當下的新能源車其實有三大補貼:

1、獨特的路權高度,相比於燃油車,主流城市電動車不限行,這是從燃油車身上挖出來的福利。

2、家用電5毛錢一度,完全是福利能源,可以用於日常出行,以及網約車、計程車做商業運營。

3、購置稅補貼,購車成本更低。

三大補貼強勢推動這麼多年,依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壓倒燃油車,已經能夠說明一件事兒,燃油車在實際消費端,仍然有著無法取代的必要性。

事實上,我們發現在整個乘用車市場中,購買純電動車的人群占比只有30%左右,另外70%左右的消費群體,依然買的是裝有發動機的車輛,PHEV、REEV(增程)本質上都是需要內燃機工作的。

也就是說,電動化的發展,更多是依賴內燃機來進行的,以比亞迪為例,促成其銷量飛躍至300萬高度的,是裝著內燃機的DM-i混動系統。

回歸到本質上來看,車應該先是一個靠譜的工具,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從A到B的代步,需要有足夠的信心以及安全保障。

油車是很紮實的工具,PHEV、REEV車型同樣如此。

但EV車型因為缺少內燃機,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產品,如果想要在短時間進行高強度用車,EV車型是很難滿足使用需求的,即便是在超級快充樁上,依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同時伴隨著不穩定性因素。

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萬,這是油車還沒被淘汰的重要保障群體。

因為,留給更多消費者買車的預算,可能只有8-15萬,占據銷量榜單的更多車型定價,都在這一價格區間徘徊,說明還是有大量的用戶群體存在購車預算不足的問題。

那麼,一部分消費者一定會選擇價格不斷下調的燃油車,比如說目前的吉利帝豪、長安逸動、日產軒逸等傳統燃油車,落地價都只需要8萬左右了。

而燃油SUV方面,哈弗H6、長安CS75 PLUS這種常年霸榜的車型,落地價也不足12萬,油車在不斷的夯實定價體系,自然會引起工薪階層的共鳴。

說到底,作為一台代步工具,油車是合格的,而且目前的價格也非常合理。

電動化的發展,一定會侵蝕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但不會完全淘汰燃油車,一方面很多新能源車在本質上都是「披著新能源外衣的油車」,高度依賴發動機,另一方面,電車的發展的確還在繼續,疊代速度太快。

新能源車的出現,已經轉化了不少厭倦油車的消費者,從駕駛體驗上來看,電車更快、更平順、日常代步更省、更科技,的確是燃油車所沒有的優勢。

但同樣,油車的可靠、耐用、穩定這種強勢的工具屬性,是電車所沒有的。

所以對於那些始終只有工具屬性、代步需求的消費者而言,油車是永遠不會淘汰的,新能源的發展只會轉化預算足夠、想要嘗試新鮮事物的消費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bed6a5085ae9d09b2cdaf51a4cf95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