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後回頭來看,華為車BU系統扭虧為盈的重要轉折點,應該就是AITO M7改款項目啟動。
23年8月,華為對外宣布其將會針對AITO M7進行一次較大的改動,投入5億對這台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升級。
很快,以AITO M7為首的華為系產品開啟了披荊斬棘之路。
數據顯示,過去半年AITO M7的銷量達到了12萬台,平均單月銷量在兩萬台左右,這相當恐怖,事實上,華為從來都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參與下場造車。
其更多的是作為供應商入局,AITO的全系車型華為都參與了深度整合,包括但不限於電驅系統、AI算法模塊優化、座艙智能車機系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從一台傳統燃油車的角度來說,華為的操刀讓整車的屬性完全不同,具備了開拓性、可玩性,打破了很多人對傳統車輛的基本認知。
也正是如此,不少人在換購時,選擇拋棄同價位的豪華產品、高端產品。
僅僅是可以進入華為銷售展廳的M5、M7、M9、S7四台車,截止到今天的累計銷量已經突破30萬台,另外阿維塔也有數萬台的銷量。
要知道,華為系產品的定價都不具備任何的性價比,主打一個技術流派下的高定價策略。
其實我們也在想,為什麼華為系產品能夠強勢崛起。
一個原因是,華為的說服力很強,自主研發體系推動產品擁有更強的韌性,192線雷射雷達、麒麟晶片、DriveONE電驅均為自主研發,體驗感較好。
另一個原因是,在新勢力品牌已經開創的電動化路徑中,華為的策略是生產REEV SUV,也就是增程SUV,擁有續航長、油耗低、空間大、舒適度強的特點。
加之號牌、購置稅減免等行業福利,其選對了路線、定義對了產品,用技術推動產品快速向前奔跑。
傳統的豪華品牌,奔馳、寶馬、奧迪依然具備很強的吸引力。
這一定會吸引對品牌有需要的用戶群體,畢竟市場需求完全不同,市場同樣也兼容AITO這種產品,其主打的智能、科技也會吸引一些對品牌無感的用戶群體。
尤其是已經用過一次BBA產品的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度歸零,不再需要豪華品牌來證明自己,反而是日常出行的體驗感更加重要,華為系轉化的就是上一批BBA的用戶群體。
傳統架構下的BBA用戶群體很難在購車時,繼續考慮單一層面的品牌吸引力,在品牌之上考慮自身的體驗感更加重要。
未來的市場,一定屬於年輕人。
第一批00後已經24歲,馬上全面進入到購車需求時代,豪華品牌在他們的世界中是怎樣的,決定品牌以後的發展方向,不過浸泡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的00後,已經在用車這件事兒上,離不開自動化和網聯化了。
這也是華為系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智能,能夠直接和BBA搶奪市場的核心關鍵,其押寶的是未來3-5年的市場變化新格局,而不是傳統意義上,圍繞著品牌的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