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蔞蒿滿地(富書作者)
弘一法師作為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為世人留下了數不盡的精神財富。
他曾說過:「思想不在一個高度,不必相互說服,只需用沉默相互尊重。三觀不在一個層面,不必相互理解,只需用微笑相互包容。」
這句話更是渡了無數人,讓人醍醐灌頂。
誠然,你有你的人生態度,別人也有別人的價值觀,尊重他人的三觀,才是成年人最頂級的教養。
低情商的人,要求別人與自己三觀一致
村上春樹曾說:「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你認為的幸福人生,對別人來說可能是荊棘之路;你認為的困擾枷鎖,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機會重重。
每個人經歷不同,形成的三觀也不同。
低情商的人才要求別人的三觀要與自己的處處一致。
陳坤作為演員一直熱心於公益事業,每年都會招募一些志願者去山區進行行走,以進行一場心靈凈化之旅,這個公益項目被稱之為行走的力量。
在一次節目中,陳坤向在場的觀眾講述自己這個做了十餘年的公益項目。
一位女觀眾卻站起來義正言辭地批判陳坤的公益項目沒有意義,還說陳坤這麼有錢,應該給社會捐款,蓋學校。
陳坤眼見自己的努力被對方說得一文不值,當場就懟了回去:「捐錢我是沒少捐過,只是增加了一個行走的力量。沒有一個人說,陳坤的錢就應該做這個,因為每一分錢是我自己錢包里的錢。」
陳坤一番擲地有聲的發言,當場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誠然,做慈善的方式有千萬種,捐錢捐物讓別人免於貧苦是慈善,義務勞動給人提供幫助也是慈善,撫慰人心讓人心靈免受煎熬更是慈善。
那位觀眾狹隘地認為捐款才是慈善,並一廂情願地對陳坤進行道德綁架,要管別人的錢包如何分配。
你可以認為只有捐錢才算慈善,並自己通過這種的方式來做慈善。
但她的問題在於,將自己的三觀強加於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和選擇,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你可以不理解,但請不要處處要求別人與你三觀一致。
層次越高,越懂得三觀不同不必強求
《世說新語·德行》中有個小故事,三國時管寧和華歆是同學,兩人讀書時共用一張席,後來管寧不認同華歆的三觀和行為,因此把席割開分坐。
因此,後來用割席來隱喻與朋友絕交。
面對三觀不同的朋友,有人不能接受彼此的不同而選擇絕交,也有人因為明白每個人三觀本就不一定相同而繼續交往。
一個人走過的地方越多,見過的世面越廣,越能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及其衍生出來的思考方式。
北宋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私交不錯,但一個是保守派強調維護祖制,一個是改革派積極推行變法。
不管因為政見不同在朝堂上吵得多麼厲害,兩人對對方仍和以前一樣。
兩大黨派第一次鬥爭的結果是王安石一方獲勝,司馬光一方敗北。
但當皇帝詢問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看法時,王安石卻大加讚賞司馬光的人品、能力和文學造詣。
及至王安石上台後大肆推行改革,一系列新政觸動了皇親貴胄、地方官員的利益,在一片彈劾聲中被罷免。
曾經被觸犯了利益之人出來告他的黑狀,此時的司馬光不僅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排除異己,反而在皇帝懷疑王安石時,評價王安石「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股君子之風」 。
皇帝聽罷都不禁感嘆道:「卿等皆君子也!」
即便理念不同,三觀不一致,司馬光與王安石這一生中也沒有因此而絕交,反而愈發惺惺相惜。
他們在長久的政治鬥爭中,儘管不認同對方的三觀,但各憑本事,用彼此不同的理念報效國家。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低情商的人,總是質疑和否定別人的三觀,不能接受別人與自己三觀不同。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包容差異,明白三觀不同不必強求。
最頂級的教養,是懂得尊重他人的三觀
康德曾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儘可能去理解。」
世上人有千千萬,三觀不同一大半。
在這個思想浮躁的時代,能夠尊重他人的三觀,是一個成年人最頂級的教養。
不同的三觀本沒有高低對錯之分。你可以不贊同,但請閉上嘴試著去理解並尊重別人的三觀。
人與人之間,也正是因為三觀的不同,才會碰撞出更多的想法,不懂得尊重別人三觀的人,最終也換不來別人的尊重。
懂得尊重別人三觀的人,不僅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教養。
尊重他人的三觀不是形式上的口號,而是行動中的讓步,做到以下三點,才是真正的尊重。
1、不要急著否定
當別人與你的三觀不一樣,不要急著否定。否則,除了凸顯你的淺薄,於事無補。
沒人讓你一定要接受別人的三觀,即便不認同,沉默或者微笑,都是一種尊重的態度,沒必要否定別人。
換位思考,你也不想隨隨便便接受另一個人的否定和指點。
2、停止爭辯嘗試傾聽
與三觀不同的人交往,傾聽他們比解釋自己容易得多,許多事情並非一定要爭出高低對錯。
停止爭辯,懷著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嘗試用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三觀,專注地傾聽,不做任何評判,才是尊重別人的真正體現。
嘴上說著尊重別人的三觀,臉上卻翻著白眼,誰都不是傻子,看不出你的虛偽和敷衍。
3、不評判求同存異
三觀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評判別人的。
一味拿三觀不同將人拒之門外,可能會錯過許多機會和朋友。
遇到三觀不一致的人,請嘗試放下評判的眼光,以中立的態度去和對方溝通和交流,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反而能讓自己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哲學家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
正是有了不同的三觀,才有了多元化的世界。
三觀沒有標準,更沒有對錯之分。
成年人最頂級的教養,就是管好自己,克制糾正他人三觀的慾望。
三觀不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認同別人三觀的同時還強迫別人接受你的三觀。
三觀不同,互相尊重就好,不要以自己的立場去評價,不要以自己的認知去指點,更不要以自己的三觀去衡量。
以寬廣的心態去包容別人的三觀,既尊重了別人,也莊嚴了自己。
作者簡介:蔞蒿滿地,富書作者,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