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來臨之前,誰也沒有料到《消失的她》會成為第一個爆款。
之後《八角籠中》為旺盛的暑期檔又添了一把火,但也讓占據高排片,許多黃金場次的大規模點映為人詬病。
不過,王寶強的路人緣太好,國民度太廣,《八角籠中》的做法並沒有引起大範圍的討論,隨後《孤注一擲》如法炮製,輿論被點燃。
《孤注一擲》的點映式上映讓其在短時間內票房破2億。
不僅打破《西遊記之女兒國》的單日點映票房記錄,累計電影票房也超過了《八角籠中》,將《巨齒鯊2》《封神》甩在身後。
然而人紅是非多,電影也一樣。
《孤注一擲》也好,《八角籠中》也罷,大規模點映,以點代映的方式都是宣發的一種。
從這方面看,沒有什麼問題,若片子質量不濟,早就被抬走了,所以這是把雙刃劍,以點代映的方式也有助於觀眾看到更多好電影,
因為敢於大規模點映,一般質量都還不錯,否則口碑一出來,直接會讓票房大跳水,同時也可以帶熱大盤,讓影院和市場受益,良幣驅逐劣幣。
但從公平競爭方面看,突如其來地占據許多黃金場次,確實擠壓了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間。
讓本合理安排的排片與觀眾的觀影計劃一下子被打亂,也讓市場規則不復存在,這是弊的一方面。
因為這種行為多了對電影和市場也有一定的損傷,若此類風氣形成氣候,那檔期就變得沒有意義。
檔期本是為了合理安排各類影片與排片,讓每部電影都能獲得理想的票房,可點即上打亂了原有的秩序,擠壓了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間。
如周末兩天正是《巨齒鯊2》票房高漲的時候。
可大規模點映的出現讓《巨齒鯊2》從第一掉到第二,第二掉到第三,《熱烈》《長安三萬里》等影片也因此排片減少。
這種競爭著實有些不妥,國產電影應該是百花齊放,而非一家獨大,不然市場就會走向畸形,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孤注一擲》大規模點映不開分具有迷惑性。
再加宣發與明星粉絲效應,讓路人不容易判斷高口碑到底是真是假,上座率奇高是否是泡沫。
而且根據票房走勢來看,日後肯定會有後來者,現實題材+話題炒作+短視頻平台宣發+下沉市場,這肯定會成為此後公式化的製作與宣發流程。
這樣一來,很多電影都成了流水線產品。
如果質量不錯,那還能接受,倘若都是敷衍之作,弊大於利。
所以點即上這種模式還是適可而止,從眼前看,是好的,但從長遠看,發展過程中肯定會變味,那買單是觀眾、市場、電影人,得不償失。
不過,《孤注一擲》的宣發有不少值得借鑑的嗲房。
《孤注一擲》的主要宣發集中在抖,利用碎片化傳播,做到了出圈,也牢牢抓緊了下沉市場。
根據抖的用戶畫像,以及觀影人群來看,他們或許都不用豆瓣,所以一開始豆瓣開不開分對他們觀影興趣影響不大。
也許是看到了輿論的分化,以及觀眾對於點即上的逆反,《孤注一擲》提檔。
與其點映占據大量黃金場被人罵,不如正式上映正大光明,趁著口碑和熱度提檔這個操作極其明智。
正式上映後,短短兩天時間票房已經達到8.81億,業內預測也給出了超高的38億,超越《消失的她》成為今年暑期檔冠軍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孤注一擲》點即上的方式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那就是國產電影的宣發都變懶了,遵循懶惰邏輯,一味地模仿別人。
他人的宣發火了,就成批量的複製,沒有一點創新,讓現在的宣發只剩三種,情緒營銷、話題炒作與以點代映,全在激發矛盾。
《唐探3》的時候都在罵陳思誠,如今卻成了理解陳思誠、成為陳思誠、超越陳思誠,讓電影變成了公式,按需填充東西。
猶記得當年各大電影的宣發都是五花八門,讓觀眾各種驚喜。
如徐崢的《港囧》搞打視頻電話給觀眾,開吐槽包貝爾大會的宣發。
周星馳的《美人魚》主打情懷,以「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讓觀眾走進電影院,還有《前任3》把電影變成儀式感,《心花路放》開啟票補等宣發。
雖說其中有些電影很爛,藉助宣發「騙」了些錢,但至少能看出他們在宣發上的用心。
不像現在,很多片子也一般,卻學別人賣慘,各種綁 架觀眾,裝也不裝一下,直接從觀眾口袋掏錢,只有跟隨,沒有創新。
自《富春山居圖》開啟爛片營銷後,國產電影好像看到了光,紛紛學它。
不再重視口碑,轉向宣發攻勢,再加流量時代的來臨,這種詐騙式電影如火如荼,觀眾飽受折磨。
但物極必反,吳京的一部《戰狼2》改變這種格局,讓電影市場又恢復了以前的健康,電影看的是口碑,而非宣發。
可是,好景不長,觀眾看好片還沒有幾年,觀影習慣被迫中斷。
三年之後,情況好轉,電影市場有所回暖,但《滿江紅》卻開了個不好的頭,讓大家趨之若鶩。
這種片子,這種宣發都能賣到40多億,那後來者就不會再費盡心思地打磨作品,為宣發想招,希望這份陣痛能夠早點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