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人的好萊塢,成了寶萊塢,電影被拍成了真人秀

2023-11-20     閒人電影

原標題:糊弄人的好萊塢,成了寶萊塢,電影被拍成了真人秀

《飢餓遊戲》系列很離譜。

明明劇情淡如水,全球票房卻近30億美元,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這麼一隻會下金蛋的雞,自然得榨乾它所有的剩餘價值,前傳便登堂入室。

《飢餓遊戲:鳴鳥與蛇之歌》一映入眼帘,六個大字隨即浮現在腦海——太政治正確了。

種族彙集了亞裔、黑人、拉丁裔,每一個膚色的群體都有,但亞女的形象依然是刻板的,大餅臉、心機女。

女主瑞秋·澤格勒是《白雪公主》的扮演者,在片中大談人權與自由,曾在現實和社交網站上有歧視亞裔的行為。

當這個先決條件拉滿之後,《飢餓遊戲:鳴鳥與蛇之歌》就已經在及格邊緣風格試探了,但萬萬沒想到,它還能再突破底線。

整部片子相當於一檔真人秀在大銀幕放映,猶如當年風靡一時的綜藝大電影。

雖然內容大相逕庭,但都是爛片的本質如出一轍,有IP加成,有名氣背書,就是沒有什麼可看點。

無聊透頂、拖沓至極、節奏崩壞、元素亂用,一點也爽不起來,更別提叫人燃了,平平無奇的開始,枯燥無味的結束。

可導演竟然無自知之明,片長剪到了兩小時38分鐘,對觀眾來說,不僅助眠,還很煎熬,白白浪費了人生中寶貴的時光。

故事如同兒戲,為了推進劇情,各種不合理按部就班。

男女主仿佛道德衛士,滿嘴仁義道德,行為卻與之不一,用聖人的標準指責他人,以爛人的方式放縱自己,還假惺惺的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為了不使膚淺的內容過於單薄,還強行升華主題,台詞中提了一嘴人性的異化,但精神分析不存在,社會分析不見了,既生硬又突兀。

與連AI創作都不如的故事相比,人設更是不堪入目。

看似群像戲,出場了不少角色,其實是男主的獨角戲,所有人都是工具,幫助男主在某個階段升級之後就立刻退場,不帶一絲猶豫。

學院的學生們作為貢品的導師,只有男主一個人在出工出力,其他人紋絲不動,就像以前賺億點「玲」花錢的曾毅,甚至連「呦呦呦」都不喊。

男主的好友簡直就是日常智商不在線,人傻錢多的存在,天天把男主的話當作金玉良言,說好聽點就傻白甜,直白點就是腦子進假酒了。

男主自己更是如此,沒人背叛他,沒人迫害他,只有他一直在害別人,但他最後卻突然間領悟了飢餓遊戲的意義,找到了人生的目標,黑化的沒有說服力。

那些貢品們跟男主的同學們相差無幾。

不管怎麼殺都殺不死女主,反而助力她成功問鼎冠軍寶座,在大逃殺的遊戲中無懸念地活下來。

本以為是本片高潮的彩虹蛇與貢品大戰,怎料只是一個噱頭,群蛇被放出來,群蛇攻過來了,群蛇爬上來了,女主贏得比賽了,群蛇領盒飯了。

這種感覺就好比春姑娘迎面走來了,你棉褲都脫了,突然發現對面是名字叫春姑娘的糙漢子,不修邊幅,一身肥肉,再大的興趣也瞬間進入賢者時刻。

尤其是令人尬到摳腳的歌舞情節,讓好好的生存遊戲硬生生的變成了歌曲大賞。

遇到危險怎麼辦?唱歌就行了,反諷別人怎麼做?一定要唱歌,打擊敵人怎麼弄?肯定是唱歌,恍惚間,還以為好萊塢成了寶萊塢。

真不知那些夸的人是怎麼把這部電影比成綠色版《電鋸驚魂》或《大逃殺》,以及另類版《楚門的世界》的,看來鈔能力可以激發人的潛能。

郭敬明的《小時代》好歹還有漂亮女明星,而《鳴鳥與蛇之歌》連這點都沒做到,女主並非美女,卻總以美女自居,為了襯她,其他女配角儘是此「顏」差矣。

CG特效少的可憐又不堪入目,好似草台班子隨便湊合排了一齣戲就趕緊賣票糊弄觀眾入場。

從裡到外透出一股廉價感,就像男主在片中的家境一樣,明明沒錢,非要撐門面,住大房子,穿錦衣華服。

三幕結構,每一幕都是折磨,第三幕與前兩幕割裂的好像另一部電影,一點都不講究敘事方式,故事更是平淡的像女主的演技,空無一物。

男女主的感情線來的莫名其妙,男主看女主唱了幾首歌,女主見男主送了幾次食物,然後兩個人就生死相依,如膠似漆了。

除了他倆之外,剩下的有戲份的角色的轉變動機都帶著一股「就這樣吧,趕緊結束吧」的即視感,想要下班的心情很迫切。

若不是號稱成本一億美金,有好萊塢這塊招牌,這成片質量,恐怕要跟網大論臥龍鳳雛了。

沒誠意,劇作架構像過家家,捧人的意圖太過明顯,給女主加了太多沒必要的戲,讓影片變得臃腫不堪。

這也恰恰說明了當下好萊塢的現狀,電影要麼是續集,要麼是超英,要麼是正確,都是千篇一律的公式電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d10d5d1f783c35e2a95a1800df39d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