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跟著習主席學國學】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2023-11-14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跟著習主席學國學】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這期「跟著習主席學國學」,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這句古語。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古人說:『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以史為鏡、以史明志,了解黨團結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和根本成就,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在亂雲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風雨無阻,堅毅前行,開創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這句古語出自《鬼谷子·決篇》。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張儀就曾跟著他學習。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典故的引用可謂博採百家、兼收並蓄。雖然鬼谷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被排位雜家之中,但其學說是很有道理的,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鬼谷子所說的「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正是成事決斷的方法之一。「度之往事」是指測度、分析事情,講的是如何作出選擇,而我們的人生時刻面臨選擇。「度之往事」就是在決策時,我們要看到當下的選擇與歷史的聯繫。歷史上曾經發生的相同事情,其結果如何,能夠為我們看待當下事情提供依據,正所謂「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驗之來事」是指驗證未來的事,也就是用現實來做檢驗。「參之平素」則體現了大智慧,「平素」包括事情通常會朝什麼方向發展、一般人會怎樣思考或看待等等,「素」就是一般性、素來如此的意思,是我們作出判斷、決策時所需要的。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引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要特別注重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經驗教訓,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並在即將來臨的下一步行動中得到檢驗。所以,我們在制定決策時,一定要參考黨史上的經驗,總結得出在現實角度上更符合規律的做法。

我認為,「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這句古話對當今的啟示有三:一是往事與歷史可以成為一種力量、一種重要的參考資源。也就是說,我們既要總結好歷史上的教訓,也要體悟歷史帶給我們的溫情。對於歷史的溫故知新,對我們來講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歷史教育,我們不斷總結得出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也就使得往事成為一種力量。所以,我們不要把中華五千年文化看成一個個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故事,而是要將之看成中華民族五千年奮鬥史。二是要堅持「驗之來事」,及時改錯。我們要關注事情引發的、決策帶來的各種改變、細節,哪怕是一些細小的徵兆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孫子兵法》中就講,如果忽然看到飛起來的鳥,就說明這裡有伏兵,也就是說我們要善於檢驗,因為一切現象的背後都遵循一定的道理。三是要堅持「參之平素」。也就是說,我們只要以事物發展的規律、方向為衡量作出決策,就能夠避免很多差錯。

作者:劉偉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衡書院院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5f4d1d916ab5a469051c7756d8ea3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