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三大文化建築亮相:打造首都文化建設「時代標杆」

2024-01-19     宣講家網

原標題:時評:三大文化建築亮相:打造首都文化建設「時代標杆」

近日,在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畔,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正式對外開放。俯瞰這片公共文化建築,我們得以看到濃濃的「中國特色」、深深的「人民情懷」、寬廣的「世界胸懷」。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三大文化建築無疑是廣大趕考者打造的又一「時代標杆」。

11月3日拍攝的北京藝術中心外景。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歷經1400多個日夜,三大文化建築建設者發揚工匠精神,以綠色可持續的規劃設計理念、一流的科學管理水平、卓越的工程建設品質,回應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共同成就了時代典範之作。

「中國特色」歷久彌新,東方之美匠心傳承,賡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三大文化建築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運河文化元素,並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多項世界領先技術。「文化糧倉」「森林書苑」「運河之舟」,也完美詮釋了先鋒藝術和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現代文明與運河文化相互碰撞,將千年前忙碌的運河圖景以建築的形式永久定格,成為了展示中華文化自信、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窗口和新動力源。

「人民情懷」自然流露,溫情服務全民共享,用心為民造福。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從生態之城到文化寶庫,三大文化建築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沒有圍牆的建築」,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築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固有模式,24小時閱覽室、少兒空間、無障礙設施等細節處處彰顯「有溫度」的服務,豐富了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正是深刻認識、準確把握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城市副中心才會將核心區域留給群眾,讓群眾得到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就要心中裝著人民、站穩人民立場,「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顯績」,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潛績」。

「世界胸懷」美美與共,文明開放永續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行頂層設計,需要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深入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系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做到遠近結合、上下貫通、內容協調。」十年里的三場座談會,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定位:「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如今拔地而起的三大文化建築飄逸瑰麗、融匯古今、功能多樣,從概念誕生,再到建成投用,它都一以貫之「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充分發揮了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作為承擔京津冀公共服務功能的新文化地標,也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支點。未來要更好地塑造中國形象,讓世界在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中了解真實全面、底蘊深厚的中國。

作者:王培 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委組織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c5ba1dcb4f08431aa6924339e9685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