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債市的 藏匿風險

2024-06-18     第一財經

面對當前的「債牛」,投資者應提起十二分的謹慎。

最新首發的5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標利率只有2.53%,低於市場預期,也低於30年期國債首發利率2.57%。6月17日儘管央行對MLF利率未作調整,但國債收益率曲線開盤後繼續走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盤中跌破2.29%,30年期國債收益率徘徊在2.50%附近。

今年以來部分債券型基金投資回報率甚至超過10%,成為整個金融市場最亮的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加劇了債市供需矛盾,推動債市價格上漲、收益率走低。

央行最近多次發聲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認為過度炒作會使安全資產變得不安全,並表示央行必要時會考慮賣出國債等。

央行的風險警示並非空穴來風。目前的「債牛」可能並不是完全的市場行為,這會使當前的行情存在明顯的不穩定性,在債券市場的倍數或槓桿效應影響下,投資者的債券投資損益轉換可能將非常劇烈。

尤其是對一些風險承載能力較低的投資者,投資固定收益證券尤其要謹慎。金融機構也必須向投資者做好充分的風險提示,儘可能避免投資者配置與其風險承載能力不相稱的風險資產。

要真正有效提升投資者對債市風險的警覺,必須明白今年以來的「債牛」是如何煉成的,其風險敏感點在哪裡。

今年的「債牛」興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於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等依然突出,投資邊際收益率持續走弱,企業和居民自發展開資產負債表修復,這反映在市場就是持續的資產荒,大量資金追逐安全資產的國債等債券,最終抬高債券價格,壓低債券收益率曲線。

二是為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近年來貨幣政策多次啟動降息,同時央行保持了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這導致貨幣金融市場出現大量流動性追逐有限安全資產,拉低了固定收益證券市場的利率中樞。

三是目前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處於起步試錯階段,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處於論證起步階段。央行通過買賣國債表達風險警示訴求,還有待加強。

不難發現,債市風險敏感點在於:其一,中美利差風險。以十年期國債為例,最新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4.4%以上,國內不到2.3%。如此大的利差,凸顯國內債市的風險升水,這導致債券的收益率可能難以有效覆蓋其本身的敞口風險。

其二,從純技術角度看,債市投資具有典型的倍數或槓桿效應,對長期或超長期債券來說,過低的中標利率意味著這類債券本身吸收市場波動風險的空間不足,債券價格的上漲將顯著降低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鑒於超長期債券投資者多為風險敏感型投資者,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下降,易導致債市大起大落。

其三,由於目前債市收益率和價格非完全市場形成,這導致當前市場表達出來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可能很難作為無風險收益率曲線承擔其他風險資產的定價基準功能。這種壓低利率的定價方式作用於真實市場,會導致金融市場對風險的定價難以有效覆蓋市場自身的風險敞口。這些風險敞口不僅干擾金融資源配置,而且容易帶來市場的風險失范,加劇整個經濟體系的信用緊縮。

其四,安全資產不再安全,將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事實上的市場約束,如央行很難繼續通過降息等滿足其他部門的更低利率訴求。更低利率的不可持續,一定程度上會使市場擔心存量風險資產的風險暴露機率上升。

有效緩釋當下債市風險敞口,首先需央行儘快做好向二級市場賣出國債的準備,降低國債等債券價格,抬高收益率;其次,財政部需提高國債發行速度和規模,增加一級市場的國債供給;再次,可適度通過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減輕中美利差壓力,緩解市場對央行的降息壓力,適度提高債券收益率對其風險敞口的覆蓋率,避免風險滿溢。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當前的「債牛」背後藏匿著肉眼可見的風險隱患,要有效防範風險,需央行、財政部等共同發力,以避免安全資產不安全化為行為準則,做好國債收益率曲線與風險敞口覆蓋率的邊際平衡。利率並非越低越好,一旦利率無法有效覆蓋風險資產的敞口風險,低利率帶來的將是風險滿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2a6474387b6a10874cc52f57dd76e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