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他走了,享年102歲

2023-11-01     灼見

原標題:痛悼!他走了,享年102歲

據中國地震局網站31日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地震工程學家、我國地震工程學的開拓者之一,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聿賢先生,因突發心臟病,於2023年10月30日20時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胡聿賢先生1922年10月出生於北京。198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1949年)、博士(1952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1955年與錢學森等同船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現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曾多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

胡聿賢先生一直堅守在地震工程研究的前沿。他率先提出將地質學、地球物理學與地震工程學、社會科學相結合,將隨機振動理論應用於地震工程領域,領導研究了場地條件對地震動和震害的影響,提出了地震動估計的映射方法,創造性地提出了地震危險性分析綜合機率法,深入開展城市震害預測與防災減災研究,主持編制了我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科技成果為城市與工程抗震設防及減災提供了科學依據。

胡聿賢先生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經常參加國內和國際學術活動,多次出訪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並曾擔任世界地震工程協會的中國國家代表,促進了中國與美國、日本、歐洲等地震工程界的學術交流工作。

01

多項理論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官網顯示,胡聿賢長期從事地震工程學的研究工作。他根據地震現場實際經驗和理論分析,提出場地條件的影響不宜用烈度調整,而應用地基處理和反應譜調整兩種方法處理。這一結果1964年以來為我國的抗震規範所採用。

在斷層對抗震設計影響的研究中,胡聿賢將斷層分為發震與非發震兩種,在發震斷層上要注意位錯的影響,不必提高烈度;在非發震斷層上只考慮土壤影響,不提高烈度。這一結果為我國1974年以後的抗震規範所採用,為工程設計提供了方便。

胡聿賢將我國的確定性地震預報方法與國際通用的地震危險性分析機率方法結合起來,並考慮了多種不確定性的影響,提出了地震危險性估計的綜合機率法,並已應用於我國新的地震區劃圖。針對我國在強地震加速度記錄方面的薄弱環節,為更好地利用我國的大量地震烈度數據,胡聿賢進行了地震動估計的研究,提出在國際上常用的烈度與加速度轉換關係中增加第三個因素——震級或距離,以間接考慮地震動其它因素的作用。這一方法已為其他學者所接受。

02

85歲仍背著一書包的書和資料上班

據中國科學報此前報道,胡聿賢精力充沛,從事科研工作和學習的勤奮程度極為罕見。他幾乎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時間來研讀。假日研讀,出差的旅途中研讀。直至85歲高齡,他還每天都背著一書包的書和資料上班。工作時他不是專心閱讀,就是用心思考,不是細心查對,就是潛心寫作。

胡聿賢對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尤其關注,凡是能用來擴展和深入研究領域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他都有意識地加以掌握和利用。胡聿賢會派自己的學生去國外學習新的技能,歸國之後用於本學科的發展。他本人七十多歲時,還認真地學習電腦操作,學製作PPT、學軟體繪圖、學編程等等。

胡聿賢讀書還十分注重效率,非常講求實用。他從不花費可貴的時間去讀趣味雖多但用途很少的閒書。他閱讀過的抗震專業書刊的數量在整個地震工程學界幾乎是最多的。由於他博覽群書,所以他對地震工程學的動態、發展趨勢了如指掌。

胡聿賢在近80歲高齡時,還向領導主動請纓去地震現場,他說:「你們不要擔心我的身體,如果不讓我去現場,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結束。」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胡聿賢以86歲高齡出現在汶川地震現場指導工作。

多年來,胡聿賢潛心學術,出版和發表論著100餘篇(部),其代表性著作有:《地震工程學》《ERRTHQUAKE ENGINEERING》(英文版)等,其中《地震工程學》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他主持承擔的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次。胡聿賢是公認地在地震工程領域第一線開拓的大師,而他卻往往自稱是一名工程師,淡泊名利、為人樸實是他的人生本色。

— THE END —

本文選自中國新聞社(CNS1952)綜合自:中國地震局官網、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官網、中國科學報。

MORE

灼見熱文

宋健同學找到了

這14個國家,應該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他走了,我人生最青春的十年也落幕了

李克強:「有權不可任性」

克強同志,河南人民感謝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10851929311c07e6995904b1bf74d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