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北大「奇女子」樂黛雲去世

2024-07-28     灼見

送別!中國新時期比較文學學科主要奠基人樂黛雲逝世。

27日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悉,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國新時期比較文學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樂黛雲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樂黛雲,苗族,1931年出生,1948年進入北大,1952年留校任教。她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專聘教授,中法合辦《跨文化對話》集刊主編。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 — 樂黛雲海外講演錄》(英文版)、《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涅槃與再生——在多元重構中復興》《跨文化方法論初探》等。

樂黛雲生前照。新華社發(北京大學提供)

樂黛雲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經歷過革命激情燃燒的歲月,也經歷過知識分子顛沛流離的黑暗時光。在《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中,樂黛雲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學經歷,以及從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後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當過豬倌、伙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後又回到教學崗位。

五十歲的她,在一般人以為「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時候,選擇了重新開始。此後,她重新煥發學術活力,在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和理論開拓中披荊斬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為她,北京大學有了中國第一個比較文學研究機構;中國有了自己的比較文學學會;全國各高校有了一個又一個比較文學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培養點;中國學者開始走向世界,並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中擔任要職;而中國比較文學也成為整個人文研究中一個異常活躍和重要的學科。

比較文學是一個打破學科分際、跨越文化與語言界限的學科。樂黛雲一生都在中國比較文學的學科建設、理論開拓和人才培養方面持續深耕,呼籲跨文化對話的重要性,推動不同文化的理解共生,探索如何傳播中國智慧。

她生前曾說:「我很慶幸選擇了北大,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選擇了文學研究作為我的終身事業。我從小就立志從事文學工作,最大的願望是把美好的中國文學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都能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進而了解中國。我努力做著,雖然做得還不夠好,但我一直是這樣做的。」

圖為20世紀80年代正在上課的樂黛雲。新華社發(北京大學提供)

季羨林用「奇女子」來形容樂黛雲,那麼她「奇」在哪裡?「奇」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低調,也「奇」在她自成傳奇。她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學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錢理群的老師,被稱為「北大的國寶」。

樂黛雲與丈夫湯一介先生攜手於未名湖畔,一個浪漫天真,一個儒雅質樸,他們將一生獻於學術,成為中國文壇上一對不可多得的國學伉儷,卻謙遜自持,自譽為「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是普普通通、飛不高也飛不遠的一對。

樂黛雲先生與湯一介先生合影

湯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於天津。2014年9月9日去世。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哲學史大家,早年留學哈佛,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南開大學、北京大學,並出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湯一介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儒藏》項目首席專家。

湯一介先生畢生致力於中國哲學的深度發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當代思想的融會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THE END —

本文選自學人Scholar、楚塵文化、澎湃新聞、南開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近代學術、文藝報1949等。

MORE

灼見熱文

董宇輝離職,答案早就寫在這裡:(舊文)董宇輝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這個94年的寶藏女作家,早就該火了

「號召黨員幹部生三孩」,官方回應!

「他是心內科最好的醫生,沒有之一,脾氣很好,經常加號到很晚……」丨悼念李晟醫生

美國記者:中國如何在房地產放緩和培育發展新經濟增長引擎之間取得平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6998632c9570309709372ba31a965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