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19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有事請說事,別問在不在。你不說找我有什麼事,我怎麼決定自己在還是不在呢?
作者 | 哈叔
來源 | 叔的職場微課堂(haerg7)
時代在改變,微信改變了現代人的交流方式,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不少關係都終結於這一來一往的微信聊天中。
很多時候,通過細節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微信聊天就是如此。
可以說,一個人如何聊微信往往能暴露出他的情商,以及可以預見到他會有怎樣的結局。
今天,我們聊一聊微信聊天時有哪些低情商的行為,有哪些千萬別碰的禁忌。
01
動不動就發語音
很多人在微信聊天時喜歡發語音,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打字不如發語音來得方便,二是語音往往能更好地表達清楚。
發語音本身沒什麼問題,但一定要懂得把握時機、程序、場合,不要亂髮語音。
有人聊天一上來就發語音,只顧方便自己,也不先問問對方是否方便收聽,這其實就是一種低情商的行為。
所謂情商低,就是讓別人不舒服。
有時候,你方便說,但別人不一定就方便聽。
比如對方正在開會或所處的環境比較嘈雜,聽不清楚;再或者你的吐字不清晰,一段語音發過去,對方要反覆聽上好幾遍。
熟悉的朋友之間其實還好說,往往不會太在意這些,但如果是客戶,是工作上接觸的一些對象,對方往往會對你的印象打了折扣。
所以,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的聊天對象,能發文字就發文字,儘量不要發語音,如果需要發送語音,請一定要走好程序,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接聽。
順便說一下,和對方語音聊天或視頻通話之前,最好都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別搞突然襲擊,這樣很容易給對方造成困擾。
另外還有一點,別人問你要一些重要的信息時,比如卡號、身份證號碼等,不要截圖,儘量以文字的形式發送給對方,方便人家直接使用。
這是一種禮貌,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02
收到信息不回復
在微信聊天的過程中,有一種比較令人反感的行為,就是收到信息不及時回復,有些人甚至就不回復。
更惡的是,不及時回覆信息也就罷了,你以為他是因為沒看到,卻在下一秒看到他發了朋友圈,給別人點了贊。
這種行為真得挺不尊重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突然不回復別人的信息,聊得好好的,突然之間人就沒影了,這也是一種給自己減分的行為。
情商較高,懂得如何聊天的人,往往會在自己無法繼續聊下去時會告訴對方一聲,稍等一會,我這有點事要處理。這兩種行為一對比,高下立判。
重點聊一下職場上不回覆信息的情況。
有人在群里說事,很多人看到了但不會去應一聲,這樣的情況在職場上很普遍。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在群里說話,沒人理你,一點回應都沒有,會是什麼心情,但如果這時候有人打破沉默回覆你了,你對這個人又是什麼態度。
很多時候,一句「好的,收到」,哪怕是一個小表情,足以改變別人的心情,同時改變的還有別人對你的印象。
有一種高情商,叫照顧到別人的感受;有一種尊重,叫收到請回復。
別再用意念回復別人的信息了,你是知道了,但別人並不知道你是否有收到。
03
隨意麻煩別人
經常會收到一些要求幫忙點贊、投票、砍價、搶票、轉發的信息,我相信很多人肯定也收到過。
說實在話,我是比較反感這種行為,有時收到這樣的信息,我會翻看看與這個人的聊天記錄。沒什麼交集的話,可能就會刪掉他。
也許你覺得我這麼做挺冷漠的,但我想說,不隨意麻煩別人,才是一種修養。特別是對不是很熟悉,沒太多交集的微信好友,就更不要隨意去麻煩人家了。
有人說,關係就是麻煩出來的。
很現實的是,你讓不是很熟悉的人幫忙,90%的人都不會幫的,往往會選擇視而不見,而且你還因此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所以,儘量不要給微信好友或者在群里發送這樣的求助信息,如果確實需要,請先發個紅包,這樣會讓別人舒服一點。
另外再補充一點,請不要群發清粉、測試是否刪除好友等等這樣的信息。
04
用詞冷漠,習慣用「嗯」「哦」
有位網友因為回復老闆時用了「嗯」,結果被批評了一番。
之所以會被批評,是因為「嗯」「哦」這些詞彙,容易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還真不是聽的人內心戲足,而是文字的表達往往是有缺陷的,別人會通過你發過去的隻言片語,自行腦補你的口氣、心情、態度。
比如「呵呵」這個詞,容易讓對方感到不爽,有種被嘲諷和不被尊重的感覺。
很多時候,你多加一個字、多加一個表情,會讓聊天的對方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好」代表我同意了,但「好呀」「好哈」,給人的感覺是你開心地同意了。
比如,「嗯」表示我知道了或我同意,但「嗯嗯」「嗯哈」,則表示心情愉快地同意,很是贊同。
順便說一下,在反駁別人觀點的時候,加上一些表情,會讓對方不那麼尷尬和難堪。
總之,在微信聊天過程中,儘量不要使用聽起來比較冷漠的字,信息發出去之前先自行腦補下口氣。
05
上來就問「在嗎」,不說具體事
在聊天時,很多人習慣用「在嗎」「在不在」來打招呼,這乍看上去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如果細細想想,是有問題的。
有一個朋友曾調侃這樣的打招呼方式,他說:
有事請說事,別上來就問在不在,你不說清楚找我有什麼事,我怎麼決定自己到底是在還是不在呢?
其實,「在嗎」這樣的打招呼方式不是不可以,你可以問,但在問完後就緊接著說事情,說點實質性的東西。
一來,節省大家的時間;二來,可以減少對方的焦慮。
很多時候,你什麼都不說就問在不在,容易讓對方會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人對未知的事,總是感到恐懼的。
所以,在微信聊天時,請有事說事。
06
討要紅包,催別人發紅包
在微信聊天時,有幾種低情商、敗人品的行為:
1. 問別人討要小紅包,求贊助;
2. 在群里,總喜歡@別人發,自己卻一毛不拔;
3. 搶到不說謝謝,反而揶揄對方發的太少了;
4. 悶聲搶紅包,只搶不說話,職業潛水員;
5. 拿人紅包,卻不辦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是很微妙的,特別是在金錢面前,更是如此。
我覺得,因為一點小錢敗自己的人品,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是特別不值當的一件事。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是玩紅包的高手,他們往往更懂得舍財,當然也會因此而收穫更多。
07
聽不懂潛台詞
聊天時遇到聽不懂潛台詞的人,是比較令人頭疼的。
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想結束聊天,會找一些託詞,希望體面地結束這段聊天。
可能會說,「我先開車了」,「好睏啊,我準備睡覺了」,「還有兩天考試,我得抓緊時間複習啦」……通常情況下,對方說出這樣的話,潛台詞就是先不聊了。
但有些人就是聽不懂,人家說要開車了,他卻說我們可以語音啊;人家說要睡覺了,他卻說睡什麼睡起來嗨;人家說要複習了,他卻說複習個鬼;人家說你先忙吧,他卻說不忙啊,我們繼續聊……
聽懂潛台詞是一種能力,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不管是在微信上聊天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極為重要。
微信是社交場,你怎麼社交,就有什麼樣的結局,今天所講的這幾個禁區千萬別踩。
各位可以在文章下方的「寫留言」處暢所欲言,互相交流。
— THE END —
作者:哈叔,喜歡用歷史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通俗易懂,簡練精闢。本文選自哈叔的職場微課堂(ID:haerg7),新浪微博:哈叔微職場。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父親被免去外交部長之後
畢導:清華直博、休學創業、3年後復學、博士畢業……還是應當做難而正確的事
哈佛全獎,師從四院院士,曾火遍全網的「復旦女神」,發完Science,再發子刊!
直面40多年未有之惡劣外部形勢,須重燃中國崛起的激情
熱搜上2萬贊的「神仙家庭」讓我頓悟,情緒穩定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