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星點燈(富書專欄作者)
前段時間,一則「媽媽輔導作業被氣到痙攣」的新聞引發熱議。
原因是陳女士輔導作業時情緒激動,引起呼吸性鹼中毒。
無獨有偶,有網友分享說自己身為大學教授,對孩子同樣無能為力,也曾被氣到痙攣成雞爪手。
果真應了那句:桃李滿天下,家裡結苦瓜。
下面熱心網友建議「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放過自己」。
生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擺爛帶娃。
有一句話說得扎心而真實:大多數孩子終將變成普通人。
現在的孩子已經非常辛苦,不要讓父母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現在的父母已經不堪重負,不要讓孩子耗費掉自己所有的能量。
聰明的家長懂得偷懶,適時擺爛,解放孩子,也解放自己。
教育路上,父母要適時擺爛
總是有很多父母認為必須嚴格教育,給孩子多一些壓力,孩子才能學得好。
同事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第一次考試全班同學半數以上得了滿分。
而她的孩子考了八十幾,排在倒數。
成績出來的那幾天,她天天頂著黑眼圈上班。只要有空就和我們探討:怎麼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一會兒說要跟老師聊聊,有沒有什麼好辦法;一會兒說要給孩子報補習班,強化訓練;一會兒又說給孩子買了多少輔導練習,一定要趁小捲起來。
孩子每天回家,除了要完成學校的作業,還要做很多的課外練習。
她的朋友圈畫風也跟著日漸暴躁。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當我們特別重視某個問題,越是過度去關注它,越是著急去解決,越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沒幾天,孩子突然問她:「媽媽,是不是我跳河了,就不用做作業了?」同事當場就懵了。
這件事過後,她徹底想開了,不再過度介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開啟了吃吃躺躺看看書的自由生活。
用她的話說「以後不管開挖掘機還是拖拉機,能好好活著就好」。
沒有了媽媽的緊張逼迫,孩子告別了沒完沒了的習題,學習情況居然開始好轉。
默寫能全對,考試也穩定在九十幾分,上學變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有句話:過度關注或者過度嚴格教育,都可能毀掉孩子。
養孩子就像端著水走路,要是一路上緊盯著它,高度緊張,水就容易潑灑,最後連怎麼走路都不知道。
要是不去在意,反而能把水端平。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別去在意就好,要是管得太嚴格,只會讓孩子心態失衡,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興趣。
父母捨得擺爛,孩子才能成才
有一個普遍的現象,父母操心越多,孩子各方面越落於人後。
相反,越優秀的孩子,父母操心得越少。
前段時間神童張炘煬再次出現在大眾眼前,他智商140+,10歲讀大學,13歲讀研,16歲讀博……
如今28歲卻沒有做出任何學術成就,待業在家,還揚言要啃老一輩子。
他的父母應該萬萬沒想到,含辛茹苦,會養育出一個仇人。
其實張炘煬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背後,離不開他父母的過度控制欲。
他的父親管教嚴苛,曾導致張炘煬一度厭學。他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只有學習,甚至吃飯都由父母喂到嘴邊。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曾說:比起對孩子不聞不問的家長,最讓人感到頭疼的反而是那些對孩子「過度重視」的家長。
越是想要控制,孩子就越會受到限制。以愛之名,包辦代替,是父母對孩子最殘忍的傷害。
凡事親力親為的父母,很難養出長大後功成名就的孩子。
劉翀被美國權威期刊評為十大傑出青年科學家,如今作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系最年輕的助理教授而名聲大噪。
面對劉翀的學習,他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可謂相當擺爛。
上一年級,十以內加減乘除全不會,拼音更是毫無概念。即便如此,他媽媽也毫不在意。
好幾次,媽媽答應幫他檢查作業,事實上卻啥都沒看啥都沒改。
小劉翀因為錯誤百出的作業多次被老師批評,這才明白媽媽完全靠不住,學習上的事,只能靠自己。
學不懂的地方,只好自己去鑽研書本,考砸了,就自己去研究錯題。
從小被媽媽「逼」出來的獨立思考能力與求知慾,為劉翀後來勇攀科學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稻盛和夫在《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中提到:「只有父母懶惰,孩子才能勤奮,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
娘勤兒女懶。父母擺爛,子女就沒辦法偷懶,孩子的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父母擺爛的目的,是喚醒孩子的自驅力
1、孩子的苦果讓他自己嘗
佛系閨蜜帶娃堅守什麼都不管原則。
遲到就任由他遲到,作業拖拉就拖拉,東西落家裡從來不幫忙送……
用她的話說,孩子想要自由,就要承受享受自由帶來的後果。
慢慢地,孩子不遲到了,因為經常遲到,他感覺很難為情;
作業高效完成,因為這樣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可以支配;
不再丟三落四,因為被其他人嘲笑的滋味不好受……
《相信相信的力量》這首詩里有這麼一句:不是孩子優秀了,我才接納孩子,而是我接納孩子了,孩子才優秀。
父母退後一步,孩子才能向前一步。
忍住伸手、忍住脾氣、忍住催促和嘮叨,擺爛的背後蘊含著父母的教育哲學。
2、父母學會裝柔弱
網上有個視頻「90後媽媽能有多難帶」獲贊百萬。
視頻中的孩子自己收拾家務、拿快遞,所有的事情都獨自完成。媽媽則在床上裝病躺了一整天,還因為「頭疼腦熱」不停地使喚孩子。
她成功甩鍋,將帶娃變成了「讓娃自己帶自己,順便帶帶她」。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說:父母要學會示弱,這樣孩子才會去思考,成熟得更快。
當孩子覺得被依賴和信任的時候,會讓他們感覺到自信和強大。
放下架子,讓孩子駕馭自己,懂得擺爛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自立自強的孩子。
3、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吳女士的孩子上一年級,只要一提到學習,「吼娃」便成了她的家常便飯。
有一次孩子因為考得差,竟然直接在她面前下跪。那一剎那,吳女士心都要碎了。
經過這次「跪求」,她慢慢變得「佛系」,儘量不跟別人去比。
有位專家說過:人和人生來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而有的孩子沒有。
不要用同一把尺去度量不同的孩子,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弱勢跟別人孩子的長處比。
接受「我們可以不一樣」,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寬慰。
有這樣一位媽媽。
家長會老師批評她的孩子行為怪異,她站起來大聲說:「我的孩子是有些不同,但他是一個好孩子,我很愛他。」
這位媽媽給予了孩子與眾不同的勇氣,也教會他給予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不比較、不干涉,接納孩子的不同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
4、釋放孩子的天性
前段時間,一則開學季兒童精神科爆滿,家長和學校相互甩鍋的新聞刷屏各大網絡,引起軒然大波。
童年本應是最無憂無慮的時期,孩子應該是最沒有精神負擔,內心最輕盈純粹的人群。
然而,當大人抱怨著996的職場壓力時,這些全年沒有休息的孩子,身體和心理上承受的壓力,根本不比大人少。
古語有云: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
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長。
這一點我有個閨蜜做得極好。
比如背書,她的孩子可以躺著背、趴著背、坐在地板上背、走著背、跳著背等。
孩子還可以邊吃喝玩樂邊學。她家桌上有七八個零食盒子,複習功課前孩子就先把零食選好,抱著果盒邊吃邊學。
她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從不干涉。
在學校很辛苦,家裡多些「視而不見」,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對生活的熱愛。
少些苛責,釋放天性,他們才能快樂成長。
作家陳丹青曾說: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如果卷是一種上進的姿態,那麼擺爛是一種通達的智慧。
所謂的擺爛其實是將主動權交給孩子,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和天性。
它本就不是一個結果,是等待契機途中的一段蓄力,等待一飛沖天的時機。
願父母都能給予孩子信任,激發出孩子的創造力。
作者簡介:星星點燈,富書專欄作者,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