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隱藏細節:唐僧作為師父,到底有沒有權力將孫悟空開除?

2023-12-07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西遊記隱藏細節:唐僧作為師父,到底有沒有權力將孫悟空開除?

眾所周知,《西遊記》這本書是根據玄奘取經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也就是說,這裡面真正的靈魂人物本該是唐僧,其他人都是以配角的形式存在。

既然唐僧是西天取經的主導者,又是他挨個收了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當徒弟。那麼,唐僧作為師父,本就有教訓徒弟的權力。甚至在權威受到挑戰,地位受到威脅時,還可以對孫悟空等人進行打罵,甚至逐出師門。

但有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那就是,唐僧到底有沒有權力將孫悟空踢出取經團隊,讓其滾蛋呢?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63期:唐僧作為取經團隊的核心人物,他到底有沒有權力,讓孫悟空滾蛋?

一、

如果從《西遊記》這本小說入手,我們會很明顯的發現,所有的劇情開展基本都是圍繞著孫悟空來的,而不是唐僧。

孫悟空從出生到當上美猴王,再到斜月三星洞拜師學藝,以及上天當弼馬溫、齊天大聖,並最終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後。又過了五百年,才引出了西天取經的事,唐僧才正式上場。

所以,論主角的話,孫悟空才是NO1,畢竟描寫他的篇幅在那擺著呢。

至於是由孫悟空來確定師父,還是由唐僧來確定徒弟,這一點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沒辦法去分清。是啊,沒有師父哪來的徒弟,沒有徒弟又何來的師父一說?

按照取經團隊人員確定的順序來看,孫悟空都排在了豬八戒、沙和尚和小白龍之後了。但卻比確定唐僧的人選要早,也就是孫悟空當徒弟是先確定好了,師父是誰,還得靠觀音菩薩去東土大唐找: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

但是,從唐僧救孫悟空出五行山這件事來看,孫悟空能不能當徒弟這事,主動權還是在師父手裡的:

「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救猴子出來,才能讓他當徒弟,保唐僧上西天。若是不救猴子出來,孫悟空就當不了徒弟,唐僧也當不上師父。

二、

雖說唐僧的徒弟們,包括他自己,都是西方佛老提前安排好的,但程序還需要他們自己去走!

這也就涉及到第一個問題了,那就是,作為唐僧,究竟有沒有收徒弟的權力?

所謂的權力,其實分這麼幾種情況,一種是從下往上,約定俗成的,人們自願把自己的權力讓給指定的這個人,比如美猴王的誕生;一種則是神授,也就是從上往下賦予的,比如孫悟空被封弼馬溫;再有一種,則是自己給自己授予權力,類似於如來佛祖送觀音菩薩的三個箍兒,你要不加入我,聽我指揮,我就用箍兒干你!

後來的紅孩兒,就是這樣被迫成為了觀音菩薩的善財童子,惹得鐵扇公主、如意真仙和牛魔王不大痛快。

而唐僧收孫悟空當徒弟呢,則屬於第一種情況, 是雙方你情我願的事。你把我從五行山下救出來,我就認你當師父,讓你履行師父的權力。

那是不是換個人把孫悟空從五行山下救出,也能當他師父啊?

理論上是可行的,只要他以此為條件跟孫悟空交換,是可以這樣乾的。只是,五行山頂貼著的六字真言,換別人根本就揭不下來,也只有唐僧能辦到:

「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對三藏拜了四拜……」

後來取經路上,孫悟空也不止一次提到,師父將我救出五行山,所以我拜他為師:

「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三、

從這個意義上講,唐僧確實有權力收孫悟空當徒弟,相對應的,他也就有權力去解除倆人的關係。

所以,在孫悟空第一次打死六個毛賊之後,唐僧覺得,這個徒弟太過殘忍。既然拜我為師,就默認入了師門,等於也當了和尚,既然是和尚,哪能隨便殺生?

「今既入了沙門,若是還象當時行兇,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

做不得和尚,就成不了唐僧的徒弟,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就會解除。在這一點上,唐僧認為自己有權力讓孫悟空滾蛋,而在孫悟空的認知中,也覺得唐僧有權力讓自己滾蛋。

但唐僧也就是嘴上說說,畢竟此時的他,就一人一馬,若沒有孫悟空保護,寸步難行!

反而是孫悟空此時占據了主動,可以選擇言而無信,不認這個師父。這才有了他跑去東海龍王那散心,跟龍王一頓交談之後,覺得自己還得回去認這個師父。

但他的這個行為,在觀音菩薩或者唐僧看來,就是不想認師父,不想繼續西行:

「孫悟空,你怎麼不受教誨,不保唐僧,來此處何干?」

說白了,孫悟空拜唐僧為師,賦予了他師父的權力,但是作為師父也有傳道授業解惑的義務在那裡。不然的話,一個三十多歲的凡人,何德何能能收活了一千多年,曾當過齊天大聖的孫悟空當徒弟?

如果他什麼都教不了孫悟空,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無法維持長久。

四、

顯然,這一點觀音菩薩也看出來了,於是介入,弄了個緊箍兒套住孫悟空,強行干預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

所以,從孫悟空戴上緊箍兒以後,他就失去了主動解除師徒關係的能力。而唐僧,至少在孫悟空看來,仍然掌握這項權力:

「我願保你,再無退悔之意了。」

剛才也提到了,唐僧和孫悟空的師徒關係,一開始是雙方自願達成的。但等到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兒以後,這種自願就變成了單方面的強迫。再加上,唐僧確實肉眼凡胎,也沒啥本領教徒弟,就算是拿手的佛法,跟孫悟空比起來,也毫無優勢。

那時間長了以後,孫悟空也就有怨言了,在語言和行動上,就會出現頂撞師父,讓師父難堪的情況。

比如在鷹愁澗,白馬被小白龍吃掉後,面對唐僧的哭哭啼啼,孫悟空就很惱火,甚至嗔怒於師父,大喊大叫的;在四聖試禪心之前,孫悟空一言不合,直接給了馬屁股一下,害的唐僧狂奔不止;等到了五莊觀,這猴子更是給自己惹麻煩,偷人參果的時候不想著師父,挨揍了,自己倒抗上了。

直到走到白虎嶺,唐僧徹底忍不住了,這時候的他已經不止孫悟空一個徒弟。在他看來,豬八戒和沙和尚就比猴子強得多,武力值也沒見的比孫悟空差,況且他們兩個人對自己這個師父還是言聽計從,畢恭畢敬的。

五、

那段時間的豬八戒也確實比較好表現,收沙和尚的時候,孫悟空又沒表現出什麼優勢來,這就讓唐僧對他的不滿愈加強烈起來。

在唐僧看來,孫悟空就是愛吹牛,什麼黃風洞、流沙河、黑風山、五莊觀,哪一難不是求人家觀音菩薩或者靈吉菩薩來幫忙啊。甚至連一條被自己騎的白龍馬,孫悟空都拿人家沒辦法:

「你前日打虎時,曾說有降龍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

所以,等到了白虎嶺,唐僧指使孫悟空給自己化緣被懟之後,這老和尚生氣了。說自己當初把你救出來,你認了我當師父,為什麼卻不好好履行徒弟的職責?

「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這時候的唐僧其實對孫悟空已經很不滿了,你作為徒弟,老老實實聽話就行了,為什麼每次都要違背師父的意願,私自做主呢?

所以,白骨精這裡,根本就不是肉眼凡胎的唐僧認不出這是妖怪。這件事情的本質是唐僧和孫悟空爭奪取經的主導權,就是說,有什麼事,你得彙報我,由我來做決定。而不是你猴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妖怪打死了,回頭再把結果告訴我。

是啊,今天你可以跳過師父把妖怪打死,造成既定事實;明天你就可以真打死凡人,還說她是妖怪;後天你就敢沖師父下手,反過來說師父是妖怪!

正有尿沒處撒呢,豬八戒就遞上了尿壺,換你是唐僧,接不接?

六、

其實,不管孫悟空幾次幹掉白骨精,唐僧要的是他的態度,而不是爭打死的到底是不是妖怪?

但是,孫悟空就是嘴硬,不僅不服軟,還什麼話難聽就說什麼,甚至拿唐僧的信仰開涮:

「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

或者講什麼情誼,說自己若不跟著師父去取經,就會被別人罵知恩不報非君子。或者為難唐僧,讓他念個松箍咒兒,自己才會真離開取經隊伍。

唐僧雖然被噎的一句話都說不上來,但也確實無可奈何,更何況,他心裡很清楚,孫悟空打死的確實是妖怪。原因也很簡單,白骨精的伎倆漏洞百出,先不說作為凡人見到豬八戒毫無懼色。就單看那個80歲的老媽子,也不可能生出那麼年輕的女兒來啊,況且當時孫悟空就辯解過:

「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麼六十多歲還生產?」

唐僧始終要的都是孫悟空的態度,他要爭奪取經團隊的領導權,但孫悟空卻沒擺正自己的位置,一直強調取經團隊沒有自己,取不到真經:

「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

話趕話,就算唐僧再好的脾氣,遇到孫悟空說出這麼一句話來,他也得懟回去:

「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

至此,唐僧行使了自己的權力,將孫悟空第一次趕出了取經團隊。

七、

如果唐僧沒有趕孫悟空走的權力,那麼如來佛祖也好,觀音菩薩也罷,至少也得出來阻止一下,顯然,他們並沒有。

因為他們能想到的是,唐僧作為師父,確實沒啥能教孫悟空的,解除師徒關係,大概會由孫悟空發起。而並沒有想到,解除師徒關係這項指令,卻是唐僧發起的。那也好,讓唐僧吃吃苦頭,認清一下自己,也不是壞事。與此同時,也給這個沒上沒下的孫悟空一個教訓,讓他以後辦事多考慮考慮。

果然,趕走孫悟空後,唐僧也意識到了,沒有大徒弟,豬八戒和沙和尚確實扶不上牆,自己的西行之路有點難走。孫悟空也覺得,離開了取經團隊,自己的自我價值難以體現。且被唐僧這麼個凡人貶走,也讓自己在三界內抬不起頭:

「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

所以,這次回去之後,孫悟空改變了很多,平頂山的瘸腿道士明明是銀角大王所變,但師父讓背,我老孫就背;樹上捆著的小屁孩明明是紅孩兒,但師父讓背,我老孫也背;松樹林的年輕女子明明是老鼠精所變,但師父讓救,我老孫也救……

雖然唐僧還想繼續拿捏孫悟空,但孫悟空變聰明了,完事不再跟他爭論。你說啥就是啥,反正被妖怪抓走的是你,受折磨的也是你,但心裡還是彆扭:

「可憐,可憐!你死該當,只難為沙僧、八戒與那小龍化馬一場!」

八、

直到唐僧師徒走到女兒國,孫悟空才意識到,如果繼續被唐僧手拿把掐,那最後取經成功,自己恐怕也得不到什麼功勞。

為啥這樣說?

問題就出在通關文牒上,要知道西天取經,雖然是如來佛祖安排的項目,但真正的主導者卻是大唐的李世民。若他不想主動去取經,縱使佛祖把經書送過來,大唐子民都不會看一眼的。而唐僧去取經,也並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純粹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是為了報答唐王李世民的恩情。

而通關文牒便是大唐的紅頭文件,裡面記錄取經團隊的功勞,並最終會以此為參考,來判斷大家的功勞。

但是女兒國國王在翻看通關文牒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這上面竟然沒有孫悟空的名字:

「關文上如何沒有高徒之名?」

這句話一出,在場的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全都停下手中的動作,靜等唐僧回答:

「三個頑徒,不是我唐朝人物。」

這句話一出,大家的心「哇涼」、「哇涼」的。女王也納悶啊,既然不是你唐朝的人物,又為啥千里迢迢護送你去取經呢?

唐僧回答:

「大的個徒弟……他三人都因罪犯天條,南海觀世音菩薩解脫他苦,秉善皈依,將功折罪,情願保護我上西天取經……」

唐僧的意思是說,這幾個人啊,都是勞改人員,你以為我願意帶他們去啊,都是觀音菩薩有慈悲心,救了他們。

九、

雖然最後女兒國國王說服了唐僧,將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名字小心翼翼的填了上去,但大家心中的不滿卻已埋下。

這也導致,後來蠍子精抓走唐僧後,孫悟空的救援不太積極,跟豬八戒和沙和尚的話里話間也有不滿的情緒在裡面:

「師父始初不與那婦人答話,也不吃饃饃,後見他甜言美語,不知怎麼,就開口說話,卻說吃素的。」

即使豬八戒提議當晚殺回去救師父,還說沒有不偷腥的貓,意思是說當晚若不救出師父,恐怕師父不保啊,但被孫悟空以頭疼為由,勸住了。

第二天一早,豬八戒還感慨呢,說師兄頭疼「放放放」,而師父卻瀟洒了:

「放,放,放!我師父這一夜倒浪,浪,浪!」

當然,再次找上門的孫悟空,也沒放棄挖苦唐僧:

「夜來好事如何?」

等到再後來遇到強盜,唐僧將孫悟空供出來後,這猴子確實不高興了:

「師父,你好沒搭撒,你供我怎的?」

是啊,好事,功勞都是你的,遇到壞事了,就讓我來頂,憑啥啊?

所以,這時候,孫悟空就有點脾氣了,也很不爽唐僧的兩面三刀,於是將這群強盜先唐僧一步送去了西天。

面對唐僧念經,說冤有頭債有主,你們這些冤魂要去告狀的話,可別告我唐僧,而是告孫悟空。

孫悟空當時就怒了:

「你不往西天取經,我不與你做徒弟,怎麼會來這裡,會打殺人!」

十、

所以,種種矛盾糾纏在一起後,孫悟空就必須要一個說法,爭一個對錯了。

最終,唐僧也火了,念開的緊箍咒兒,面對孫悟空的質疑,讓他有話好好說,別老是念咒兒,唐僧才說:

「沒話說,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罷!」

孫悟空其實很鬱悶,自己累死累活,保唐僧西去。俗話說,不做事,永遠就不會錯事,可事情就在那裡擺著,自己不去做,就過不去。

這時候的孫悟空也好,唐僧也罷,仍然覺得,師父還是有趕徒弟滾蛋的權力。

但孫悟空心裡委屈啊,又回去求情,希望師父能原諒自己,可惜唐僧是鐵了心要趕他走,毫不顧忌師徒之情。

孫悟空才徹底絕望,跑到了南海觀音菩薩那裡,痛哭流涕,委屈的不行:

「行者望見菩薩,倒身下拜,止不住淚如泉湧,放聲大哭。」

但這一次不同,不僅六耳獼猴替孫悟空出了一口惡氣,連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也向著孫悟空,甚至佛祖還給了孫悟空一個成佛的指標,以此安慰他。甚至,觀音菩薩親自出馬,帶著孫悟空到唐僧面前,明確告訴他,沒有孫悟空,你取不到真經,以後也不要再動趕他走的念頭了:

「你今須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須得他保護你,才得到靈山,見佛取經,再休嗔怪。」

從那以後,唐僧就徹底失去了讓孫悟空滾蛋的權力,兩個人的關係才表面正常化。唐僧也不再一意孤行,固守己見,再犯錯,也知道認錯了:

比如小雷音寺:

「徒弟!快救我一救!向後事但憑你處,再不強了!」

比如盤絲洞:

「徒弟呵,以後就是餓死,也再不自專了。」

比如無底洞,孫悟空都開始反客為主了,說師父要是丟了元陽,我老孫就不帶你去取經了,氣的唐僧還得發誓:

「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迴,打在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

在金平府,孫悟空直接就教訓上唐僧了:

「師父啊,為你不識真假,誤了多少路程,費了多少心力。我一行說不是好人,你就下拜……」

倒是豬八戒倒了大霉,真假美猴王之後,一直是師父嬌嬌寶的他,反倒成了第一被訓斥的對象,嗚呼哀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5bc77251f141b44f4f33e949a33ec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