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類的市場有著不同的發展規律和用戶需要,手機市場需要價格屠夫,那是因為已經演化成「快銷品」的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到了1-3年一更換的時代。
手機疊代速度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手機已經進入到千元機層面,價格非常低,另一個是企業也在控制手機壽命,加之APP容量、功能越來越複雜,對硬體的要求每年都是指數級提升。
手機需要價格屠夫,既是基本消費品,人人離不開,又經常更換,價格必須要低。
但汽車一定不能存在價格屠夫,誠然更低的價格對於用戶來說購買壓力更小,但汽車設計的產品點過多,和手機完全處於不同的賽道。
有人經常拿汽車和手機對比,這是偷換概念。
120km/h時速飛奔的汽車對安全性能的要求非常高,目前的產業解決了轉向系統安全、懸架系統安全,但碰撞安全其實還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證。
時速60km/h的碰撞已經能夠讓很多車型原形畢露,白車身的設計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功課,很多百年大廠在疊代新車型的時候都會在白車身的基本設計上投入巨大的精力。
安全又是一種看不見的產品力,非常重要,它既不會寫在配置表上,也不會被人所明確感知到。
想要降低汽車的價格非常簡單,因為可以偷工減料的地方太多了,比如說前後保險槓、A、B、C柱鋼材強度、座椅後排鋼板,都是看不見的減配位置。
電動車方面的減配可以做的更極限,比如說電池包PACK工藝、線路包裹、電機防護、 L2採購方案、EV輪胎規格、車機系統晶片、OBC充放電機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做到減配並且完全沒有感知的地方。
簡單一句話,想要續航長、價格低的車輛,企業完全可以造出來,關鍵看企業的造車底線在哪裡,所以過度追求汽車產業的價格屠夫是一件失常的事情。
汽車關係到市場安全,不僅僅是駕駛員的自身安全,也關係到馬路安全,產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高標準基礎上,打造出來超行業標準的優質車型,而不是緊貼國標生產。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萬,消費者想要更換一台車的成本極其高,往往需要一個家庭幾年的積蓄,因為表層的價格低、續航長、配置華麗而選擇,但忽略了本質上的操控、結構、用料安全,反而會因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而後悔。
中國的電動化發展最近最火的是「內卷」,在各家企業標準相差不大、供應成本相差不多的基礎上,造出一台車的成本相差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但電動車的價格卻一台比一台低、配置一台比一台豐富、尺寸一個比一個長,卷到最後看似得利的是消費者,但其實最後沒有一個贏家。
如果造車的企業都無法保證利潤,那麼對車輛生產、設計、用料的投入就會鬆懈,用戶買到的產品自然不會超出預期,經商的本質應該是利潤,而不是內卷。
當然,更低的產品價格對用戶是有利的,但前期是建立在更高的標準上,不過這個邏輯似乎不成立,所以我說汽車產業不需要價格屠夫,我們對汽車的要求應該是基本的安全、舒適、耐用,其次才是自動、電動、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