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桃烏龍茶(富書作者)
俗話說:「一個人說話的語氣,比講話的內容更重要。」
溫和的語氣令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惡劣的語氣則令人如芒在背,憤懣不已。
提升家庭幸福感的方法有很多,而戒掉這4種不良語氣,絕對是重中之重。
命令的語氣
發號施令通常是上級和長輩的權利,下屬或晚輩如果沒有表示恭敬和順從,就會遭受難以抗拒的怒火。
但人都是嚮往自由的,很少有人願意成為受支配的一方。
即使照做,也難逃意志扭曲,自由受限所引起的不滿。
有不滿,就會有對立;有對立,就容易產生矛盾;有矛盾,就容易引發衝突。
對家人發號施令,無異於發出對抗邀請,結果必然是迎來最直接、猛烈的對抗。
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將軍退休後,改不掉職業習慣,一言不合就對親人大聲喝令,儼然一副戰時總指揮的模樣。
有時被反駁得無言以對,他便惱羞成怒,喊道:
「我是軍人,是一家之主,你們都要服從我的命令!」
咄咄逼人的態度,讓老將軍和家人的關係非常緊張,他的兒子也繼承了父親的性格特點,倔強、不服管,於是父子二人經常吵架,弄得家裡不得安寧。
命令的語氣背後,往往是難以克制的控制欲,有的人習慣了掌控一切的感覺,索性在家也扮演起領導的角色。
只不過,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對外再怎麼強勢,任性,在家也不可能被無限慣著,總歸要收斂性子,照顧家人感受,否則等待他的,將是家庭關係的破裂。
無論男女,都要明白伴侶、孩子是相對獨立的存在,彼此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親人之間從來就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引導與被引導關係,一方心平氣和地提出合理建議或請求,另一方才願意配合做出行動。
就算對方不配合,也不該以強硬態度逼人就範。
在家中發號施令,無異於製造壓迫,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只要有反抗,就必然存在爭鬥。
當一個本該溫暖的家庭變成了硝煙瀰漫的戰場,那麼親人之間的溫情也將隨之蕩然無存。
反問的語氣
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幕。
宋倩發現女兒英子逃學後,怒不可遏,不由分說便開始說教,發脾氣。
起初英子低頭認了錯,表示不會再犯,但宋倩並不領情,反而繼續斥責女兒。
眼看母親情緒越來越激動,英子慌了,趕忙為自己辯解,不料這只是火上澆油,已經紅了眼的宋倩幾近癲狂,丟出的一連串「反問」如同子彈一般,結結實實地打穿了英子的心。
「我逼你什麼了?我做什麼都不對是吧?你還有沒有良心啊。」
「你覺得我不配當你媽是吧,那你怎麼不去給別人當女兒啊?」
「犯錯就是犯錯,你怎麼一點反省都沒有?」
從英子視角出發,這場對話幾乎只是宋倩單方面的精神掌摑,本來英子心裡有委屈,也有愧疚,但是在母親的緊逼之下,她實在忍無可忍,索性豁出去,和宋倩拼了個兩敗俱傷。
而從宋倩角度來看,她只是想讓女兒反省錯誤,沒承想自己情緒失控,因幾句「反問」徹底引爆了一場家庭戰爭。
日常交流當中,反問的語氣一出口,就會產生人身攻擊的效果。
為什麼「反問」會具有攻擊性?
因為它不單純是一種反駁,其中還包含了不屑和輕蔑,甚至是挖苦諷刺。
一句帶有情緒的反問,言下之意是:你不僅錯了,還很無知,愚蠢。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一句台詞:「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的那些優越條件。」
不少家長以成年人的標準去審視孩子,殊不知孩子必然是偏幼稚的,容易犯錯的。
很多成年人自己都做不到八面玲瓏,白璧無瑕,何況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引導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是理解與包容,而絕非是嘲諷與攻擊。
與家人溝通,尤其在子女教育方面,應慎用反問句。
不耐煩的語氣
建立良好的關係,靠的是尊重。
維持良好的關係,則需要尊重加耐心。
有耐心的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且不失家長的尊嚴。
沒有耐心的父母,只會牢騷滿腹,獨斷專行,成為孩子無法迴避的「暴君」。
看過一個視頻。
胡可帶兒子小魚兒去逛超市,小魚兒緊抓著一個玩具不放,想把它打開,胡可斬釘截鐵地表示,一定要等到付完錢後才能把玩具打開。
小魚兒眼看媽媽不同意,就開始大哭大鬧,試圖靠撒潑來達成目的。
然而胡可沒有任何表態,只是目光淡然,靜靜地看著兒子哭鬧,沒有表現出一點煩躁和無奈。
等到小魚兒情緒恢復正常,胡可才緩緩開口,心平氣和地跟兒子講道理。
小魚兒沒有再鬧騰,乖乖跟著胡可走向了收銀台。
相比於成年人,小孩子的情緒更豐富,也更不容受控制,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總是感到束手無策,只好用簡單粗暴的手段打斷孩子的情緒輸出。
結果,孩子要麼反應更加激烈,讓場面更加無法收拾,要麼從此變得沉默寡言,讓親子關係滑向低谷。
真正聰明的父母,對孩子既不縱容、溺愛,也不會苛責、打壓。
他們會保持耐心,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引導孩子用正確、合理的方式實現個人願望,從而實現親子的共同成長。
耐心和關注,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抱怨的語氣
抱怨是一種慢性毒藥,會一點一點腐蝕掉內心的積極能量。
沒有人希望身邊有個怨氣「泄漏罐」,也沒有人會無條件、無限制地「吸收」一個人的怨氣。
抱怨如此遭人嫌,是因為抱怨者從來不想著解決問題,只是一味地將責任外推。
而抱怨對象始終是被譴責,被審判的一方,不僅要接受控訴,還要被催促著「贖罪」。
事實上,犯錯的人本可以在愧疚心的驅使下改過自新,但抱怨只會抹殺掉愧疚,從而激發叛逆心理。
看過一則案例。
一位媽媽為14歲兒子厭學的事情感到焦頭爛額。
兒子剛上初中沒多久,就變得十分暴躁,不僅拒絕溝通,還總是和父母吵架,弄得一家子都不得安寧。
有一回吵架,兒子甚至將媽媽推出房門,讓她摔在了客廳地板上。
出現這樣的家庭鬧劇,和這位媽媽的「抱怨式教育」有直接關係。
她日常對兒子的說話方式是這樣:
「你成天就知道玩,太讓我失望了!」
「期中考試成績那麼差,你對得起爸爸和媽媽嗎?」
「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沒良心的孩子。」
面對這麼多抱怨,成年人估計都難以招架,何況是一個正處青春期的敏感少年。
這位媽媽想讓兒子好好反省,殊不知在兒子眼裡,她只是在不停地發牢騷,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兒子不再體諒媽媽,為了保護自己,他不得不「以暴制暴」。
所幸這位媽媽及時醒悟,改變了溝通方式,才讓母子關係得到了緩和。
「抱怨式教育」也許在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來看,它只是以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換取表面的和諧相處罷了。
到最後,家長仍然指責孩子不懂事,孩子則痛斥家長不分青紅皂白。
好端端的家庭,就這樣變成法庭。
如果家長少一分抱怨,多一分理解,那麼孩子就能少一分敵視,對父母多一分愛戴。
「抱怨式教育」是毒藥,唯有理解和包容,才是一切家庭矛盾的解藥。
家,是休息的地方,不是爭鬥的地方。
家,是談愛的地方,不是結仇的地方。
如果只是把家當作宣洩情緒的場所,那麼家的溫馨就會蕩然無存。
與人相處,要好好說話,與家人相處,更要如此。
家人是需要悉心呵護的珍寶,不是可隨意處置的私人物品。
家可以充滿幸福的回憶,也可以充滿悲傷的過往。
它的模樣究竟如何,就看身處其中的人,是否坦誠且克制了。
當雙方可以互相照顧,互相體諒時,一個家自然能迎來真正的幸福。
作者簡介:白桃烏龍茶,富書作者,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