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窺探他人的窗

2023-12-26     富書

原標題: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窺探他人的窗

作者:白桃烏龍茶(富書作者)

楊絳曾在文章中寫道:「人家窗戶上掛著窗簾呢,別去窺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擾,各自安好。

然而我們總是忽視「邊界」,試圖在別人的生活中尋找樂趣和安慰,或者將個人意願放到他人的生命里。

其實,隨著閱歷增加,我們會明白,每個人都跳著獨舞,不想被窺視,不想被打擾,更不想被一群外行人指手畫腳。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對他人,可以關注,但請適度;可以厭惡,但請尊重;可以批評,但請慎重。

少管身外之事,認真經營自己,才是清醒的處世之道。

他人的隱私,別盲目窺探

沈從文說過:「不要對別人的過去刨根問底,那可能是對方永遠不願觸及的回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禁區」,藏著他們難以啟齒的秘密。

我們明知窺探隱私是不道德行為,卻總是禁不住誘惑,貿然闖入他人的「禁區」,以求短暫的刺激。

殊不知此舉代價,足以令人痛心,輕則恩斷義絕,重則引火燒身。

只有克制住好奇心,對旁人的隱私敬而遠之,才能免受不白之冤。

民國時期,徐志摩和梁實秋同為刊物編輯,二人因文字結緣,關係甚好。

與梁實秋相識之初,徐志摩剛經歷離婚,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當時媒體廣泛的關注。

有同事勸梁實秋多打聽一些徐志摩的私密信息,寫出勁爆新聞,他甚至打趣地說:「你倆關係這麼好,他肯定願意透露一些消息給你。」

梁實秋先是笑著拒絕,但被再三糾纏便發起火來說道:「我絕不探聽好友私事,勸你死了這條心吧,不要以傳播他人隱私為樂!」

徐志摩得知此事後,不禁感慨他和梁實秋交情尚淺,但感情已經相當深厚。

遠離朋友隱私,是維持關係的基本要求,仗著彼此關係好就貿然越界,只會讓關係變質,快速走向破裂。

《菜根譚》有云: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舊過,則可以此養德疏害。

窺探隱私不一定闖下大禍,但多半會招致別人不滿,引發矛盾和衝突。

個人隱私也有輕重之分,有些秘密被發現並無大礙,而有些秘密暴露了就只會橫生禍端。

三國時期,楊修以聰慧聞名,不過他恃才傲物,三番五次洞察曹操內心想法並公之於眾,完全不顧及上司顏面。

因為惜才,曹操一開始沒跟他計較,但楊修不知收斂,屢屢犯錯,硬是將上司的好感揮霍殆盡,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某夜行軍,曹操因戰事而心中煩悶,當晚以「雞肋」為夜傳口令,楊修知悉後,認定曹操有撤軍念頭,於是收拾行李,準備打道回府。

此時夏侯惇來訪,見楊修有動身跡象,便上前詢問緣由,被楊修說服後,夏侯惇也開始準備退兵。

不一會兒,巡夜的曹操發覺軍中異動,大驚失色,經查問才知道是楊修搞的鬼,這一回他以動搖軍心為由,將楊修就地處死。

東野圭吾說過: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人心複雜,對人心越是好奇,越是深究,就越容易遭到反噬。

正如,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對於不可告人的秘密,哪怕只是瞟一眼,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小的麻煩。

所以,克制自己的窺探欲,既是為別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考量。

他人的生活,勿隨意評判

《呂氏春秋》有云:「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我們相信眼睛,但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依靠內心,但心聲未必可靠。

看過一則新聞。

董先生下班後去澡堂洗澡,為了方便,出門時他下身只穿了一件短褲。

路過宿舍門口時,一名同事發現董先生衣著隨意,便皺著眉頭評價道:「你怎麼穿一條短褲就出門了,太不文明了吧,跟流氓一樣。」

董先生當時就來氣了,馬上懟了回去,同事也不甘示弱,二人就這樣吵了起來,導致衝突愈演愈烈,直到發展成互毆。

最終董先生受傷骨折,要求同事賠償無果後,董先生將對方告上法庭,經裁決,法庭判處該同事承擔30%的賠償責任,具體賠償1萬餘元。

為了嘴上痛快而傷了同事間的和氣,甚至為此大打出手而吃了官司,實在是可憐又可笑。

有句話說得好: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不了解他人處境便先入為主,隨意評論,實屬冒犯之舉。

可悲的是,對待不理解的人或事物,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探究本質,而是評頭論足,以偏概全。

再分享一則案例。

24歲女孩染一頭粉發,拿著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去探望生病的爺爺,想給對方一個驚喜。

她在網上發布一條探病時的動態,未曾想此舉竟喚醒了一群惡魔。

起初大家都在誇獎女孩很優秀,但漸漸地,一些惡毒的聲音冒了出來。

「染粉色頭髮,一看就不是正經人。」

「你這種不正經的人,根本不配當老師。」

「有你這樣的孫女,你爺爺活該得病。」

溢美之詞過後,是毫無底線的謾罵。

女孩從此患上了抑鬱症,她多次尋求幫助,卻無法從根源上消除痛苦,惡評一直縈繞在腦海中,蠶食她的心靈,直到將她推下深淵,讓一條生命就此凋零。

俗話說: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批判是一把武器,若使用者不加以約束,必然會「擦槍走火」,中傷他人。

那些自詡理性、正義的人,不過是借評判來滿足表現欲,恃強凌弱罷了。

對於這類人,我們無力審判,但要提醒自己,引以為戒。

往後遇人遇事,不多言,不評價,不妄語,便是愛惜自己,造福他人。

他人的磨難,莫輕易分擔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天地有大美德,卻沉默無言;四季有明確規律,卻從不議論;萬物有既成道理,卻不加解釋。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人也不例外。

每個人都在既定的「軌道」上前行,他人介入其中,必然節外生枝,承擔不必要的損耗,外來者一旦扛不住,就會被自造的因果壓垮。

「江歌案」就是一個典例。

江歌出於好心替朋友劉鑫出頭,去面對一個瘋子,結果被劉鑫反鎖在門外,任由瘋子摧殘自己,丟掉性命。

事後劉鑫非但沒有向江歌母親致以慰問,表達感謝,還陰陽怪氣,稱江歌是自作自受。

好人江歌就這樣替朋友承擔了悲慘命運,結果還沒落到一聲好。

事實上,好心者未必有好報,人普遍有自私心理,時間一長就覺得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

更有甚者生性涼薄,認為好人行善只是一種自願行為,壓根不需要對此表達感謝。

再者換個角度看,一味接受無私奉獻不見得就是好事一樁。

借外力,走捷徑,其代價可能遠超自己努力的成本。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看見一隻即將破繭的蝴蝶在苦苦掙扎,出於同情,他用刀把繭劃破,讓蝴蝶輕輕鑽了出來。

殊不知破繭是蝴蝶一生必須經歷的劫難,只有在繭內拚命掙扎,蝴蝶才能將血液泵入翅膀,使其充分舒展,幫助自身飛行。

小男孩出於好心劃破蝴蝶的繭,看似幫了它,實則是害了它。

蝴蝶的翅膀供血不足,無法承接氣流,最終新生的它跌落在地上,成為了其他動物的晚餐。

正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一個人自認為的雪中送炭,可能是另一個人的飛來橫禍。

相比隨意付出,有時袖手旁觀反倒更為合適。

這不是冷漠,而是尊重他人的實際情況。

生活不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便是至善修行。

作家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生活中,人與人交往必不可少,但兩人關係再好,也要保持一定距離。

對待任何人,我們不能未經允許,便「不請自來」。

畢竟,有太多矛盾,都來自沒有分寸的好奇,不假思索的評價以及自以為是的善意。

《道德經》有雲;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適可而止,才能得到長久的平安;

懂得敬而遠之,才能避免無意地冒犯;

懂得將心比心,才能收穫真正的情誼。

窺探他人的窗,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他人。

與其摻和別人的生活,不如用心過好自己的日子。

餘生很長,請專注於自己,莫擾他人。

作者簡介:白桃烏龍茶,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f76125fc0aca6428ab16d90c2970b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