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合資車,為什麼一定是,也必須是行業趨勢?

2023-10-26     汽車扒一扒

中國市場可以是一個獨立發展的市場,事實上除了豐田之外的絕大多數企業,都無法做到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稱霸市場。

也就是說,誕生於中國的民族企業,只要在中國市場擁有不錯的銷量,就能夠在世界立足腳步,至少從營收、利潤、技術儲備上來看,是可以通過電動化來繞開外資品牌的技術封鎖,形成以中國市場為主導的核心產業群發展。

之所以這麼理解,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大方向上的碳達峰、碳中和計劃,全球企業板塊都在快速推動這一產業發展,而且是從骨子裡想要推動,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滲透率在今年年底將會達到40%,正在逐步成為全球核心。

另一個是銷售基本面,2022年全球乘用車銷量為5700萬台,國內的狹義乘用車銷量就占到了2000萬量級,巨大的占比已經讓我們成為全球企業的核心區。

按照行業預期,2025年中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將會超過70%,也就是說只從狹義乘用車角度來看,中國生產的乘用車僅在中國區域銷售,在全球市場的銷量占比也能達到24%左右。

未來的行業趨勢,一定是以質量、電動、智能化相互連接的全新市場,背後靠的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民族情緒,還有供應商巨頭、強大的產品力來持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發展。

今年的乘用車發展已經明顯表露出了巨大的反差,此前高高在上的豐田、本田、奔馳、寶馬等品牌已經開始降價求市場,尤其是日系品牌,的確還擁有不錯的可靠性、穩定性和耐久性,但問題的根源是跟不上中國電動化發展的大步調。

剛才我們提到,中國市場一定是主旋律,丟失中國乘用車市場份額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這會對未來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造成增長壓力。

今年以來,所有的外資品牌都處於被動狀態。

福特全新的蒙迪歐推出了1.5T版本,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價格,豐田電動化產品打折銷售,本田全系車型折扣穩定在85折,雷克薩斯、保時捷等品牌也開啟折扣賣車策略。

根本原因是,在工薪階層市場消費者開始和自主品牌建立更好的信任感,高端用戶群體也開始被智能化、自動化、電動化逐步感染,傳統意義上的內燃機體系在中國市場遇到發展阻力。

並非中國媒體唱衰外資品牌,而是外資品牌本身轉型較慢,此前的內燃機時代,幾乎所有跨國企業都在圍繞著歐洲、北美市場運營,豐田、本田、大眾、通用尤其明顯,很少獨立為中國市場的需求而思考。

但電動化以來,自主品牌的瘋狂蠶食讓外資品牌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讓外資品牌不得不重新確定發展核心區域。

但很可惜還是慢了一步,比亞迪、長城、吉利、長安以及新勢力都率先在中國市場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護城河,開始在15萬乃至20萬級市場重新確定企業價值和品牌高度。

吸引用戶的優勢是更好的設計、更出色的動力系統,以及不錯的智能駕駛體驗感,並且安全性和性價比、質量都有不錯的保證。

在這種中國品牌矩陣下,其實一部分外資品牌已經失去了發展機會,韓系車、福特、部分歐洲品牌以及日系品牌銷量持續下滑,難守盈虧線。

所謂的唱衰外資品牌,其實只是消費選擇之後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外資品牌如果不圍繞著中國市場的電動、智能化做轉型、升級,未來在歐洲、北美市場也會逐步失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ac6cfed145e47f0133f65e1c4c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