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國際會議,數位院士專家,為長島國際零碳島規劃「路徑」

2023-08-31     大小新聞

原標題:一場國際會議,數位院士專家,為長島國際零碳島規劃「路徑」

激盪前沿智慧,暢想零碳之島。

昨天上午,長島國際零碳島暨海洋生態文明專題會議成功舉行。會議主題為聚焦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建設長島國際零碳島,全力打造「兩山」理論藍色實踐樣板,為全球海島綠色低碳治理提供「長島最佳實踐」。

會上,眾多院士、學者、資深從業者依次登台,在深入探討交流中激盪思想,碰撞智慧,上演了一場高端的「頭腦風暴」,為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凝聚起強大力量。

「會上發布長島國際零碳島研究成果,為高標準建設長島國際零碳島提供現實路徑。」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副書記、管委專職副主任李明濤表示,長島將以此為契機,把理論成果、學術成果轉化為高標準建設長島國際零碳島的充沛動能,為全國、全球有人島的零碳、負碳發展做出有益探索和有效實踐,提供長島範例和樣板。

01 發布最新研究成果

去年長島二氧化碳排放23萬噸

長島碳排放總量有多少,生態系統又能吸附多少?

主旨演講中,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副所長韓廣軒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他們核算了近五年長島碳排放情況,發現碳排放量逐年增長,主要原因是電力消耗的增加。其中,2022年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3萬噸。

「具體分析碳排放的特點可以看出,長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活動,占99%。在能源活動中,電力和船舶營運又占了大部分。」韓廣軒說。

同時,長島人均碳排放量是5.8萬二氧化碳當量,低於全國人均9萬-10萬二氧化碳當量。

經過森林、天然海藻場、海草床和養殖海藻等四類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計算,當前長島的碳匯量為9萬噸二氧化碳。這也意味著,目前長島距離實現零碳還有13萬噸二氧化碳的缺口。

如何實現零碳島,如何增匯?

韓廣軒提出了森林增匯路徑、海草床增匯路徑、天然海藻場增匯路徑和養殖海藻增匯路徑四個路徑。到2035年,增匯潛力分別可達到2.8萬噸/年、0.4萬噸/年、1.75萬噸/年、8.27萬噸/年二氧化碳。

「結合情景預測,預計2035年長島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望下降15萬噸當量/年,而四個生態系統類型碳匯共有13萬噸,所以到2035年,離零碳還有2萬噸當量的缺口。節能降耗、能源替代、低碳旅遊、協同降碳方面依然是我們的重要抓手。」他說道。

對未來目標和創新方案,韓廣軒提出,要把海島跟海帶、海藻的亮點發揮出來,完善養殖海藻的碳匯核算方法和標準,推動養殖海草碳匯納入IPCC清單。建立環島藍碳智能監測網,空地海一體化,實現碳匯能力可監,碳匯潛力可預,碳匯過程可視,碳匯價值可估。建設海底海藻養護和貝藻牧場建設,這是長島的特色,也是最具潛力的增匯途徑。

02 「三步走」發展目標

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島

為什麼要建設長島國際零碳島?

對此,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在《長島國際零碳島規劃方案研究》的主旨演講中說道:建設長島國際零碳島,有助於樹立世界零碳島典範,有利於打造中國零碳海島樣板,有利於煙台實現「雙碳」目標、打造先行示範區,也可以為長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指導思想部分,他指出,要推動智能零碳島嶼建設,以零碳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以清潔能源替代和海洋藍碳增匯為突破口,將長島打造成為世界海島旅遊目的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同富裕島,為全國、全球有人島的零碳、負碳發展提供範例樣板。

就長島國際零碳島的實施路徑,徐華清基於目前的海洋發展特徵,提出「三步走」的發展目標:

——到2025年,綜合試驗區基本建成。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態島,開創國際近零碳島標準體系。

——到2030年,國際近零碳島基本建成。綠色電力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重點領域零碳細胞、零碳單元創建取得顯著成效,形成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近零碳發展「長島樣板」「長島經驗」「長島模式」。

——到2035年,建成以凈零、先行、活力、普惠為遵循,以能源體系低碳清潔、產業體系低碳循環、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為驅動,通過融合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全域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模式、暢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渠道、強化綠色金融體系支撐,實現具有可持續發展示範效應的碳中和島。

「未來,我們要建成以凈零、先行、活力、普惠為遵循,以能源體系清潔低碳、產業體系低碳循環、生活方式可持續為驅動,通過融合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全域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模式、暢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渠道、強化綠色金融體系支撐,實現具有全球示範效應的碳中和海島。」在提到未來機遇時,徐華清暢想道。

03 分享真知灼見

為國際零碳島建設提供智慧

會上,多位院士、學者、業內從業者聚焦長島生態保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國際零碳島建設,分別作了主旨演講或專家研討。大家暢所欲言,既激發出思想共鳴,又貢獻了不少靈感啟迪。

「要推進海洋藍碳檢測網絡與平台建設,開展海草床、海藻場、海洋生物碳匯、海洋養殖碳匯等典型生態系統碳匯的評估檢測等,建立碳匯能力可檢測、碳匯過程可視化、碳匯潛力可預測、碳匯價值可評估的長島藍碳檢測和評估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海洋學家焦念志建議,推進長島全區域生態保育修復工程,劃定海藻場和海草床保護區保護及修復,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加快生態修復技術轉化,探索海洋藍碳生態系統修復新模式。要探索海洋開發技術,解決環境問題併兼顧經濟發展。同時,加強對外合作,讓「中國方案」「長島方案」走向世界,打造國際零碳島技術樣板。

「我感覺長島非常有條件成為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先行先試的示範區。三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央企,基本上長島國際零碳島需要的元素我們都有,所以我們非常感興趣,研究能不能在長島來建立一個先行先試的清潔能源的新型電力示範區。」三峽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冰說,會後將到長島做實地調查,也非常願意為打造國際零碳島和示範區作出貢獻。

「我們對長島國際零碳島怎麼定位?從減污降碳角度來說,要有『國際范』,走『中國路』,還能體現『煙台味』,最終還能有『長島魂』。」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達峰碳中和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蔡博峰博士做了「長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路徑研究」的研討。他提出,長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重點任務,是以海島特色為引領,實施現代「多源+多元」協同增效三大行動:以海島特色為依託的產業發展協同增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多源治理協同增效,以國際視野為引領的能力建設協同增效。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秦菲 攝影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9913f7e1ae850d3294dbd2a8b1b0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