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電影宇宙」的接班人不在中國,而是在印度?

2022-06-21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漫威電影宇宙」的接班人不在中國,而是在印度?

說起超級英雄題材的電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漫威和DC這兩大巨頭,一來它倆起步的時間都很早,占據了有利的市場地位;二來它倆塑造出來的英雄角色都相當好,粉絲們非常喜歡,由此積累了豐厚的人氣和資本。

但事實上,除了漫威和DC,這世上也有一些相對不錯的第三方超英電影,例如索尼和環球聯合出品的「地獄男爵」,派拉蒙的「忍者神龜」等等,新電影的「再生俠」,以及充滿反套路設定的「全民超人」漢考克。

一直以來,超級英雄作為美國商業大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十部超英片有九部都來自美國好萊塢,剩下的那一個要麼沒聽過,要麼做得不怎樣。

不過俗話說得好,凡事皆有例外,有些事情你也許會覺得很意外,但當你仔細了解過之後便會覺得還是比較合理的。

就比如說......你能想像印度人拍超英電影是什麼樣子嗎?

01.印度超級英雄濕婆?

今年6月中旬,一部名為《梵天神器》的印度電影發布了中字預告,據了解該影片的題材屬於奇幻冒險愛情類型,故事劇情取材和改編於印度神話「阿斯特拉之王」,於9月9日在印度當地上映。

電影的導演是阿揚·慕克吉,代表作為《那些年我們瘋狂的青春》,負責擔任主演的阿米達普·巴強、蘭比爾·卡普爾、阿莉雅·布哈特等人都是當地有名的優秀演員。

影片背景設定在現代印度,一個神秘組織「勃拉姆什」世世代代都肩負著守護阿斯特拉神器的使命,這些神器有著非常強大的魔力,且不能被世人所知曉,這其中最強大、最危險的一個被命名為「梵天神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男子希瓦,起初他與女子伊莎墜入了愛河,熱戀期間的男主無意中發現了自己體內蘊藏著神秘的火之力量,之後被證實他與梵天神器之間產生了聯繫。

至此,這位「天選之子」將正式踏入一場探索阿斯特拉世界的冒險旅程,見證自己與梵天神器羈絆下的命運,並最終成為守護這個世界的英雄。

從這個影片的故事套路來看,《梵天神器》明顯就是一部超英味兒滿滿的印度電影,什麼主角天賦神力,什麼神秘組織,什麼逆天神器,什麼英雄救世之路,一聽就有那種強烈的既視感。

不過,就算你不去留意影片的劇情,單單去看預告里那滿屏都是的炫酷特效,都能感受到眾多超英片都有的「神仙打架」場面。

不僅如此,預告中某些畫面你還能看到有漫威或DC的影子,例如這位反派感十足的印度版「緋紅女巫」,第一眼看去還真以為是本人。

還有這位手持三叉戟,站在熊熊烈火面前的猛男,瞬間讓人想起了海王,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劇組有意而為之吧。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的名字「希瓦」,其英文名寫作為「Shiva」,這個名字還一個翻譯叫「濕婆」,也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中的毀滅之神。

目前還不知道主角的命名是否真的與印度神明有關,還是純屬巧合,但是看著影片預告里的內容、情節,我猜劇組的想法應該屬於後者吧,畢竟超級英雄的存在本身就與神明並無差別,何況隔壁漫威的雷神都被設定超級英雄了。

這裡還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雖然影片是印度人拍的,但是影片出品方Star Studios還是來自美國的迪士尼。

雖說不是純印度國產的超英電影,但是影片劇組的導演、演員,以及電影的對話、設定等全都是印度本地的,故還是能算作正兒八經的印度片,迪士尼在這裡的作用應該只是出錢投資而已。

還有就是,《梵天神器》也將計劃拍攝三部曲,如同漫威那樣想要開創一個電影宇宙,從這一點來看,影片的超英IP味兒也是愈發明顯了。

不過有一說一,這個印度電影的質量貌似還真能拍下去,關鍵這特效不僅炫酷,而且看著也是經費爆炸。

更重要的是,製作者很好地將本土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了類似超級英雄這樣的現代商業大片的形式。

至於影片里有沒有那傳統的歌舞橋段,我猜應該還是會有,但沒準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特色,比如說......一邊打架一邊跳濕婆之舞?

看完預告之後,網友們的反應也是議論紛紛,有覺得好也有覺得不好,但總體而言大家都覺得這部影片的水準還是挺不錯的,完全不輸於好萊塢大片。

有的網友還想起了自己當時看《巴霍巴利王》的經歷,本來一開始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去看的,結果看完之後意外地覺得還不錯。

很多網友的評論中,多多少少都透露著一種不甘的語氣,感覺隔壁雖然國家經濟實力不如我們,但是電影水平卻一直處於「開掛」狀態。

關於這個兩家電影孰好孰壞的問題,真要討論起來還是很複雜的,不能一概而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完全具備這個實力,只是目前礙於制度和市場環境的因素限制,沒多少人願意做這種尚且存在風險的嘗試。

再說了,超英題材本就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沒必要、也不需要去模仿人家去拍什麼超級英雄,我們有我們自己的道路可走。

個人覺得當下最應該做的還是希望能放鬆審核,去讓國內電影人拍一些天馬行空的,有大場面又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而不是一直在固定的幾個題材上來回打轉,以及......不要再拿流量明星賺票房。

回到正題,印度人拍超級英雄電影乍一看好像挺不可思議,但是對於了解印度電影產業的朋友來說,這種現象其實是再正常不過了。

02.開著掛去拍電影的印度

2011年12月初,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上映,起初很多觀眾一看是部印度電影的時候,態度多少有點嗤之以鼻,而且這個片名翻譯看著也很可笑。

可是只有看過該片的朋友才知道,它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爛俗,反而還相當有看頭,劇情緊湊曲折,情節幽默搞笑,影片主旨還直觀地揭露出了當下教育僵化的弊端,給觀眾們講述一個引人深思的勵志成才故事。

那是國內觀眾第一次認識到阿米爾·汗這位國寶級的印度演員,同時也開始對印度電影有了不一樣的印象。

到了2015年,阿米爾·汗的又一力作《我滴個神啊》在內地上映,收穫了9.0的高分和1.18億元的票房,成為印度電影在內地電影市場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而之後2017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又掀起了一場更大的印度電影觀看熱潮,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影片的票房便突破了10億元大關,而且好評如潮。

自那以後,像《神秘巨星》《調音師》《起跑線》《一個母親的復仇》《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印度電影也陸續登陸內地的影院,成為繼好萊塢大片後又一個國外競爭對手。

各種印度佳作的出現,也開始令觀眾們感到一陣好奇,明明印度是個不發達的國家,為何這電影還能拍得這麼好呢?有的甚至還能媲美好萊塢大片。

而這背後的根本因素,便在於印度電影行業的發展完善和產業的龐大規模。

眾所周知,拍電影是要花錢的,越是製作精良的電影,所要花費的資金就越高昂,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供應,自然很難保證影片的質量穩定。

1999年,印度政府通過協議,電影產業成為了獲得國家部門認可的產業,同時放開了外國資本進入電影產業的限制,這是印度電影協會長期努力換來的回報。

2001年4月,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為電影產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有效保證了印度電影產業的正常運轉和成長,也為後續的發展鋪好了道路。

官方的認可不僅意味著電影從業者可以通過銀行貸款融資的合法途徑來獲得足夠的拍攝經費,也讓電影產業相關硬體得到改善,影片的產量質量得到提高,也逐漸開始形成大規模的生產模式。

從網上公開的資料顯示,2016年印度電影年產量超過1900部,排名世界第一,比中美兩國電影產量總和(1490部)還要多,到了2019年電影總數更是達到2400部以上,說這是「開掛」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國家資本的支持是印度電影能發展起來的一個關鍵點,而另一個關鍵點就是當地的市場供需。

大家在看那些印度電影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多數影片的時長都非常誇張,一般我國和好萊塢的影片時長也不過兩小時左右,但印度片有不少都能接近三個小時或者以上。

據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這個國家身處地球的熱帶區域,一年四季都比較炎熱,尤其夏天更是熱浪滾滾。

然後正如網友們所言,印度是個不發達的國家,當地的大多數普通民眾經濟條件較差,買不起空調這樣的夏日必備電器,有數據顯示印度只有5%的家裡安裝有空調,相比之下我國有空調的家庭占據60%,是典型的富人專屬電器。

其次,因為經濟水平落後,很多印度民眾沒錢體驗一些現代化的娛樂項目,出門不知玩啥,平日在家也就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看點新聞節目和板球賽,可以說非常地單調。

與此同時,印度電影的售票價又很便宜,最貴的電影票價在60至80盧比之間,約合人民幣12元至16元,這只是城市電影院的票價,而在鄉村等地的影院票價則只有十幾盧比,是貧民們能花費得起的價格。

不僅如此,電影本就是一項講究想像力的藝術載體,創作者可以從中描述自己想描述的故事,給觀眾們帶去無盡的視覺體驗,而且電影院裡還有免費的空調可以享受,只要買了票進場,既滿足了大家的娛樂需求,又吹到了涼爽的空調。

在這種情況下,看電影便成為了當地人兩全其美的最佳選擇,當從業者們發現了這個潛在的需求,便會想著增加影片的時長,來進一步滿足觀眾們。(印度影院有15分鐘的中場休息時間)

印度政府方面也是順水推舟,不僅進一步普及超低水平的平民票價,同時還鼓勵電影行業的製片商多拍攝一些娛樂向的商業影片,有利於形成全民觀影熱潮。

積極的市場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印度電影產業的向前發展,其中最直觀的一個體現就在於影片每年的總產值數據。

2001年至2014年印度電影的總產值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儘管不是穩步上升,可印度電影的確是有肉眼可見的提升。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印度電影製片商之間也是「分工明確」,明確在哪裡?在於每個地域的電影廠商都有各自的受眾群體,這就是印度電影產業最奇特的地方。

像我們剛才提到的《三傻》《摔跤》《調音師》等作品,它們都有著製作精良、選角優秀、情感細膩的特點,而且影片的核心意在揭露印度存在的種種社會問題,像這類電影一般都是寶萊塢的電影,又稱「北印度電影」。

寶萊塢電影主要面向于海外國家的觀眾,比如中國、歐美等國,影片的拍攝手法也更為國際化,但對於印度國內的觀眾來說可能會不大感興趣,有的甚至還會引起民眾的不滿,比如阿米爾·汗的一些作品經常會戳到印度某些群體的痛處。

相比之下,科萊塢、托萊塢、莫萊塢為主的「南印度電影」則是名副其實的爆米花大片,它們的受眾群體也是國內占據大多數的底層平民。

這裡就不得不扯到一個現實問題,受種姓制度、貧富差距的長期影響,印度底層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活過得也很貧苦,使得他們很難會有改變現狀的想法,更別說去接觸那些嚴肅又深刻的議題。

所以在這般苦日子的壓迫,那些看電影的觀眾們會更傾向於看一些比較輕鬆、歡快、不費腦子的影片,就當是給自己無聊的人生中找一個精神支柱,安慰一下自己那疲憊的心靈。

像這樣的影片,通常都是那種視覺特效酷炫的爆米花大片,這也是美國好萊塢一貫的「拿手好戲」,像我們熟知的漫威宇宙電影,還有《侏羅紀公園》《變形金剛》《阿凡達》等等。(注意!特效片未必就不講究思想深度)

而且印度的爆米花大片更是糅合了好萊塢風格與當地歌舞文化的特點,再結合上他們腦洞大開的想像力,最終營造出一種怪力亂神的視覺效果,片中的主角一個個都有比肩神明的能力。

對於印度平民來講,看電影就跟看爽文是一樣的想法,無非就是圖個爽、看得過癮,不在乎劇情的俗套、乏味,但求畫面的好看、精彩、炫酷!

這樣的市場供求也由此催生了一大批著重視覺體驗的「南印度電影」,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質變,進而造就出一些視覺呈現上十分出眾的代表作品。

前面網友講到的《巴霍巴利王》,便是證明印度電影水平的最佳代表,成熟的大製作電影套路,炫麗卻不至於浮誇的視覺渲染和特效技術,雖說套路感太強,但絕對能讓觀眾看了不後悔。

有足夠寬鬆的環境和政策支持,也有充裕的資金投入,同時也有強烈的需求基礎,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讓印度人來拍超級英雄電影,一點也不稀奇,倒不如說他們對這些早就輕車熟路了。

03.最後

隨著漫威近年來的「踩紅線」行為愈發頻繁,內地觀眾與漫威之間也正在漸行漸遠了,目前《雷神4》也上映在即,但內地方面始終沒有透露上映時間,這似乎也在說明雙方真的已經決裂了。

另一方面,《新蝙蝠俠》的上映意味著未來內地缺失的超英電影市場或將由DC來引領,從那以後大家在大銀幕上能看到的是正義聯盟,而不是復仇者聯盟了。

而現在,印度方面也在計劃拍攝自己的超英電影,按照以往的電影內容來看,他們一貫都在講述自己家的東西,基本不會摻和別人家的事,這一點倒還有點原則。

只要不存在什麼禁忌話題,《梵天神話》說不定會有機會引進內地吧,就當是見識一下印度的超英電影有什麼看點。

但也別忘了,印度電影一般都不是海外引進影片的首選,故影片的引進定檔一向都很迷,有的可能也就隔好幾個月,有的甚至能隔兩年以上,反正要過較長時間才有上映的可能。

目前來看,大夥們還是直接在網上找資源吧~(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c196faa43bf62e399a4d1d3f49bec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