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間諜是什麼樣子?
不像《007》那樣處處都有美女相伴,也不似《碟中諜》那樣飛天遁地,高科技無數,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在《柏林諜影》中,導演展現了一個間諜的所有面,人性、信仰、愛情、道德、善惡,並以寫實的手法騙了男主,也騙了觀眾。
《柏林諜影》的開場很傳統。
冷戰時期,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屬於蘇聯陣營,西德是英美的勢力範圍,兩方互相對立。
就像開場從東德越過柏林圍牆的鐵絲網滑到西德的斜式推軌長鏡頭一樣,冷峻陰森,沒有感情,只有不同主義下為了利益而生的冰冷的任務。
英國派往東德的間諜被射殺,倫敦總部將西德的阿列克·利馬斯召回,計劃讓他潛伏進東德,執行一次秘密行動。
阿列克裝成酗酒、懶惰、易怒且身無分文的樣子,對晉升無望,還經常惹是生非。
這樣的一個人很容易被敵方注意,因為他需要錢,因為他全身都是缺點,在倫敦的蘇聯特工上鉤之後,阿列克的上司將計劃和盤托出。
阿列克可把通過假帳戶向特工轉錢的滾石行動作為投名狀,趁機接近東德情報機構頭目穆特的副手費德勒,利用兩人的矛盾,借費德勒之手除掉穆特。
劇情發展到這,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依然是老套的間諜片模式。
己方假裝投誠,騙取敵方信任,過程千難萬險,終在最後一刻完成任務,間諜九死一生,逃出生天。
可《柏林諜影》神就神在沒有遵循這種老掉牙的劇本,否則也將是一部中庸的作品,不值得大書特書。
在電影的後半段,《柏林諜影》開始展現其精妙多變的劇本結構。
跟阿列克預想的一樣,費德勒中計,以為阿列克當特工時從銀行轉出轉入的錢有一部分給到了穆特,而穆特是倫敦方面的間諜。
阿列克予以否認,但這種態度更讓費德勒對穆特間諜的身份堅信不疑,便有了在聽證會上指證穆特那一幕,試圖殺之後快,取而代之。
由此開始,反轉不斷,導演打破了觀眾的慣性思維。
觀眾以為這一切都在阿列克的計劃之中,穆特反擊,雙方唇槍舌劍,最終穆特敗下陣來,阿列克坐收漁翁之利。
實則不然,劇本的螺旋結構讓故事不可能這麼簡單,觀眾看似在上帝視角,其實是導演的刻意引導,看到的真相都是正螺旋設謎。
在穆特還手的那一刻反螺旋解謎被觸發,將前面的所有設定推倒。
阿列克執行的潛伏任務並不是取穆特性命,他與費德勒一樣都是這盤棋局上的一顆棋子,只是他們蒙在鼓裡而已。
穆特早就是倫敦方面的人,因費德勒對他的身份產生了懷疑,所以與阿列克的上司聯手謀劃了此項計劃,用真實信息,假他人之手消除費德勒這個隱患。
但這項計劃對阿列克是保密的,阿列克落地倫敦,計劃就已開始。
上司讓司麥理接阿列克,給他真實信息,並讓司麥理找阿列克的情人帕瑞,都是在做戲。
一方面是為了讓阿列克相信自己的任務是接近費德勒,見機殺死穆特,同時在反轉來臨後,讓阿列克在庭上的反應都是真實的,露不出半點破綻。
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帕瑞作為證人出庭,與司麥理這個名字一起成為證實阿列克的出現和費德勒的陷害是有預謀的,從而以真亂真,渾水摸魚。
在這個局中,阿列克、費德勒、帕瑞,以及蘇聯方面都成了倫敦方面跟穆特的棋子,以局中局的無間道哄了所有人,也玩弄了觀眾。
《柏林諜影》的劇本就像《控方證人》一樣環環相扣,不到最後一刻永遠無法窺得全貌。
但《柏林諜影》有的不僅僅是精彩的故事,還有將影片主旨升華的結尾,讓其與其他諜戰片區別開來。
阿列克與帕瑞在穆特的幫助下逃走,在翻越柏林圍牆時,帕瑞被打死,阿列克面對上司讓他趕緊跳下來的催促,猶豫片刻,選擇了跟愛人一同赴死。
這個結尾讓《柏林諜影》從講諜戰變成探討良知、人性和主義。
在阿列克未知真相前,他以為自己遵從上司的指令是正義的,因為除掉敵方陣營的情報頭子有利於他們。
可當他知曉真相後,發現所謂信仰,所謂主義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任何人都可以犧牲,價值觀由此崩塌。
國家在上,鐵幕在下,沒有道德之分,個人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棋子,又渺小又無力,柏林圍牆分得了東西卻隔離不了同樣悲慘的命運。
間諜從不是光鮮亮麗的,任務完成後就能瀟洒退場。
在踏入那一瞬間,間諜的未來就不在自己手上,必須接受命運被安排,價值被榨乾的潛規則。
阿列克如同《潛伏》里的余則成,勝利了仍舊身不由己,有了愛情也不屬於自己。
翠平只能在鄉下等一個可能回不來的名字,余則成則在台灣與穆晚秋成婚,繼續潛伏,落下的那一滴淚是反抗,也是無奈。
阿列克又不像余則成,看清使命的本質之後,斷然拒絕了任人擺布,什麼主義,什麼良善都是扯淡,不如一死了之,做一回自己。
這也是《潛伏》和《柏林諜影》最大的不同。
《潛伏》是傳統的中國價值觀,個人利益需服從集體利益,以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換取更大的勝利。
《柏林諜影》是西方推崇的個人主義,明白世界的運行法則後可以自主做決定,不必委曲求全,用大道理和信仰說服自己。
片中的柏林圍牆也成了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明顯的分界線。
若阿列克在結尾翻過柏林圍牆,那就是《潛伏》,若阿列克退回到東德,便是《柏林諜影》。
阿列克這一個小小的舉動,看似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閒筆卻見微知著,這就是經典作品的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