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平庸無能,為何在死後文武百官穿孝,並降半旗致哀三日

2019-09-07     小聰歷史客棧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的滅亡是在所難免的,因為清朝時期閉關鎖國,而且清朝後期外敵侵略,再加上後面幾位皇帝無能,都代表著大清氣數已盡,最重要的是慈禧太后在位期間驕奢淫逸,是加速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然而慈禧太后死在清朝亡國之前,因此隆裕太后成為了見證大清朝滅亡的見證者和終極責任人。

隆裕太后一生是個悲劇,不論作為太后還是女人來說,都過得很憋屈,她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的女兒,是慈禧的娘家親侄女,同時是光緒的表姐,她在慈禧的指婚下嫁給比自己小三歲的表弟光緒,因為長相一般,而且是慈禧的侄女,因此光緒並不喜歡她,甚至還討厭她。

她年輕的時候,身為皇后,本來是後宮之主,然而在慈禧的管制下,卻只是扮演了慈禧太后的棋子罷了,慈禧讓她進宮更多的是為了監視光緒,光緒知道她是慈禧的人,更加冷落她,因此隆裕太后是兩邊不討好的人。

而慈禧也不大喜歡她,因為她有點駝背,臉色還是蠟黃的,牙齒還有點齙牙,給人的感覺就是唯唯諾諾的中年婦女,絲毫沒有母儀天下的風度,這讓她在後宮中的存在感沒低。

1908 年,在慈禧太后和光緒接連去世以後,三歲的溥儀登上皇位,而隆裕太后多年媳婦熬成婆,終於成為了真正的後宮之主,可以垂簾聽政,可是沒多久,在1911年辛亥革命就爆發了,大清滅亡,轉眼間換了人間。

隆裕太后雖然是封建時期的女子,然而她滿腹詩書,並且了解到很多西歐國家的民主制度,對外國歷史的書籍涉獵很多,也了解了很多共和政體的國家,頗有見識,不同於普通的目光短淺的清宮妃子。

因此她做了一件影響歷史發展走向的大事,1911年12月,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隆裕太后召集眾多大臣確定了清帝退位的大政方針。

1912年2月12日,在紫禁城的養心殿,隆裕太后代表溥儀也就是宣統皇帝的身份發出了退位詔書,史稱《清帝退位詔書》,正式宣告了清廷的滅亡,於是1912年,便成為了中華民國元年,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到1912年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132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終結。

不得不說,隆裕帶著小皇帝主動退位,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避免了更多人死亡,這是一種仁慈和風度。

1913年2月,隆裕太后宣布退位以後的第二年,因為鬱鬱寡歡,因此身染重病去世,年僅46歲,隆裕太后死後,民國政府為她舉辦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葬禮。

當時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為了表示對隆裕太后的哀思,命令降半旗3日,官員穿孝服27日,親自在手臂上戴著黑紗舉哀致祭,還為隆裕太后設立銅像,其他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對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

不僅如此,在1913年的18和19日,在太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席者高達五萬人之多,可以說隆裕太后死後的這一份哀榮,在當時的民國來說,絕對是絕無僅有的。

隆裕太后在退位的時候,說出了「只要天下太平」的一句話,後人稱讚隆裕太后為「女中堯舜」,堯舜是古代歷史上備受尊崇的明君聖主,因為禪讓製得到了儒家最高的禮讚,而給予隆裕太后如此高的評價,代表了國人對隆裕的高度讚美和尊崇。

隆裕太后雖然是一介女子,然而她在那個動亂時期,為了百姓的安危和天下太平,選擇了最仁慈的退位方式,避免了流血犧牲和暴力革命,也更早的結束了封建帝制統治,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值得被後人稱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LX4OW0BJleJMoPMRS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