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多米尼加這個國家,熟悉地理的很快就聯繫到「一島二國」的地緣環境,感慨它與鄰居「海地」為什麼就走上兩個極端,前者富裕,後者貧困。實際上在多尼米加走向崛起之前,海地的經濟和環境都比它強大,在19世紀多次發兵攻擊多米尼加共和國,並將其吞併統治長達22年。但是如今雙方發生了逆轉,海地日漸衰敗,而多米尼加從獨立到現在的崛起,背後的確存在一些環境差別,但是更多的是兩國的歷史、態度、自我認同等等,那些影響到根髓中的殖民意識形態和自我民族認同感,正確的價值觀支撐著正確的行為選擇,這才是多米尼加和海地拉開距離的關鍵,也是它崛起的核心動力。
差異之前的共同屬性,屋漏偏逢連夜雨
1492年,哥倫布首次穿過大西洋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時,這並不是一座荒島,而是一座居住著高達50萬阿拉瓦克印第安人的「活島」。哥倫布驚奇地發現島上的土著和善友愛,不費吹灰之力就和西班牙人殖民了此島。西班牙人最覬覦的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上的黃金礦源,土著們守著這碩大的資源卻不知道去開採,結果白白便宜了西班牙人,還被當成奴隸來對待。正如《槍炮,細菌和鋼鐵》裡面所闡釋的殖民武器一樣,西班牙人靠著武力打開了封閉島嶼的大門,隨之而來的是細菌疾病的入侵,導致伊斯帕尼奧拉島土著在哥倫了登島27年後銳減到10餘萬人。
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高壓殖民化的島嶼又遇上天花蔓延,一時間整個島上屍體橫陳,只剩下3千餘的倖存者,他們或是逐漸老去,或是被異族同化。而殖民者西班牙人,在大肆開採完黃金礦源後,又把利益目標投射到了自然資源上——這裡非常適合種植甘蔗。但是土著們死的死,病的病,勞動力稀缺成了最大的掣肘點。那麼怎麼辦呢?西班牙人把所謂的「戰略目光」放到了非洲本人,開始引進非洲黑人奴隸,輸送到伊斯帕尼奧拉島。開啟了甘蔗種植園的殖民地富庶道路,所以這個時期既沒有產生所謂的「海地」,也沒有「多米尼加」,而統一被西班牙殖民。
但是隨著歐洲各大殖民國家在海外的瘋狂搶奪,伊斯帕尼奧拉島上迎來了新一批殖民分子:英國、法國和荷蘭。這三個「強盜」先後入侵加勒比海,隨之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登陸,迅速占據了西島部分。
差異化的開端,殖民者和殖民地的分化
法國占據了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東部一隅,由於當時的歐洲大陸上法國經濟實力比西班牙強,對於此島的開發能力也比西班牙有優勢。所以法國人一來就投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奴隸,速度快得令所有殖民國咂舌。到了18世紀,西班牙接連被新崛起的殖民國家壓制,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上的殖民占據也日漸衰微。1795年,西班牙把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東部徹底讓給了法國。自此開始,雙方還在未各自獨立前就開啟了差異化趨勢。
由於1804年法國在路易斯安那交易中把北美的控制權賣給了美國,同時也丟掉了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控制權,這一群外來奴隸居住的島嶼一時間像失去了舵手的航船一樣,霎時間亂作一團,奴隸們獲得了自由只有通過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才有歸屬感,於是「海地」這個名字出現在了歷史柱子上。
海地獨立的外來奴隸殺死了當地的白人,還燒毀了種植園,摧毀了奴隸系統,開始效仿一個農業國家的生產模式來進行管控。他們把種植園劃分成一小塊的農田,有點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井田制」和英國的「封土製」,對於獨立初期的海地來說,由於長時間的殖民生產累積,此時還屬於一個富裕、強大和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而對比起島東,那個名叫多米尼加的獨立國還未出現。但是這種短視的行為對將來海地的整體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都是一個定時炸彈。新政府的統治者一上台,首先想到的還是如何斂財和榨取勞動資源,但是由於海地獨立時期殘殺了大量的法國移民者,使得整體的人口資源損失嚴重。
在海地獨立15年之後,1821年東部以聖多明各的城市也宣布獨立,但是由於海地長期的勢力增長,加劇了它對東島的攻擊態勢,讓東部屬於持續的震盪當中。這種狀態持續到了1850年,海地絲毫不放過對東邊獨立國的襲擊。也就是說海地依託於原先殖民生產儲存的優勢,大肆揮霍之下又展開軍事衝突,花了一大部分的經濟投入到對外戰爭中,卻屬於得不償失的行動。
差異化的加劇,兩國不同的意識形態下的選擇和走向
實際上從地理位置看,海地的統治面積比不上多米尼加的範圍,人口小,資源短缺,所謂的農業經濟僅僅能夠保持溫飽,它原先的富裕是靠「祖上福蔭」。東島的多米尼加也好不到哪裡去,人口少也就意味著勞動力短缺,經濟來源主要靠養牛。
- 海地閉關鎖國,多米尼加開放貿易
由於海地原屬於法國的殖民地,雖然部分非洲外來奴隸,大部分人還是操著濃厚的法語,他們在身份認同上偏向於法國。加上歷史上的奴隸壓迫,這群本來就屬於奴隸解放的群體更加排斥外來者。所以從明文法律上把外界移居者和商人都阻隔在了海岸線以外。加上長久以來的奴隸意識,海地人在獨立後獲得了自己的產地,偏愛於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既不需要政府協助,也不需要對外,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這都是一條「閉關鎖國」的不歸路。
但是多米尼加不一樣,正是由於它的人口資源稀缺和經濟基礎薄弱,所以從獨立那天起,多米尼加就放開了國門,邀請各個地區的移民前來發展經濟。由於處在殖民時代的「三角貿易」區域,這些移民中有歐洲本土人,也有一部分美洲大陸的群體,甚至於中東地帶的商人也乘船到達多米尼加。
反過來站在外部投資者的角度,他們也對兩個國家群體滋生出不同的態度:由於多米尼加原屬西班牙殖民地,大部分人說西班牙語,一種語言上的身份認同讓歐洲投資者覺得這就是一個海外的歐洲社會,心理上更加容易和對方進行貿易往來。而海地因為獨立時期殺害了大量的法國白人,剩下的則是貿易黑奴,更像一個原始的非洲社會,所以這種歧視心態下,外來投資更加地偏愛多米尼加。
- 執政者的價值觀趨使
海地和多米尼加分別獨立後並沒有意味著它能快速攀升,擺脫掉內外矛盾。從獨立開始算起,海地前後發生了22次政變,多米尼加更是慘不忍睹,一個世紀區間換了50個總統,人均在位2年,而且發生了30多次革命。眾所周知良好的經濟發展必須依託於政治平穩,所以這百年間雙方要想經濟飛升,真是比登天還難。
可能上天再一次眷顧了多米尼加,19世紀在美國的扶持下,拉斐爾成為了多米尼加的信任總統,同時他是一個極強的獨裁者,雖然這個人奸詐又冷酷無情,但是他對多米尼加的國家建設貢獻了大把的力量。拉斐爾的執政,有點像打理自己的生意一樣,獨裁者管控的經濟體下,壟斷局面最為典型,家族直接掌控了各種肉製品、生活必需品還有交通運輸業的壟斷。
對比海地的獨裁者杜瓦利埃,拉斐爾致力於發展對外貿易和工業經濟,對方則是通過各種權力進行斂財,名不聊生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拉斐爾的發展思維引導下,多米尼加走上了一條工業化的社會道路,政府的大量資本投入,在基建和公共設施上,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環境意識偏差,1%對比28%森林覆蓋率的惡性循環
拉斐爾對於多米尼加最卓越的貢獻不止是經濟的發展走向,而是長久以後生態保護的結果。因為他執政期間用水壩的發電取代了傳統的燃料發電,同時還引進了液態天然氣資源替代森林,這些投入這實際是是良性運轉的疊加,因為多米尼加有對外貿易支撐,所以這些商業資源輸入更加方便。加上這位獨裁者有著軍事力量上面的優勢,一旦他預感到環境破壞會帶來經濟的動盪,他就會趨利避害地選擇森林保護,所以在1934年是,多米尼加第一座國家森林成立,拉斐爾頒布了大量的政策阻止濫砍濫發,一方面是出於自己的利益,但是作為政府最高層面的控制者,無異於也推動了全國的生態保護意識。這種循環意識後來也落到了總統巴格拉爾身上,他對於環境的保護較拉斐爾更上一層。而海地的「閉關鎖國」,使得原本一貧如洗的自然森林雪上加霜,濫砍濫發和資源過度開發,使得國家發展走向了惡性循環的道路。
殖民同途卻發展殊歸,或許合作才能共贏
19世紀以前的海地富裕且勞動力豐富,靠著奴隸制的甘蔗園種植經濟一直碾壓,多次吊打多米尼加。當世界的殖民格局發生動盪,重新洗牌時,海地的原殖民者們獲得了獨立的機會。一方面恐慌於傳統殖民壓迫,一方面有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愉悅,他們瘋狂的占據了各種土地和資源,從執政者到普通百姓,都把個人利益看得比天高,這種短視使得經濟和國家發展走上了惡性循環的道路。而多米尼加卻在誤打誤撞中成功逆襲,成了「一島二國」上的勝利一方。
但是共享這片島嶼的兩個國家心裡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海地經濟的崩潰和環境的破壞,勢必會影響多米尼加未來的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多米尼加在向來開發且有遠見的意識形態支撐下,會協助海地一起解決當下危機,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vtcnXEBiuFnsJQVXC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