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回顧】施成X基爾摩斯:基爾摩斯把握新能源新「基」遇

2022-08-19     雪球

原標題:【文字回顧】施成X基爾摩斯:基爾摩斯把握新能源新「基」遇

雪球首屆基金直播節來啦!上百位基金經理、業界大咖、雪球KOL齊聚雪球直播間,與投資者們解讀市場,分析行業,共尋震盪市場的投資機遇!

直播主題:把握新能源新「基」遇直播時間:2022年7月13日(周三)15:00-16:00直播嘉賓:@基爾摩斯 對話 @國投瑞銀施成 直播看點:(1)新能源強勢反彈,現在可以上車嗎?(2)深度剖析新能源行業觀點(3)施成新發基金詳解

$國投瑞銀新能源混合A(F007689)$ $國投瑞銀先進位造混合(F006736)$ $國投瑞銀進寶混合(F001704)$

基爾摩斯:各位投資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國投瑞銀的直播間,非常榮幸能夠在今天和施成施經理對話交流。

施經理本人在整個投資行業有非常豐富的投資經驗,他是清華大學的工程學碩士,有11年的證券從業經驗,對整個科技行業、新能源行業有非常豐富的投資經驗,他的多支產品,國投瑞銀的先進位造、國投瑞銀的進寶靈活,還有新能源,從任職管理以來整體業績特別出色,各個階段的業績都處於同類前1/4,非常榮幸今天能和施總溝通交流,也非常榮幸受到雪球的邀請。

在今天的交流中先請施總和大家問聲好吧。

施成:大家好,我是施成,很高興和朋友們見面。

基爾摩斯:第一個想問施總的問題是很多投資者朋友關心的問題,最近兩天整個市場前期高景氣的賽道板塊下調,很多投資者很關心,施總對這個市場的整體看法以及後續觀點是怎樣的?

(05:15)

施成:其實下跌也比較正常,新能源市場上大宗商品這段時間下跌比較多,整個市場擔憂全球經濟衰退,確實海外有這樣的風險存在,包括美聯儲加息影響進一步加劇。國內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都擔心BA.5,會不會導致經濟不及預期,很多人是有擔憂的。

對我們來講,市場這樣的擔憂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前期偏成長的板塊漲幅過大,一些媒體上有文章,針對這種偏成長行業的看空,我個人理解這段時間成長的反彈特別迅猛,一方面比較多的獲利資金,相對來說短期大漲幅,另一方面全球和國內都有一點擔心,所以出現回調,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些突發事件我們確實無法預測,但整體來看還是蠻正常的,畢竟這麼大的反彈後回調,這算是正常現象吧,這是我們的理解。

另外全球經濟這段時間肯定是趨弱的,包括美國加息的影響,包括俄烏戰爭的影響,也包括一些其它偏政治事件的衝擊,可能都會對海外經濟增長有一些衝擊,下半年可能影響還會持續,我們對於海外的需求並沒有覺得特別樂觀,如果美聯儲發現通脹預期下去了,加息變慢或幅度變小了,海外負面因素可能就暫時告一段落了。

國內不用擔心,有一個話叫「同樣的招數不要使用兩遍」,現在國內對應對奧密克戎是很有經驗的,所以我們覺得國內經濟下半年會比較好,同時國內推動經濟發展的成長性行業後面會比較好,我們剛剛走過復甦時點,還要經過一個強復甦到過熱的階段,這時還沒到,所以我們覺得現在的位置問題不大。

基爾摩斯:謝謝施總的回覆。總結一下,施總整體觀點用8個詞,剛剛您說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新能源相關高景氣賽道板塊自4月26日以來反彈幅度非常大,您管理的基金從4月26日以來到現在我們也看了一些,來自於海通證券官方的數據,整體反彈力度非常大,投資者看施總的凈值走勢也能看出來,是很明顯的深V走勢,可以說V五上來了,年內收益還是正收益,大家擔心的是短期問題,我個人看來短期問題其實是擇時的問題,你看好產業的話,一個產業的發展中可能會受到各種內因和外因的波折,但整體產業方向是對的,我們就堅定做對的事。短期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精確把握高點和低點。

第二個問題,我們注意到您自己管理的基金,像國投瑞銀新能源混合、先進位造和進寶,從整體股票倉位去看,平均倉位其實挺高的,但我們觀察到重倉股在某些時候有明顯增減,比如2021年一季度的時候,以新能源這支產品為例,當時它前十大重倉股的比重達到了84.95%,我想請問,您在當時是看到了什麼嗎?把前十大重倉股的倉位加到這麼高?

(10:35)

施成:我們倒沒有一定在某個時刻特地加前十大的比重,其實都是基於判斷的情況,那段時間我們認為這些股票的賠率、勝率都到了很好的時候,我們的重倉股集中度就會變得更高,這個情況是反覆出現的,因為我們前十大向來集中度都比較高,某些時候更集中,分散的時候比較少,分散的時候反而代表我們對於這些投資標的都沒有那麼確定。

如果有非常確定的東西,你一定想買到非常高的比重,如果幾個東西比較,你始終覺得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差,好像這些東西都可以權衡、可以折中,它的集中度反而會下來,這是一個結果,不是一個原因,結果就是我們在某些時間覺得現在投資的勝率會比較好,所以集中度就會提高。

基爾摩斯:你們會根據自己對整個市場勝率的判斷,在機會確定性比較大的時候會做重倉股的集中,我這樣理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您會擇一些行業,比如您看一些新能源板塊或看整個高景氣賽道,在一些細分行業里您看到了大機率的勝率就去集中做,是否可以理解為間接地擇行業?

施成:比如去年底到今年,很多人說我們比較重地押注在某些方向上,但從我個人選擇來說似乎不是我們特地這麼做的,它是結果,不是原因,可能我們有些判斷不一定對,但從我們的判斷來講,比較高的東西我們覺得沒有那麼高的勝率和把握,所以被動使我們的持倉變得更加集中,更早的某些時候,比較多的細分行業我們都覺得還不錯,都有機會,那這種細分方向就會更多。

等到今年,我們認為勝率很高,賠率很好的環節開始變少,這就導致了我們持倉的集中。從我個人,如果有更多覺得比較好的方向,我願意做一些適當風險分散,可能在某些時點,在我們所看的環節中確實有把握,有信心,能夠獲取收益的環節,在某些時候比較少吧,這個原因導致顯示出來我們對於行業的選擇。

基爾摩斯:謝謝施總的解答。第三個問題想問您,其實我們有看到您的整體持倉在個股方向,2020年各種「茅」里特別火的時候您的前十大里很難看到這些成分股,但您2020年的業績又是翻倍,想問一下您當時為什麼能在這個市場做不一樣的選擇?

(15:03)

施成:我們的選擇好像一直不是特別……我們會關注市場現在認同什麼,市場覺得什麼比較好,但我們是否選擇跟市場是否現在認同它關係並不是很大,我們更多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判斷,覺得什麼東西更好、勝率更大而選擇,不是判斷市場目前喜歡什麼,因為市場喜歡的東西非常容易變化。

當然也不是一直變,比如2020年各種「茅」特別受追捧,2021年一季度仍然是這種現象,我們當時不理解,它的強勢程度其實是在減少的,比如白酒,我們都覺得2020年白酒的基本面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強勁了,2021年更弱,但股價在2021年還是創了新高。我們會關注這個事情,但還是會回到本原,馬斯克說「第一性原理」,回到這個事物的本原去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覺得市場對就會接受這個觀點,但如果我們覺得有更好的選擇,不一定要跟著市場的路子走,那我們就不會太在意市場到底選了什麼,而會在意我們選的東西在我們看來勝率賠率是否更高,如果發生重合了,市場選擇勝率賠率高的東西跟我們一樣,那就很好,如果不一樣,我們還是會按自己的選擇做。

基爾摩斯:下一個問題想問一下施總,您在2020年四季報時某些很明顯的「寧組合」相關標的就已經出現在您管理的前十大重倉股中了,但站在當時的環境下,完全沒有想像那些標的能有這麼高的漲幅,甚至成為典型代表,用現在的流行詞就是基金經理前瞻性,當時對於您的整體布局,您在股票相關標的選擇時,前瞻性選擇上是怎樣看的?

施成:其實這些股票我們不能說很前瞻,比如當時都投新能源的話,很多「寧組合」里的股票都會出現,因為2020年時比較好的行業很多,包括消費、醫藥都比較好,大家關注的焦點、對新能源的認同度還沒有上升到極其高的程度,但從業內投新能源的公司來說,很多公司都是大家共同看好,認為可以投的,當然也有一些公司屬於比較獨特投資的選擇,跟別人不太一樣的,但也就是部分,其實大家投新能源的重合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也不能說這些東西都是前瞻性,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相對獨立的選股,取得的效果也還不錯。也是我們在各個平台都總結過的選股方法,比如一些股票是用第二成長曲線選出來的,可能跟整個市場的主流偏好品種有些差別,選行業龍頭選出來的東西比較類似,只能說我們組合有一部分有差異化,也有一部分是選擇新能源的人共同選擇的標的。

差異化的部分更多是我們有一些研究方法、選股思路跟大家有差別,包括後來也是這樣,我們每年都會有一些股票跟市場整體認知有所差別。

(20:15)

基爾摩斯:這兩年您的整體管理規模有非常大的增長,現在經常有這樣一個說法,規模是業績的敵人,您從去年、前年規模增長以後看業績,規模好像並沒有對您的業績產生很大影響,您覺得規模對您的業績和操作管理有什麼影響嗎?

施成:客觀地說,規模影響蠻大的,沒有人能逃脫限制,規模起來以後,達到30億、50億,換手率自然就會下來,因為它不支持你非常頻繁地換手,二是對於標的的選擇,規模只要過了50億,一個市值50億的股票在你的組合中就不太可能成為非常重要的選擇,因為買入它的總股本不能超過5%,所以它在你的持倉中就很難占到特別高的比重。

如果你的規模再上去一些,比如到100億、200億,我們看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規模到了200億你要換手,假設有一個股票在你持倉占比8%,它是相對來說市值沒有那麼大的股票,很可能你的買入賣出衝擊成本有5-10個點,如果完成一次換手,可能你要付出的凈值成本就是10個點,這是比較正常的。

如果一年有兩輪換手,對凈值的影響就會超過10個點,這個事情肯定是存在的,從你換倉的速度,可能你需要很多天來完成這件事情,甚至是半個月,從你換倉的頻率對應你做的選擇、你的判斷,你不能非常頻繁地做肯定、否定,這都是影響,規模對於所有管理人來說,我看過很多優秀管理人,規模基本都會有影響,只是或大或小。

對我們來說,我們要儘量增加前瞻性,如果能提前三個月發現機會、進行布局,即使規模大也完全來得及,即使是很大的變化,用一個月做切換也是來得及的,所以如果提前市場三個月看明白機會,也是沒有問題的。

每年的換手次數可能要對自己有一些約束,不是比較大的機會,不是能看得比較遠、比較長的、有大空間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就自主選擇,少參與一些,這都是在條件約束下做的選擇。肯定會有一些影響,我相信如果水準還在提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下抵消影響,儘量做得更好一些吧。

基爾摩斯:如果您管理基金,您覺得最舒服的規模大概是多少?

施成:如果是開放式基金,可能都是在5個億附近的規模比較舒服。大家都知道開放式基金每天有申購和贖回,如果規模太小,有一些申購和贖回就會對你產生很大的衝擊,比如1000萬級別的申購和贖回對你第二天的倉位和操作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5個億相對來說申贖影響會適當減少,同時換手操作也會比較舒服,在10個億以內都屬於相對難度小一點的組合。

真的感覺到規模,可能30個億你會感覺到規模影響,10個億以下,你對規模是沒有概念的,感覺都一樣。什麼時候想進,什麼時候想出其實都可以,什麼股票基本都能買。

(25:25)

基爾摩斯:開放式基金對於基金經理的操作其實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每天有申贖影響,我們關注到您現在管理的基金產品品種在我們看來很豐富了,有自由開放式的,也有兩年持有期,以及目前新發的國投瑞銀產業趨勢這個一年持有期的,您管理的有持有期的基金和沒有持有期的基金在管理上有什麼不同嗎?

施成: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管理帶持有期的產品從我們自己的思路來講,操作上心態會更平,因為視角是以年為單位,大家知道A股每年都會有1-2次比較悲觀的時刻出現,這時都是在比較低的位置,有持有期的基金從考慮上來說會更加從容,不是非常在意錯過了某個機會,等於是基民給了你時間,你要在這段時間抓住機會,把它做好。不像完全開放式基金,每天資金都在變,都有操作的壓力,持有期會從更長時間做思考和布局,也會更從容一點。

另外是我們自己對持有期產品,因為持有期的存在,所以我們做了一些自己的考慮,比如持倉行業和板塊更分散,也會在持有期產品上做一些倉位擇時,不是隨時滿倉,只會在部分非常好的時間和機會下把倉位提高到上限,其它時間會保證沒有那麼高的倉位去降低波動率,這不是所有持有期產品和開放產品的區別,只是我們現在對於持有期產品和開放式產品的考慮是這樣。

基爾摩斯:謝謝施總,持有期基金更利於基金經理髮揮自己有把握的事,能更好地管理產品,尤其是近幾年大家對於持有期這種長久期的產品共識度越來越高,各家基金公司、投資者,尤其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持有期產品的新發,比較受投資者認可,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監管層「投資是一件長期的事」,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市場的各種擾動不能堅持,如果你沒辦法堅持做這個事,就從產品本身去約束,能讓你在這個市場之下吃到完整的魚,這也是持有基金對投資者比較好的方面。

3月份時您就有兩年持有期的產品,目前您正在發行的國投瑞銀產業趨勢一年持有期,相對以往的基金在管理上有什麼區別嗎?

施成:就像剛才所說的,區別主要在於持有期和沒有持有期產品,我自己估計它的操作可能會跟兩年持有期產品的操作更近似,今年持有期、一年持有期要分兩個產品做,是在不同渠道做發行的,目的也是接觸更多渠道,為以後接觸更多客戶。

(30:40)

施成:部分基民可能就是選擇某一個渠道,比如某個銀行,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產品接觸更多用戶,讓更多用戶接受我們的產品,可能也是這個區別了,其它我也編不出來什麼。

基爾摩斯:施總說得特別實誠,您後續的整體投資方向呢,一年期持有產品本身按照監管要求也有一定的封閉建倉期,您在封閉建倉期有怎樣的操作想法?這裡可以分享一下嗎?

施成:它畢竟是一個新基金嘛,雖然業內沒有規定,但大家默認的情況是新基金建倉時會適當謹慎,因為有一塊錢的事情,會儘量避免比較大幅度地破凈,所以我們新基金也是這個想法,剛開始建倉的時候會選擇偏穩健的環節做一些倉位,會尋找時點,因為市場每年都會有大一些的波動,其實只要耐心,往往可以找到股票比較好的建倉位,一方面是通過市場的低點尋找,另一方面每個個股都會有低點,作為已經在運行的基金,更多是考慮勝率和賠率,已經在運行的基金可能會有回撤,但如果做得好,反彈會快。新基金通常來說勝率會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儘量還是在建倉期時少一些回撤,可能這跟其它新基金也類似,儘量讓客戶有更好的持有體驗。

基爾摩斯:新發募集結束在建倉期,有了一定安全墊之後再操作,一方面是關注投資者的持倉體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關注市場而操作。另外想問施總,您這支產品的合同里提到可以投港股,這兩年大家對港股的關注度也特別高,尤其是一直說港股低估,但整體走勢差強人意,您這隻產品可以配置港股,您對港股怎麼看呢?

施成:我們有一些投資港股的經驗,說實話,客觀來講,如果我們投消費,投其它東西,投網際網路的可能會考慮港股,但投製造業,對港股投的可能會少,因為港股天生是對製造業不是特別友好的市場。

港股市場喜歡什麼樣的公司呢?能分紅的,不需要融資的,概括一下可能這也是比較典型的特徵,它希望你上來之後就給我分錢,或者向我要錢,你很難以比較高的估值要到錢,這個結果導致了什麼?

(35:00)

施成:一般來說沒有較好融資渠道做大額資本開支的公司,它的發展速度會比較慢,因為港股本身不給製造業好估值,導致這些製造業如果在港股融資要有比較大的攤薄,也不是那麼好融,導致它的增長速度會變慢,反過來作用於這些公司,它的發展就會不如在A股上市的公司,這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講,在港股投製造業不是好選擇,但如果在港股投消費品,可能跟A股一樣,這個東西沒有那麼需要做資本投入,沒有那麼需要融資,增長自然就有,還能給你分紅,這些東西港股和A股的更接近,包括一些網際網路也是這樣。但我們比較多地投新能源、製造業,偏半導體的東西,都需要資金渠發展,我自己認為在港股會一般一些。

基爾摩斯:雖說後續產品本身有布局港股的合同約定,但實際投資過程中您對港股相應標的的投資偏謹慎?

施成:也不是,製造業方面我們投港股可能會謹慎一些,但其它的,比如投消費品、網際網路應該問題不大,純偏製造類的我感覺相對有些問題。

基爾摩斯:以往您投資的新能源、半導體,我看您以往的產品,雖然大家對您的認知覺得做新能源領域這塊開始大家認識得比較多,但如果看您以往的持倉分布,其實您不局限於新能源行業,比如半導體、TMT,其實您都有涉及,在整個大方向上,您聚焦在這三個行業和您以往的投研經歷有關嗎?還是您在這個行業中看到了更多?

施成:剛做投資時很多行業都考慮,包括低估值重估的,包括電子的、網際網路的,我們認為機會和增長相對一段時間比較快的東西我們都考慮,但時間長了之後能看我們的投資越來越集中在新能源,新能源行業每年能增長三四十,如果投別的行業,比如這個行業不怎麼增長,或者增長個位數,我們簡單來看一個事情,你在一個增長三四十的行業里投資三四年,跟你在一個不太增長的行業中連續投資三四年,兩個人的水平一樣,或者在這兩個領域的水準一樣,最後肯定是我投新能源獲得的收益更大,因為你在增長快的市場裡做,獲益肯定更大。

二十年前、十幾年前的一個應屆畢業生,畢業出來之後是做網際網路還是做其它行業,十多年時間內發展差別肯定會非常大,因為網際網路在過去十幾年是飛速發展的狀態,只要在這個大環境里,資質差一點,或者資質還行,肯定會獲得比擬原本做其它行業更快的發展速度,這也是我的看法。

你去投空間大、增長快的行業其實彌補了你的不足,在你判斷不對或踩點節奏有點問題的情況之下,你仍然能獲得還可以的收益,這就是選擇的原因。我們到最後基本上只去做增長很快的行業。之前也說過,一些存量博弈的東西,你在當中能賺到錢,但要求的水平更高,我們水平沒那麼高,我們做一些增量快的東西。

(40:13)

基爾摩斯:就像您說的,我們最終看到的行業配置其實只是結果,當中您有看各個行業以及各類因子,結果只是導向出來的,但實際上是經過一些方向布局的。

另外您說到現在整體的投資布局,新能源產業鏈的偏多,整個新能源產業鏈又廣又長,您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目前來看您的觀點是怎樣的?

施成:我們的觀點是需求特別好,需求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供給的原因,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市面上,包括現在隨便看看新聞,你會發現有很多新的車型在不斷推出來,這部分是供給方面給你提供更多選擇,另一方面,政策方面,國家、海外都有很多促進新能源消費、促進轉型的政策,包括資金補貼和變相資金補貼,都會把需求推得更高,之前大家覺得還有一些不確定性,站在現在的時點,不管是從政策層面、供給層面還是需求層面,我們都是比較樂觀的,我們覺得需求不是問題,考慮更多的是產業鏈什麼環節會更好,產業鏈什麼環節可能會獲得更多利潤,或者產業鏈什麼環節未來空間或利潤的比重會更高,它當期可能沒有太多利潤,我們思考的是這些,不擔心整個行業發展的情況,更多是考慮怎麼選出更好的東西。

基爾摩斯:目前您的整體布局側重於新能源上游產業鏈,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在整個新能源上游的投資機會嗎?

施成:發展到現在我們說過了,我們其實不擔心需求,今年新能源板塊出現調整的原因是因為國內有兩個月疫情的影響,把需求節奏打亂了,疫情恢復正常之後我們覺得行業又重新進入了需求從低谷起來逐漸向上增長、加速,到過熱的過程,我們只需要考慮這個行業非常好的情況之下什麼是最受益的,我們的結論是如果這個行業非常好,那一定是上游最受益,因為最上游供應最少、產能擴張最慢,最後它獲得的利潤一定是全行業最高的,並且目前情況之下它的估值等相比行業性價比是最高的。

綜合來講,結合現狀,現狀它已經是行業內盈利最高、估值最低的環節,未來不會變弱,從行業繼續變好的角度來看,如果行業熱度過熱,整個行業走向復甦,逐漸過熱,上游會比現在更好。綜合各個方面來看我們覺得上游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方向。

現在我們老覺得新能源汽車這種投資很多方向投資都有它的理由,比如你可能投車,投車時覺得它沒有利潤,但未來車的智能化、車和車的互聯互通,跟手機、家居聯繫,你在車裡停留的時間會更長,這都會使得車的商業模式、變現方式和附加值提高,未必需要當期有利潤,所以我們覺得很多環節都有投資機會,只是從我們自己出發,一是我們認為這個環節的盈利水平最高,二是這個環節未來半年我們很相信基本面還會比現在更強勁,並且持續時間很長。

我們從勝率和賠率的角度來說,現在我們還是覺得這個環節是最好的。

(45:12)

基爾摩斯:您剛剛一直在提勝率和賠率,您怎麼看勝率和賠率,怎麼鑑別一個行業或標的有比較高的勝率或賠率?是有一個模型嗎?

施成:沒有非常量化的情況,更多勝率賠率是我們對於它的認知,可能我們對它有一個認知,比如我們覺得它確實存在一些變數,宏觀經濟在變,政策也在變,各種技術也在變,我們會認為我們在這方面判斷對的機率有多高,你對它會有一個知情度,有些事情我們比較懷疑,有些事情我們比較肯定,這是你自己的判斷,可能你心裡對它有一個值,比如認為正確率有80%或70%。

第二,賠率無非是假設你對了最終會賺多少錢,錯了最終會賠多少錢,都考慮完之後,這個也屬於相對比較主觀的,比如這個東西到底值多少錢,每個人對它的估值是不一樣的,甚至不要說每個人,在不同市場對一個東西的定價差別都非常大,所以更多是你對於市場的理解、認知和你認為市場可能會怎麼定價的結果,根據不同定價的可能性,可能你自己會有一個估算,判斷正確了、判斷錯誤了,中性的情況下可能會到什麼市值,最樂觀怎麼樣、最悲觀會怎麼樣,再結合你對它的勝率把握,大機率就會有一個期望值,我們一般會選擇期望值最高的東西投。

基爾摩斯:謝謝施總,現在業內很多產品成長賽道的基金經理是很多的,您的業績從結果來看確實非常出色,您自己覺得您與其他基金經理有什麼不同嗎?

施成:我自己覺得這個行業業績好的人很多,他們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我也不能說自己有什麼優勢每個人都有他熟悉的領域和擅長的方式,有些人擅長光伏、儲能或製造業,有些人在股價把握上特別有心得,不同基金都有其特長,某些基金的回撤控制得更好,在一定漲幅的情況下,業內有些產品的波動率相對就是比較低,有些收益率更高。

我也不能說到底什麼是好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環節,也都有他的特點。評價經理我覺得就是看他的長期回報率和他回撤之間的比例,只要做得好其實我覺得都很好,有很多產品都做得非常優秀,因為新能源越來越變成大行業了,它也會誕生很多細分板塊,肯定有人在一些環節的研究投資比別人更有心得,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做選擇。

基爾摩斯:謝謝施經理,國投瑞銀在業內比較低調,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眼中的國投瑞銀基金嗎?您所在的團隊是怎樣的?讓我們了解國投瑞銀基金整個團隊的情況。

(50:05)

施成:您說得對,我們公司整體氛圍比較低調,行勝於言,長期做下來,最後給投資者帶來回報了,長期業績放在前面,最終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我們整體的投資研究風格。

在我們公司,投資經理和研究員之間的界限比較窄,層級也比較扁平,如果您到我們的投研來工作,可能你不太能感覺到上下級的差別,我們更多把責任放到自己身上,可能我們對研究員有要求,但不會對他有更多苛求,每個人都是從做好自身的情況下去做的。

我覺得我們整個投研都是比較積極向上的,就像您說的,比較低調,相信我們所展現出來的實力要高於我們的知名度,我們也希望這種情況能持續,希望我們在業內越來越有名,但希望我們的實力比名氣走得更遠,能夠切切實實給投資人帶來一些回報。

基爾摩斯:謝謝施總,希望有更多投資者看到國投瑞銀基金,通過施總認識背後的國投瑞銀基金。

最後想聊一聊生活類的,我從與您的交流中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您的理性,思路清晰,而且很健談,投資這個事,背後有一個理性的基金經理是比較好的,您經歷過這麼多市場波折,在經歷波折的過程中您有沒有感性的一面呢?

施成:對於投資來說,從相對客觀的視角去看這個東西可能是最有利的,很多時候發生問題不是在於,比如你是旁觀者,同樣做一個投資,你會比較理性地認知到這個東西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判斷不對,很多時候你身在其中反而會對你的判斷進行一些干擾,不能說我們都是很理性的行為,我們肯定都會受到各種事情的衝擊,都會有情感上的好惡,會有情緒化的東西,作為從業多年的經理來說,這種東西應該儘量淡化,你會告訴自然,帶著情緒看這個事情對於你做正確判斷沒有任何幫助,這些東西對於投資真的沒有任何用處,你做好這個東西會逐漸把自己的心態調到更客觀、更旁觀地看待這個事情的行為角度。像您說的,這件事情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比如一開始時有些公司業績差,你會有很大的意見,甚至會說這個公司是騙子,但現在我們一般不會做這個事情。

你在做投資研究時可能會非常頻繁地打聽這個月訂單多少,業績估出來是什麼水平,特別喜歡跟上市公司套近乎,但時間久了,像我們可能就不會那麼頻繁地跟上市公司走得很近,其實有時候保持一點距離反而對你客觀地、不帶情感地判斷更有利。所以只能說我們努力把我們的狀態做到最適合做投資的狀態。

(55:15)

施成:好比參加體育比賽,非常大的心理波動不利於參加比賽,對於投資也一樣,心理波動小一點比較好。

基爾摩斯:能感覺到施總經理這麼多市場波折之後,整體心態已經慢慢平穩,可以非常理性地看待投資市場的波動。

很多投資者,尤其是公募基金投資者,因為公募基金本身門檻比較低,它是普惠型產品,很多投資者在做投資的時候沒有看到這麼多,甚至他只是看到業績好就買,沒有看到產品背後的邏輯,甚至沒有去了解基金經理是什麼樣的人,您對於這種初級投資者,如果他購買您的產品,您有什麼建議嗎?

施成:如果你剛開始接觸,那你就少買點,分散點買,多買幾次,拿一段時間。因為現在各個經理的訪談、交流都有,像我們每周都會有,大家如果登陸一些平台會看到每周都會發布一些我們的看法和觀點,買一陣、跟蹤一陣、看一陣,可能你對於這個基金經理的風格、能力範圍、能力邊界就會有一定認知,這時你可以結合對於他的認知和對於行業的看法(看好不看好、市場是興奮還是低谷)做判斷,去對應你的基金買賣上。

開始時少做一些,但可以多投幾個。

基爾摩斯:站在現在的時點,您現在這麼多產品,以及現在新發的產品,您更傾向於什麼?對於剛進入市場的投資者,我個人建議購買持有期稍微長一些的產品可能是對他有好處的,如果買自由開放式的產品,可能他會頻繁贖回,增加摩擦成本,甚至有些時候憑市場運氣賺到錢,尤其現在市場比較波動,可能會拿不住,我個人覺得買持有期時間相對長一點的對他有好處,您怎麼看呢?

施成:如果奔著賺錢的目的,買持有期長一點的可能好一些,至少在建倉期或在安全墊上會考慮得多一點,但如果你只是想試水投資,那我覺得都可以投,更多是一種實驗性的體驗,頻繁申購贖回也OK,可以少投一點嘛,更多是去接觸怎麼做投資這個事情,不可能剛下來你下了非常大的本,拿一段就能賺很多錢,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熟悉,如果以熟悉為目的,那我覺得你買一些開放式的產品,頻繁申贖也沒什麼關係。

基爾摩斯:時間過得很快,最後我再請施總給我們做一下推薦吧,現在很多投資者很好學,此前證券業協會發布過一個新的調查報告,現在的投資者本科學歷占比比較大,這類投資者都比較好學,尤其是自己的錢,都會用認真的態度看,如果您推薦我們看一些書,不限於投資領域的,您給我們推薦兩本書吧。

施成:其它時候我也推薦過,對於普通投資者,像彼得林奇的《戰勝華爾街》,這個是可以看一看的,針對普通投資者。像我自己如果推薦看書的話,可以上升到指導投資的,我推薦大家看《孫子兵法》。

(01:00:06)

基爾摩斯:跨越這麼大?從投資類的到傳統意義上的書?

施成:對。

基爾摩斯:通過您剛剛的分享就能感覺到您日常看書的面有多廣了。時間到了,再次感謝施總今天在直播間和小夥伴們溝通交流,施總的新發基金正在發售,歡迎大家關注,也歡迎更多小夥伴們關注國投瑞銀基金,希望施總能夠在這個市場波動之下繼續給我們的產品創造更高的收益,謝謝施總,今天的直播到此結束。

施成:謝謝您,也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85eef07a597f1c565a8eb4da2493e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