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帶兒子看病痛失13歲愛子,育兒不要輕易走極端

2023-03-24   糖果媽媽

原標題:作家不帶兒子看病痛失13歲愛子,育兒不要輕易走極端

這幾天,網絡上一篇採訪文章《城堡里的馬原》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馬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有兩個兒子。最小的兒子馬格,在十三歲的時候因為一場疾病去世。

在外人看來,這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大家都勸他要節哀,保重自己的身體。但了解真相後,更多的卻是「罵聲一片」。

01

知名作家不帶兒子看病痛失13歲愛子

馬原的兒子馬格,剛出生的時候因為心臟沒有癒合,被診斷為「馬凡綜合徵」。從出生開始,馬原就知道兒子的心臟不好,卻一直都沒有讓孩子去醫院看病。

在馬原的認知中,一個人的心臟和大腦是不能動的,所以無論家裡人誰來勸說,馬原都十分堅定地反對給兒子做心臟手術。

拒絕醫治後,深信某種「神秘主義」的馬原還把全家都送到了一個空氣清新的地方,那裡的環境在他看來是世外桃源,更利於兒子養病。

就這樣,兒子馬格因為突然發病,居住地方又過於偏遠,救護車過了一個多小時後才達到,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在去年兒童節當天,猝然離世。

類似的情節,如果發生在另一個家庭中,父親因為不捨得花錢給孩子好好看病,任誰看了都會說這是「虐待」。

而在馬原身上,他並沒有認為兒子的死和自己有關,反而一句「壽命到了」就歸咎於兒子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還真的是極度的自我,極度的強勢,極度的權威。

02

為什麼我不贊成「極端式育兒」?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都願意做的事,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也是為人父母一直需要學習的功課。

托爾斯泰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關鍵是如何教育」。愛得方式恰當,父母輕鬆孩子受益;而有毒的育兒方式,只會讓孩子和父母兩敗俱傷。

而像馬原這樣極端的育兒方式,強調給兒子馬格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式」生活,不信醫生給兒子做手術,剝奪了兒子正常就醫的權利,這樣單方面地「劍走偏鋒」地決定,著實是獨斷專行。

和馬原有同樣教育理念的還有南京的那位「鷹爸」,因要求4歲的兒子在暴雪中只穿短褲裸跑的視頻而備受爭議。

「鷹爸」的這種不可複製的極端教育模式,雖然能讓孩子被培養成才,但不一定適合所有家庭。

因為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如此堅強的身心,這種不可複製的極端教育模式,只會抹殺孩子的快樂童年。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提到一組數據: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鬱檢查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意願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孩子沒有充分體驗各種可能性的時候,這樣極端地選擇,確實過於草率。

經常會聽到父母提出這種特別的育兒方式和態度,像特別焦慮的父母,飲食上只讓孩子吃特定的東西,從小上很多興趣班、天才速成班,爸媽同樣也要上心靈成長班;完全剝奪了孩子正常的社交和休息時間;或者另外一種完全放養,直接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帶。最後導致孩子身心交瘁甚至抑鬱崩潰的悲劇也不少見。

過於極端的育兒方式,我是明確反對的。可能會威脅到孩子的生命和根本的身心健康,一旦錯誤鑄成,便很難有補救的機會。

03

什麼樣的育兒方式才是最保險的?

有句話叫「物極必反」。在育兒上和社會上很多事情一樣,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鍵要看是在什麼特定的時間,什麼特定的情景下,往往在這個時候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換個環境之後又未必對了。

所以說,在育兒過程中,並非哪種固定的方式就完全正確的,說白了,育兒很少能找到標準的正確答案。因此家長即使不能給孩子完全「正確」的教育,至少也不能讓孩子走向「自毀」之路。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育兒方式就是不要停止學習,尤其是做父母的,永遠都不要停止學習和成長。

想要有一個好的育兒方式,三種方法分享給你:

理解孩子

首先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切身感受孩子的想法,明明是三歲的孩子,卻偏偏像成年人那樣對待,是不切實際的。

認可孩子

學會說「是」可是一門大學問,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是有感受和需求,越是被肯定,就越會覺得被接納和允許的感覺真好。

對孩子說「不」

當然,學會肯定後,學會拒絕也是一種智慧。

任何事情都有要個「度」,玩中學,學中玩,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滿足孩子的突發奇想。

想要找到這個方式,就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尊重。家長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價值就是愛和陪伴,在用心的陪伴中,才能觀察到孩子身上的特點,發現獨特的存在,然後在足夠了解特點和需要的基礎上,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這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父母了。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小人兒。

孫瑞雪曾經說過:「成長,不僅僅是針對兒童而言,相信這個詞彙將越來越多地針對成人」。

父母需要用心觀察和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自然也會自己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