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便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因此在國內,當兒女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就會本能地為子女的婚事操心,渴望兒女能有一個美滿的姻緣。
不過最近杭州的一位父親,卻以「早戀」的名義勸24歲的女兒和男友分手,著實讓人摸不到頭腦。
杭州的小寧今年24歲了,讀完大學本科考研上岸,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學習和工作之後,小寧也找到了一個自己十分滿意的男朋友。
本來是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這一切在父親眼裡卻十分不正常,在家裡的親戚偶然發現自己和男友的寫真合照並告訴父親之後,父母瞬間暴怒,要求小寧趕緊分手並銷毀照片。
小寧覺得,自己已經24歲了,這個年紀完全可以戀愛,而且男友也是一位初中老師,和自己的條件更是門當戶對。
但父親卻表示:女兒24歲便戀愛屬於「早戀」,要先完成學業和落實工作,然後再考慮結婚的事情,自己也堅信女兒會找到一個更好的。
原來,小寧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父親的控制欲就比較強,一直到大學的時候,小寧都沒有談過戀愛,即使是考研上岸後,父母仍然表示戀愛會耽誤學習,進而阻止自己自由戀愛的權利。
這樣的情況不免讓我想起了我家裡親戚的一個女兒。在女兒26歲正想談戀愛的時候,他說女兒太小,不著急;後來女兒35歲還沒有男朋友又開始找人介紹;現在女兒45歲,也不打算找了,親戚才覺得很遺憾......
蘇珊 富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寫到:如果一位母親控制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走到大街上,不能說是控制型家長,因為這是完全滿足孩子對保護和指導的需求。但如果十年之後還這樣做,適度的控制就成了過度的控制,因為孩子早可以獨立過馬路了。
對成年子女的控制欲是中國父母普遍的心理障礙,之所以說是心理障礙,是因為這種控制欲本身就是一種病態。
觀念錯誤
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會讓父母情不自禁地想要插手子女的生活。
在父母的潛意識中,我把孩子養大,那麼自己說什麼孩子就應該聽什麼,更何況我說的這些都是為你好。就像我們常說的「孝順」倆字,只有「順」了,才是孝。
其實,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歷,例如在夸小孩的時候,總是會說「這孩子可聽話了」,表面上聽上去是一種表揚,但卻都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在控制孩子,觀念里認為孩子就應該聽話。
不安全的依戀類型
有些過度控制孩子生活的父母,他們本身是屬於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內心極度需要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就需要努力從孩子身上體驗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
對子女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顧,甚至已經超過了照顧的層面,可以說是控制了,而這些照顧並非是出於孩子的需要,而是出於他們自身的需要。
不過這種過度的需要,讓子女感受的卻不是愛,而是一種負擔和束縛。比如演員朱雨辰的媽媽,70歲的老人對兒子的衣食住行都要包辦,甚至已經完全沒有了自我。
實現自己的願望
有些父母通過控制孩子的人生,來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常見的就是父母自己沒上過大學,偏偏要求孩子考上名校。為了能不出差錯地實現這個願望,父母就會孩子的每一步都計劃好。
而在父母過度控制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無外乎是兩種後果:
容易沒有自我: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會沒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變得異常順從,不敢去質疑權威。這樣的孩子會非常不自信,做任何決定前都需得請示父母。
恐懼或者怨恨父母:有的人在長大後離開家之後,還會報復性地去滿足小時候被父母壓制的願望,比如父母不允許養寵物,在孩子有了私人空間之後,會養很多寵物,哪怕自己已經照顧不了了。
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極度控制的人,長大後不僅會怨恨父母,甚至自己性格也會變得比較偏執,變成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較大。
對於父母來說,養孩子,最難的就是不打擾。尤其是對於那些控制欲強的父母,更是要學會這一點。
但放手,並不等於放任。減少控制,的確是需要把握火候的。比如孩子在學習走路的時候,平衡感還未發展後,父母就需要給予必要的扶持;待孩子力量、平衡感足夠的時候,又想要甩開手,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大膽地放手。
學習走路整個過程和教育孩子一樣,父母有權給孩子必要的建議和引導,但孩子也有權採納或者拒絕,只要保證了這一點,親子間的控制就會少很多。
好的教育大多都是來自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也是那些趨於民主、平等、獨立和互相尊重的教育。
就像電視劇《小別離》中的一句話:這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為是了走向別離。
如果父母真的想要孩子獨立行走,那麼就請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