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我們要用多大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2023-08-18   十點讀書

原標題:《此生未完成》:我們要用多大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我們要用多大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這是于娟在生命末期對自己的提問,也是寫給我們每個人的追問。

于娟是誰?

在《此生未完成》中,是這樣介紹她的:

她生前是海歸博士,也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優秀的青年講師。

不幸的是,她在31歲那年被確診患了乳腺癌。

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了。

在和病魔鬥爭的過程中,于娟將自己的抗癌經歷寫成了一篇篇日記,鼓勵著每一個在生命單行道上摸黑前行的人。

《此生未完成》這本書,既是她和病魔頑強抗爭的記錄,也是她用生命寫就的著作。

2009年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于娟被救護車拉到了上海瑞金醫院。

那時她還不知道自己要經歷的是什麼。

急救室的醫生看完她的CT,倒吸了一口涼氣。

她的全息CT已經黑乎乎的了。

那時候,癌細胞正分分秒秒地啃噬著她的骨頭。

「用了什麼止痛藥?」醫生問她。

當並得知她什麼止痛都沒用時,醫生感到不可思議。

「正常情況下,一般人到了這個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

但那時候,于娟雖然已經痛到全身動不了了,但她依然屏著氣、咬著牙,死死忍著。

躺在急救室里,看著周圍的人不斷被白布裹走,她的內心也生出了不少恐懼。

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

因為發現已經太晚了,她不得已只能進行化療。

化療多痛啊。

疼痛在侵蝕她身體的同時,也一點點擊碎她的自尊。

一日幾十次的嘔吐,幾十次痛到暈厥。

她真正體會了一次,什麼是武俠小說里的蝕骨、斷腸、腐心。

「蝕骨是骨轉移,斷腸與腐心是化療體驗。」

可即便這麼難挨,痛到每一秒都想放棄,她還是硬撐著,完成了整整六次化療。

她心有不甘。

她一路讀到博士,再到出國,申請國際項目,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才剛剛有了起色。

她才剛剛三十歲啊,正在努力地往上奔,她還有著無數的慾望和執著。

卻不曾想,被癌症盯上了。

真正患病之後她才知道,相比過往的慾望,原來只是簡單的活著,就已經是對她來說,最大的奢侈了。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才明白了:

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

透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都很虛無,尤其是排列第一位的名。

說穿了,無非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無論你名聲四海皆知響徹雲天,也無非是一時獵奇。

各種各樣的人揣著各種各樣的心態唾沫四濺過後,你依然是你。

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在別人談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自己是誰。

確診癌症時,她的兒子土豆才剛滿十九個月。

那是和丈夫結婚八年後才生下的寶寶,暱稱喚做阿爾法。

她不忍心就這樣離孩子而去。

她原本計劃著,要申請哈佛的訪問學者,再生個女兒,名叫貝塔。

結果,貝塔還沒蹤影呢,阿爾法就險些沒了娘。

她更放不下的,還有父母。

父母只有她這一個女兒,一路供養她讀書上學,如今自己事業才剛剛起步,本該是頤養天年的父母,卻不得不早早做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準備。

病毒切割了她的時間,她只能趁著尚有精力的時候,一封一封地錄遺書,勸慰媽媽看淡生死,也給孩子留下念想。

患癌後,她看到病房裡的很多人為了擺脫痛苦,或是不拖累家人,都想過一了百了。

她也曾想過。

在她看來,死亡是一件特別歡暢的事,因為不用再承受日夜蝕骨之痛了。

但死亡,會讓她最愛的親人飽受幼年喪母、中年喪妻和老年喪子之痛。

雖然不確定是否能真正活下去,但于娟始終選擇抗爭。

為獲取一線生機而抗爭,為了自己的親人而抗爭。

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育子成才,但她想用今天的行動告訴孩子:

你的媽媽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里,遇到珍貴關鍵的人與事,要積極爭取,可以有失敗,但是不能有放棄。

你的媽媽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里,遇到珍貴關鍵的人與事,要積極爭取,可以有失敗,但是不能有放棄。

她想做個讓兒子驕傲的媽媽,哪怕要忍受萬劫不復的痛。

她也想在一次次的鬥爭中,讓父母逐漸接受自己將會離去這件事,給他們心理安慰。

的確,一個人越是到了生命的末端,越會理解生命的珍貴,也愈發珍惜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

以前總覺得,等做好了手頭的事情,陪父母也是來得及的。

現在回頭望去,才發現這樣無頭緒地追逐與奔忙,一旦站定思考,發現半輩子已經過去。

轉過頭去,才發現陪伴父母親人的時間已然無多。

發現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沒有時間享用。

這又何嘗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剛確診癌症時,病房裡的病友們都會思考原因。

試圖從過往的生活習慣中找到蛛絲馬跡,在病友的口中,「癌症是報應」的言論向來很多。

那時候,于娟勸自己不要想。

在她眼中,既然病患纏身,惡毒詛咒也好,悔過自新也好,都改變不了這一現實,反倒會徒增傷悲。

但一年過後,幾經生死的她,心態也逐漸平衡了。

她想客觀科學、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分析這一問題了,既是對自己的總結,也是對更多健康群體的忠告。

她總結出以下幾條誘因。

一、飲食習慣。

長久以來,于娟在各地輾轉、求學,她不是一個拒絕嘗鮮的人,所以平時會吃很多本不該吃的東西。

雖說新奇的食物並沒有那麼好吃。

但每逢現在想起,都會讓自己感到罪孽深重。

同時還有暴飲暴食,嗜葷如命。

于娟很豪爽,所以吃東西講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風捲殘雲很是過癮。

年輕時,有次明明已經腰痛難忍了,她還是會忍著腰痛獨自吃掉了七隻螃蟹。

這樣的飲食習慣,多多少少加重了身體的負擔。

二、睡眠習慣。

說到睡眠,對生活的影響可就更大了。

于娟平時里就喜歡晚睡。

回想過去這十年來,自從沒了本科宿舍的熄燈約束,她幾乎從來沒在12點前睡過覺。

考試、學習,或是聊天蹦迪,都能將她的睡眠時間無限往後拉。

還是在患了癌症後,她開始自學中醫,回顧自己過往的作息習慣,才知道早早睡覺對身體的好處有多大。

也是在那時候她明白了,相比於那些世俗的慾望,放縱的享樂,無非感官享受。

過了那一刻都是浮雲,唯一踩在地上的,是你健康的身體。

三、突擊作業。

頂著博士的名頭,于娟是個不折不扣的「考試突擊者」。

尤其是遇到考試周。

她雖不自詡聰明,但基本也是在考前兩周才開始突擊學習。

短短兩周,要學習至少一個學期的課業,壓力非常大。

她往往會將自己累的像牲口一樣,快馬加鞭、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苦不堪言。

曾經創下過一天看二十一個小時的書,看了兩天半去考試的記錄。

她這樣形容自己的行為:

就像一輛平時就跌跌撞撞一直不保修的破車,一踩油門就徹天徹夜地瘋跑瘋開半個月。

一年搞個四五次,就是鋼筋鐵打的汽車,開個二十幾年也報廢了。

就像一輛平時就跌跌撞撞一直不保修的破車,一踩油門就徹天徹夜地瘋跑瘋開半個月。

一年搞個四五次,就是鋼筋鐵打的汽車,開個二十幾年也報廢了。

如今回想,才明白那些過度消耗,其實都是對身體的過分損傷。

四、環境問題。

以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過霧霾這類非我們人力所能改變的大環境外。

裝修,也是其中一大問題。

于娟回憶說,2007年,他們處理房子時,朋友心疼那些沒怎麼用過的家具,當寶貝似的拉到了研發中心用。

誰知道,等2009年,朋友開始研究除甲醛的納米活性炭。

有次偶然做實驗,打開了甲醛測試儀。

屋子裡的數值竟然直接飆升至0.87。

她們當下驚呆了。

要知道,甲醛指標高於0.08已經對身體有害。

很難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期生存,會對身體產生多麼大的損害。

還是去看醫生後,于娟才知道。

腫瘤的腫塊其實是不容易形成的。

癌症的發生需要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經歷多個階段,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再形成腫瘤。

當危險因素對機體的防禦體系損害嚴重,機體修復能力降低,細胞內基因變異累積直至到一定程度,癌症才會發生。

通常需要十至二十年,甚至更長。

也就是說,過往幾十年的生活習慣的確會給人的身體埋下各種各樣的因果。

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

但別等到真的到了那一天才追悔莫及。

也別等到真正患有疾病,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

正如于娟在書中寫的那樣: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作者 | 錦衣夜行

主播 | 玎璫,大學播音教師,省級普測員。視頻號:玎璫口才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十點讀書開福利社群啦!

每天分享一個高性價比好書、好物;

一手降價消息、上新福利、各種知識小課堂……

現在加入,還有新人5元購物券

長按識別二維碼,快來進群玩兒吧!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