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有趣的人,尋好玩的答案」。
這裡是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帶來的 聊天文化欄目《我問》。
每期邀請一位林少喜歡、欣賞的好友、智者品茶聊天,在閒談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難題,在思維和靈魂的碰撞中,探尋彼此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響生命。
第十七期嘉賓是 良心網董事長,羅浮山泰學學校董事長李志峰。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整個羅馬對你來說太大了,你不需要也無法擁有全部,你需要的只是你生活的那塊,所以進去以後別執著。」
「我問有趣的人,尋好玩的答案」。
這裡是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帶來的 聊天文化欄目《我問》。
每期邀請一位林少喜歡、欣賞的好友、智者品茶聊天,在閒談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難題,在思維和靈魂的碰撞中,探尋彼此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響生命。
第十七期嘉賓是 良心網董事長,羅浮山泰學學校董事長李志峰。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整個羅馬對你來說太大了,你不需要也無法擁有全部,你需要的只是你生活的那塊,所以進去以後別執著。」
許多年後,李志峰仍然記得曾仕強畫下周易卦爻符號的情景。
那位台灣知名國學大師在黑板下畫下一橫,和一個斷裂的橫,告訴學生,這便是陰陽,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本期《我問》,林少的提問對象是李志峰,他是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20年的秘書,也是良心網董事長,羅浮山泰學學校董事長。
李志峰將自己學習周易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起初是懵懂,接著是肅然起敬,「我才想明白的道理,幾千年前就被寫下來了。」
後來,他逐漸將自己的思維切換成周易的思維,「路越走越順」。
點擊圖片購買圖書(廣告)
與曾仕強教授相交二十年,李志峰有些心得想分享給讀者朋友們。
對於初學者來說,最要緊的是不排斥、不執著、不迷信。他強調,不可在周易中迷失自己。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整個羅馬對你來說太大了,你不需要也無法擁有全部,你需要的只是你生活的那塊,所以進去以後別執著。」
本期《我問》,李志峰和林少聊了聊自己學習周易的過程、周易的基本概念、如何用周易思維過好人生。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如何找到一條順暢的人生道路,或許我們可以返回古老的中華文化源頭,返回我們思維方式的深處,從周易智慧中尋得答案。
林少:您學周易很多年,您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下開始學習周易的?
李志峰:我學周易是個再自然不過的過程。我從1998年開始經商,99年我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帶團隊,後來有人給我推薦了曾仕強教授寫的《中國式管理》,我覺得寫得很好,後來到處尋找他。
2001年,我第一次和他見面,後來一直和他有聯繫,有什麼課我都去聽。
2004年,他在一次課堂上畫下周易的卦符,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頭。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的感覺,我懵懵的。他講完課,我去買了市面上周易的書,看也看不懂。一晃現在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我覺得周易很可笑,現在回過頭來,發現當時的自己很好笑。
林少:回顧學周易的 20 年,您大概可以分幾個階段介紹一下。
李志峰:哇,您這種問法,我自己還沒總結過。第一個階段肯定是稀里糊塗。乾坤二卦還好理解,巽和震這些卦的名字就不太好理解。
我是1974年生人,我們受的教育就是上來給個定義,證明給你原因。
但學周易完全不是這樣。第一堂課,我問曾教授為什麼天叫干,他說不知道,就這麼傳下來的。
我們又問為什麼這個卦要這麼畫,他也不知道。周易里泰卦和否卦,泰卦天在下地在上,我們都不理解,不應該是天在上地在下嗎?我們爭論了很長時間。
第二個階段呢,感覺周易很了不起,我現在才想清楚的道理,幾千年前就被寫在書上了,真是肅然起敬。
第三個階段,我開始把自己的思路轉化為周易的思路。慢慢就到了不占而已矣的程度。
我想,活了六七十歲的老中醫,是不需要吃藥的,他知道順應二十四節氣而活,就不會上火。
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什麼會占卜呢?往往是因為遇到了走不通的死胡同。但當你運用周易的智慧來啟迪思維,讓它成為你思考的一部分時,你甚至不會記得那個曾經困擾你的胡同。
一個成熟且真正接受過周易思維訓練的人,無需占卜,只需順著這種思維方式前行,道路自然會越走越順暢。
林少:您剛剛說把心活成了周易的心,思維活成了周易的思維。這種狀態聽起來蠻有意思,可不可以舉一些例子?
李志峰:比方說,我們都覺得好事是好事,壞事是壞事都盼著好事來。
但隨著閱讀和人生的深入,會發現不是那麼簡單,好事後邊經常跟著個壞事,但壞事裡又存在著一個好事兒。
被社會和生活摔打久了,你會因此而疑惑,但看了周易會知道,這就是生活的真相。
《周易》就可以濃縮為這樣一句話:一陰一陽,陰陽共生。擁有這一觀念後,面對人生中的好事,我們第一時間不會單純高興,而是會思考其後可能伴隨的變故。
若無變故,便是小驚喜;若有,也是意料之中。這就是過去古人講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平和,沒有波瀾。
有個老司機跟我說,真正的高手在高速路上開車是用不著踩剎車的。我說為什麼,他說你看著中方和遠方,用腳下的油門來掌控你的一切。
這個思路就很合周易的思路,往前看,把縱橫的東西砍掉,慢慢往前走,沒有磕磕絆絆,不需要剎車。這個對我思維的影響還蠻大。
林少:剛才聽你講這幾年在辦學,也是為了完成曾老師願望。但聽下來這幾年辦學也是遇到重重困難,在這種困難情況下,周易怎麼幫到了你?
李志峰:幫助太大了,我完全是靠周易思路辦學。易在周易里有三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變易,即變化。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二是不易,不變的地方。但變易和不變遵循什麼原則呢,簡易原則。所以周易就是講變易、不易和簡易的,單拎出來哪個都是錯的。
曾教授之所以受人尊敬,不是因為他的周易水平最高。我今天作為學生也很負責任地把這句話講出來。
很多學者說曾教授寫的書一點學術性都沒有,我就笑眯眯地問他,你覺得曾教授在講什麼。對方說,都在講家常,講家長里短。
我覺得這就是曾教授最偉大的地方,把最難讀的周易,用最普通的話讓最普通的老百姓喜歡,並讓它和我們的生活發生聯繫,而不是把周易放進象牙塔。
你問我的辦學思路,就用這三個易回答。辦成國家認可、家長滿意、教師能成長的學校,這個目標是不易的。變化的地方呢,就是學校的運營手段,怎麼招生,招老師,課程怎麼設置……
我們學校從2016年開學到現在,課程架構已經優化到第四個版本了。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課程也是一樣。
在不易和變易之間,我們用什麼樣的思路行事呢,用簡易的思路。
一切以學校的發展為核心,不受世俗評價的影響,只要有利於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就是正確的決策。
林少:這幾年學周易的人越來越多,對於周易感興趣的入門用戶,你有哪些建議?
李志峰:周易分為兩大流派:義理派和象數派。像面相、風水、八字這些都屬於象數範疇。
這些技法當然可以學習,但周易就像一隻手掌,掌心代表理論,而手指則代表各種技法。只有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才構成完整的周易。
對於初學者,我不是說一定要看曾教授的書,這有點做廣告了。但我覺得,還是要把義理和象數結合在一起。
我想給初學者三個建議,第一,接觸周易不要排斥,一本流傳了幾千年的書必然有它的道理。
第二,不要執著。網上各種課程都有,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行,但別依賴。
有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在羅馬的定位是什麼,你是國王還是警察,還是商販?是國王就住王宮,警察就在警署,小販就在店裡。
整個羅馬對你來說太大了,你不需要也無法擁有全部,你需要的只是你生活的那塊,所以進去以後別執著。
第三,不迷信。《繫辭》里專門有句話叫「不可為典要」。連孔子都只有70%的占卜準確率,那麼迷信幹什麼。
當然,如果你要問我誰的書最好,我還是推薦這本《周易大全》,是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把曾教授二十多本書整理出來的。小白從零進去也完全可以。
我像對於95%的人來說,想讓周易來幫助自己,這本書足夠了,再深入下去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吾生也有涯,而易也無涯,以有涯碰無涯,死矣。
我們普通人只是想把自己的羅馬過好,整個羅馬太大,99.9% 的人進去以後是要迷路的,迷路事小,迷失自己就麻煩了。
林少:我最近就在讀這本《周易大全》,依然感覺博大精深。書里提到「持經達變」,能否給大家介紹下如何持經,如何達變。
李志峰:「持經達變」,意思是你持著周易的道理,去應對變化,也就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事物的變化都不離開那個道理,以不變應萬變。
用老子的話,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我們這個宇宙上,天地你我共同遵循的規則。往懸了說,整個宇宙那麼多星球在一起運轉,竟然……
林少:沒有撞在一起。
李志峰:對!雖然沒有發生交通事故,沒有紅綠燈,車輛也沒有撞在一起,但這之間難道就沒有規則在起作用嗎?
很多人說,周易講的就是這種規則。但在這裡,我既不能證明它講的就是這個規則,也不能證明它講的不是。
林少:我發現韓國國旗中間也是個太極,旁邊有四個卦。可否以韓國國旗舉例,來解釋太極和這四個卦的意思。
李志峰:太極八卦中,韓國國旗上採用了周易的四正卦,即乾卦(天)、坤卦(地)、坎卦(水)、離卦(火)。
韓國國旗的左上方三個橫,表示天。如果你去找個小朋友畫天,他一定是在紙上畫一條連續的天。三條線下來,就代表多重的天。
與天對應的,三個斷裂的橫表示地。地球上,除了亞歐大陸是連著,其他都不連著,所以土地的特性就是斷裂,不連貫。
另外兩邊分別代表水和火。把坎卦豎起來,和甲骨文的「水」字很像。所以最早的時候,周易是一部無字天書。再看離卦,和我們現在的「火」字形狀也很相似。
我不知道韓國人為什麼只選了這四卦,但這四個卦是周易里最基本的,其他四個都是天地交合而成。
曾教授對八卦的解釋是最簡單的,他一講我們就記住了。「天」是三個橫,三個橫有三種變化。他說,如果天的下邊動,表示「風」。
天中間動則是「火」——想像一堆篝火在天地之間燃燒。最難理解的是天上面動,他描述了一個美麗的水面,藍天白雲倒映其中,水面波動仿佛天在動。所以天上動代表「澤」。
地卦也是三個斷橫,地上面動是山,地中間動是水,地下動則是雷。
這八個卦組成了一個家庭,干為父,坤為母,還有大兒子、中兒子、小兒子,以及大女兒、中女兒、小女兒,從自然現象延伸到了人類社會。
其實如果我們放棄現在腦子裡的固有知識,回到8000年以前,八卦是很好理解的。
現代人之所以覺得難,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思維中摻雜了太多非周易的思路。
林少:我們談到周易里有很多卦,有凶有吉。但曾教授說,他不贊同一定要趨吉避凶,甚至覺得這樣有點投機取巧,對這個觀點你怎麼看。
李志峰:對啊,既然卦無好壞,為什麼還要談吉凶呢?
周易教你趨吉避凶,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卦本身的吉凶,告訴你這事能不能做。 另一種解釋是,任何卦都包含吉凶,陰陽一體,要把凶轉化為吉。
曾教授就有一句名言,人這一輩子的最大職責,就是把所有遇到的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逢凶化吉不是說你帶個串,做個法事就能成的。周易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自」是自己的意思。你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目標,再加上老天爺的保佑,才叫「自天佑之」。
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即使命中有的東西,也需要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講,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辦,才能最終證明這個「命」。
周易告訴我們,無論遇到哪個卦都應該自強不息,才能最終證明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卦怎樣,就怎樣了。所以弱者躺在吉凶上,強者活在思維里。
林少:盡人事,聽天命。
李志峰:嗯,這句話是孔子說的,但周易很多卦爻辭和這個意思相似。
二十多年前,我和曾教授學習的時候,他經常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人這一輩子是來享受過程的。
我不理解,這怎麼可以,我就是本著收穫來的。曾老師哈哈一笑說,好吧,我同意你們的收穫,你慢慢體會吧。
我現在五十歲了,我在想,有多少收穫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辦學校,我手腳勤快,關心學生,這些是我能說的算的。至於孩子們考多少分,學校發展到什麼程度,我說了算嗎。
我有個算卦的絕招,從未失誤過。那就是一百年後,你會死。你不是想問結果嗎,結果就四個字,死路一條,任何人的結果都是那個小盒。
如果周易是告訴你生命的結果是這個小盒的,那就沒有意義了。
周易恰恰是告訴你,從生下來到那個小盒是怎麼過的,指導你這個過程。幾千年了,任何人都逃不過那個結果,所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林少:聽說從2024年開始是傳統文化之年,這個觀點是怎麼來的呢?
李志峰:這與周易的預測性質有關。周易分為義理和象數兩派,其中一派有預測未來的方法,根據這個方法,每20年為一運,2004年到2023年是艮運,也就是土運,與房地產相關。
而2024年到2043年則是火運,與網際網路、中年女性、傳統文化等相關。
也有人問了,既然是走火運,能不能告訴我怎麼走?如果簡單把離火運理解為,誰做傳統文化就能火,誰做女人生意就能活,那也太小瞧老祖宗了。
因為我們的心是屬火的,所以任何行業只要加上你的良心,都是非常火的行業。今後20年咱們可以去看,一定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
要想趕上離火運,很簡單,講良心就行。
到了2024年,也就是離火年,人們的心理需求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人們以飛快的速度發展,現在需要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去哪裡找我們的靈魂呢,傳統文化中才有真正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東西。
林少:我們都在創業,很多時候都在學習西方的管理。感覺東西方文化確實有很大差異,比如西方很少用「差不多」這個詞,總是追求極致。
李志峰:對,但曾教授說,中國人講的「差不多」不是馬馬虎虎的意思,而是指不能差太多,這是一種陰陽平衡的思路。
林少:你過去一直在創業,也學了西方的管理,是怎麼把西方管理與東方管理融合的呢?
李志峰:西方的管理沒有錯,但在中國需要稍微調整一下。我認為,只要憑良心制定製度、對待員工、顧客、上游供應商和社會,其他都只是技術問題。
就像中西醫之爭一樣,關鍵不在於手段,而在於思路。 只要以人為主,而不是以病為主,用什麼手段都是中醫。
同樣,只要我把良心放在前邊,用什麼手段都是中國式管理。
中國式管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山東的魯花用道德經來管理企業,江蘇的固德全公司吃素、有佛堂,山西的天源集團以孝治企……
所以,不管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只要憑良心,任何方式都可以把企業做成功。
林少:書里提到幾個詞,比如妥當、合理,怎麼理解這種中庸之道?
李志峰:中庸之道就是合理,就像畫地圖,畫得剛剛好,河南河北都沒有意見。周易不講對錯,只講合理。
因為很多事情在沒發生前,是沒法分對錯的。而且在中國,很多事情的對錯,是通過結果的圓滿與否反推的。
周易里的吉凶和錢財無關,而是和品德有關。對你的品德有幫助就是吉,對你的品德沒幫助就是凶。
所以周易是一部人生的指南,告訴你碰到不同情境應該怎麼做。這個指南不隨時間的變化,朝代的變遷而改變。
所以你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長久的文明,四個文明古國里其他三個都沒了。我們的文明是穿越了若干朝代而來的,它的生命力是在這的。
林少:我們都是在視頻里見到曾教授,您跟他一起這麼久,生活中的他是怎樣的?
李志峰:我覺得曾教授最大的特點,就是表里如一。
他就跟平常家裡老人一樣,有弟弟妹妹,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還有孫子孫女,外孫。他是福建人,普通話、閩南語都說得很好,還會講客家話。
教授年輕的時候喜歡唱歌,但我們都不知道這件事,還是他夫人說的。他夫人說,他後來不再唱歌,一是過了唱歌的年齡,而是覺得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正事上。
他象棋也下得很好。我見過他和對手不用棋盤下棋,走了二三十步後還能復盤。
我跟了他20年,沒見過他下棋,他生病的時候跟我說,他已經不需要這些消遣了,有限的時間要拿來做事。
其他娛樂活動就沒了,吃完飯散散步,練練氣。早上五六點起床工作。曾教授一家子都是讀書人,長子曾以德是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小兒子在台灣的大學裡教書。
林少:那曾教授的天命是什麼呢?
李志峰:他說,他這輩子的任務就是把中國人的道理講清楚。以前我覺得中國人不講秩序,比如不愛排隊。
後來曾教授告訴我,中國人不是不愛排隊,而是喜歡按S線排。他說美國人地圖像切豆腐塊,所以排隊直。
中國人地圖曲折,排隊也曲折,所以從中國人的立場來看,中國人就是井井有序。
我還問過他,在中國開車,想左拐,打了燈,後邊的車不會避讓。但在美國就不一樣。
教授接下來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的場景,他說難道中國人真的這麼壞嗎,那麼不講禮貌的中國人組成一個十幾億人的國家,在好幾千年的歷史上都沒有侵略過別人。
而那些非常講禮貌的紳士們組成的國家,近兩百年來,天天打別人。他說,你想過這二者間的區別嗎。
醍醐灌頂。現在我覺得我們民族非常可愛,在地球上存在了那麼多年,從來沒有禍害過別人,耗費地球的資源也是最少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果只是追求個人,那很簡單的。但別忘了我們還有孩子、孫子,要為他們考慮,而裡頭的智慧其實就藏在周易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餘慶」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做了善事,明天就能得到回報。而是說我們的善行會在後代子孫身上得到體現。
我們得想辦法讓我們的文化傳下去,還得想辦法讓這個地球持續運轉下去。
林少:曾教授確實了不起,他用非常樸實、生活化的語言給我們分享了很多中國人的哲學和智慧。您覺得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或天命了嗎?
李志峰:這個問題很沉重,我覺得他心中肯定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但他已經離開了我們。
不過,他如果看到周易能這樣普及,看到大家提到周易的時候能想到他,應該就很欣慰了。接下來,就靠我們努力了,不要讓文化在我們手裡斷掉。
我受曾教授影響很深。他在講商業規則的時候,給企業家們上最後一堂課事,通常會問到人生最後的價值是什麼。
他總是會問,除了掙一百個億,你有想過要為子孫做些什麼嗎?我現場經歷過的課, 90% 的人是沒想過的,所以我覺得中國人還是要為後代做些什麼。
林少:曾教授有沒有哪些比較大的願望沒完成?
李志峰:有的。比如羅浮山這個學校,他非常希望在他手裡能有很大的構想,但現在離他的想法還差很遠。
還有論語,他認為很多地方大家解釋的也不盡如人意,所以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在解讀論語,但解讀到不到一半就停筆了。
林少: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他有對自己的一生做出評價嗎?
李志峰:沒有特別多。他在醫院那段時間,雖然身體不舒服,但所想的都是工作,學校怎麼做,課程怎麼設計,書怎麼出。
從來沒談過類似財產怎麼分的事情。他給我的觸動很大,讓我知道人這一輩子是來享受過程的,玩命做事,不要計較後果。
林少:書里提到,曾教授39歲時身體很虛弱,後來周易對他身體有哪些幫助呢?
李志峰:周易幫助他調整好了心態,身體自然就沒事了。人的病很多都是心理引起的,他以前看不慣很多中國人的行為,比如排隊喜歡加塞等等,但後來他換個角度看來以後就理解了,身體也就逐漸好轉了。
林少:那李老師,您的天命是什麼呢?
李志峰:我今年剛好50歲,我的天命應該就是從曾教授手裡接過這個責任,持續做他留下的事情,比如整理他的全集,把羅浮山的學校按照他的意願好好做下去,為孩子們尋找一條既能學好文化課,又能學好國學的路。
接下曾教授在山東泰山做的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活動,總之把這些事情歸攏起來,為我們的文化傳承盡一份責任。
反正這個過程里,我也很享受,也不執著於結果,反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執著於結果很難愉快,但沉浸的過程里就全是快樂的。
作者 | 酉星,《我問》欄目由十點讀書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