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天山月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1919年4月,已過不惑之年的德國作家黑塞,結束了在德國戰俘救濟所的工作後,幾乎一貧如洗。
由於貧困,一家人只能靠費舍爾出版社提供的資助勉強維持生計。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妻子,多次住進精神病院治療,黑塞被迫將三個兒子送到朋友處寄養,而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療。
與此同時,時代的大環境對作家的內心也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和震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創傷,每一位飽受戰爭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著一個相同的問題:
如何才能使剛剛發生過的悲劇不在未來重演?
而對於密切關注人類前途與命運的人道主義作家黑塞來說,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則顯得尤為迫切。
1919年12月,黑塞開始創作震驚文學史的小說《悉達多》。
他在書中討論了「人為何而活」和「人應該怎樣活」的問題。
哪怕隔著100年的光陰歲月,也依然給讀者帶來很多啟發和思考,從而更加通透、清醒地面對人生。
關於接納:
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於它。
關於接納:
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於它。
喬文達是少年悉達多最要好的夥伴和兄弟,他們一起離開家鄉成為沙門,並在叢林中苦修數年。
後來,喬文達離開悉達多,追隨佛陀修行直至暮年。
作為修行者,喬文達永遠行走在探尋真理、獲得圓滿的路上。
可惜,終其一生而不得。
只因他一心探求,被自己的目的所左右,從而無法接納當下,熱愛當下。
更加沒有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平靜。
每個人心中都塑造了一個圓滿世界,人們期待它,嚮往它,尋找通往圓滿世界的路途。
所以,大多數人對自己都是不滿意的。
事實上,圓滿是一種精神境界,與外在的人事物無關,只是跟自己的心態有關。
回歸當下即是圓滿,放下妄念執著即是圓滿。
唯有順其自然,真正接納當下、熱愛當下時,才能收穫真正的喜悅和解脫,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圓滿。
關於孤獨: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關於孤獨: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沒有真正入世的人,是沒有資格談出世的。
沒有抵達雲端,就囿於一方天地而聲稱平淡,終歸顯得蒼白。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許多悲、喜、歡、痛。
只有經歷了該經歷的,體驗了該體驗的,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質,洞察人生的意義。
悉達多的一生,體會到了塵世的種種滋味。
他在叢林中苦修數年,又在世俗慾望中沉淪,可以說將每一種生活都做到了極致體驗,才有了獨屬於自己的修行感悟。
在這個過程中,他是孤獨的。
無論是為了追尋真理,選擇離他遠去的好友喬文達;還是引領他感受世俗情慾的卡瑪拉;亦或是教他賺錢的富商朋友。
這些人猶如匆匆過客,只是短暫得出現在他的生命中。
悉達多只能獨自行過生命長河,蒙受世俗的玷污,承擔慾望的罪過,痛飲命運的苦酒,尋覓修行的出路。
人生,註定是一場孤獨的體驗。
活在當下:
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於當下,毫無疑慮的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活在當下:
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於當下,毫無疑慮的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沉淪於滾滾紅塵的悉達多,靈魂被日復一日的縱慾,消磨得毫無生機。
他痛苦地逃離了擁有的一切,到一條大河的岸邊。
在這裡,悉達多如大夢初醒一般,感覺一切過往都如同前世,並從此獲得了重生。
他選擇拜一位船夫為師,同時也是拜眼前的河流為師。
從這條河流中,悉達多懂得了如何傾聽,如何放下,如何活在當下。
「這條河沒有過去和未來,它只有當下,聽,它有它的語言和發出的聲響」,
船夫教會悉達多如何融入這河水,融入這當下,與內心的自己合一。
聽的,其實不是河水的聲音,更是內心的聲音。
悉達多深刻的感受到,活在當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一個單純、覺醒、專注於當下,毫無疑慮的走過這個世界的人,能夠創造更大的能量與價值。
這樣的人,無疑是幸福的,而這樣的生命,無疑是靈動且美妙的。
傾聽內在的聲音:
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在的聲音,不屈從於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
傾聽內在的聲音:
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在的聲音,不屈從於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
悉達多原本是印度高種姓婆羅門之子,為了不墮入空無,他遵循內在的指引,放棄了衣食無憂的優渥生活,成為一名苦修的沙門。
後來,迷茫的悉達多重回世俗,得到了令人艷羨的一切——貌美的女子,揮霍不盡的財富。
可他卻再一次聽從內心的聲音,放下財富美色,離開花園城邑,重新成為一名求道者。
之後的悉達多,成了一名擺渡的船夫,同時也成為一名智者。
從婆羅門之子到沙門,從沙門到富人,從富人到船夫,在體驗輪迴的過程中,悉達多以河流為師,學會了聆聽,學會熱愛這個世界,最終接受這個世界。
愛它,屬於它。
生命是自己的,不必用別人的標準,來框定自己的人生。
如果想讓所有人滿意,滿足所有人的標準,最終的結果,就是迷失自己。
因為你不可能讓所有人對你滿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
不要迷失在別人的評價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認真做自己。
如此甚好。
順其自然: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顆石子,它會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線。
順其自然: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顆石子,它會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的路線。
在繁華的大都市,悉達多獲得了名妓卡瑪拉的青睞,在富商朋友的幫助下,過上了縱情聲色、紙醉金迷的生活。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對於普通人是求而不得,但對於悉達多來說,卻是如此輕而易舉。
穿行於塵世萬物間的悉達多,正如石子飛入水底——不必費力、無需掙扎。
悉達多任憑自己像石子般沉落,只因目標自然會指引方向。他唯一要做的,是禁止任何干擾目標的事情,進入自己的靈魂。
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粒石子,石子會沿著最短的路徑沉入水底。
過多的干擾、糾結、內耗,只會影響石子的路線,甚至使石子無法抵達目標。
想要以最快的速度達成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順其自然。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從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春種秋收、夏耘冬藏。
順其自然,才是人生最大的捷徑。
保留赤子之心:
天真的人們能夠愛,這是他們的秘密。
保留赤子之心:
天真的人們能夠愛,這是他們的秘密。
悉達多的朋友喬文達,是一個虔誠的求道者。
他將一生淹沒在無窮無盡的教義和文本里,對於所有的知識幾乎崇拜的全盤吸收,卻並未走上生活的道路。
執著於修行的喬文達,或許能夠參透一切世間真相,領悟生命所有奧秘。
只是他不會愛,與悉達多兩次不期而遇的重逢,他都沒有認出眼前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生活中,太多的「喬文達」忙於獲取財富和知識,從未真切的活在當下,更沒有跟外界產生深度的連結。
沒有與任何人產生連結,則很難學會愛。
只有天真的人們在相愛,愛他們的伴侶、孩子、愛志同道合的朋友,愛這個美麗多姿的世界。
天真的普通人,比孤獨的智者更快樂。
所以,請保留一顆赤子之心,在煙火市井中去發現和感受「愛」。
或許,學會「愛」,才是生而為人,一生的功課。
在充斥著焦慮、抑鬱、精神內耗的今天,黑塞的文字給年輕人帶來一絲撫慰和力量。
有人說:每當人們質疑生存意義,失去理想和目標,黑塞的書,便是最好的精神棲息地。
他的文字,像來自天堂的樂章,敲打在你的靈魂最深處,為你從心底里撥開迷霧,指明方向。
如果你痛苦,彷徨,憤怒,絕望,感到與世界格格不入,找不到出路,那就讀讀黑塞的《悉達多》吧!
點個「在看」,與書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