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理論知識走向具體實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廣大幹部要弄清楚調查研究是為什麼、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才能牢牢牽住調查研究的「牛鼻子」,在開篇選題時「精準把脈」,在廣調深研中「開對藥方」,在推動落實中「靶向治療」,將調查研究的「種子」播撒在實踐的土壤中,結出「累累碩果」。
這是9月27日拍攝的大理蒼山及山腳下的民居和田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照片,大理(雲南),2022年9月28日
抓住「精準切入」之要點,去「避實就虛」之害。調研選題,不能「湊熱鬧」,別人選什麼也選什麼,變成「經典路線」扎堆,報告千篇一律;也不能搞避重就輕,不敢啃「硬骨頭」,專門捏「軟柿子」,敷衍應付;更不能「視而不見」,報喜不報憂,不直面問題,只為花式宣傳經驗做法。調查的出發點不對,研究更做不好,最終只會「南轅北轍」。調查研究是為了掌握真實情況,提出具體措施,解決實際問題,調研選題,要直奔問題去,敢鑽「矛盾窩」,哪裡問題多,就去哪裡調研,什麼矛盾突出,就調研什麼,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中找選題,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堵點淤點中找選題,聚焦歷史遺留問題、體制機制問題、區域特色問題,選對題,開好頭。
抓住「親入基層」之要領,去「腳不沾地」之害。有些幹部搞調研,從不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在辦公室聽情況彙報,要預估數據,講空頭思路;寫調研報告,靠查閱資料、拼拼湊湊寫,靠道聽途說、主觀臆想寫,靠強壓任務、分包代筆寫;在下級單位調研搞「大張旗鼓」,實則「悄悄地來,悄悄地走」,沒有給群眾留下任何印象。調查研究的過程,講究真,廣大幹部要走到「風暴眼」真看真查,走進百姓家真聽,開座談會、納涼會真談,用筆頭真寫真記,看出「癬疥之疾」,查出「心腹之患」,聽出「話外之音」,談到「入木三分」,寫下「肺腑之言」,記好「真知灼見」,以紮實的作風、務實的舉措和充實的過程確保調研活動的系統性、科學性、實效性。
抓住「成果轉化」之要義,去「虎頭蛇尾」之害。調查研究是推動政策制定的重要環節,不能把寫好調研報告作為最終階段,只追求語言花哨、對仗工整,寫完報告就「萬事大吉」;不能把獲評優秀報告作為最終目的,開調研報告展示會,開完就把報告束之高閣,以「爛尾」告終。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廣大幹部要牢記,調查研究要反映出實際問題,謀劃好行之有效的措施,更要起到解難題促發展惠民生的實際效果。廣大幹部要始終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調查研究的最終「成績單」,戒虛務實,抓好「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調查研究這座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建牢建實,在落地見效中將一張張「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果清單」。
作者:陳至煒 桐鄉市大麻鎮海華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3923f9f05bb6bae01a102d2d1727b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