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撤僑的勇敢和熱血,《萬里歸途》做到了!

2022-09-30   新京報Fun娛樂

原標題:中國式撤僑的勇敢和熱血,《萬里歸途》做到了!

撰文:花東

國慶檔上映的幾部大片,《萬里歸途》目前占據著各大主流電影平台「想看」的頭把交椅,可見這部電影的熱度之高。除了改編自真實的撤僑事件,「師徒組合」(王俊凱和張譯)和「雞毛夫妻」(張譯和殷桃)重聚,《萬里歸途》還有什麼賣點吸引觀眾?

《萬里歸途》以2015年努米亞共和國內戰為背景,講述前駐地外交官宗大偉和新人成朗臨危受命,帶領北非邊境的中國同胞回家的故事。不難想像,影迷很容易把《萬里歸途》和類似題材的《摩加迪沙》作對比。

不同的是,《摩加迪沙》以外交官及其家屬、工作人員的撤離為主,落腳點是韓國電影擅長的南北關係。《萬里歸途》則關注125名在外打工的普通民眾,在沒有物資和支援的危急情況下,徒步穿越戰火和荒漠,最後走出困境,體現的是中國外交官的勇氣和智慧。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所謂撤僑就是飛機軍艦開到,所有人揮舞國旗歡欣團聚,根本想像不出他們曾經歷多少磨難。《萬里歸途》正是聚焦回家前的這一段征途,設置了大量的障礙和考驗,比如政府軍不協助、反叛軍的挑釁、通訊中斷失聯、撤離點情況不明等,讓主人公不斷捲入未知的風險和危機,並用15天、32萬步這樣直觀的數據,給觀眾帶來極強的心理壓迫感。

物理層面的困難同時帶來了精神層面的交鋒,成朗和宗大偉在經驗和原則上的衝突,則把外交官的個性和品質落到實處,讓普通觀眾對這個職業有更深入的了解。

張譯扮演的宗大偉是《萬里歸途》的絕對一號。他熟悉當地語言,懂民情接地氣,在底線之上懂得靈活變通,並具備優秀的研判和交際能力,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可謂是「說軟話辦硬事」的典型代表。片中,張譯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有血有肉,實現了觀眾情緒的最大調動。

宗大偉一開始在成朗眼裡並不討喜,甚至顯得油滑世故。作為初出茅廬的外交官,成朗勇敢熱血卻經驗不足。這是他第一次主動請纓,深入戰區參與撤僑工作,雖然工作處事有點「軸」,但在原則紀律和政策外宣上,顯然具備更多的優勢。從王俊凱出場的扮相上來說,非常符合青年才俊的定位,不過稚嫩的五官很容易出戲,好在時間不長,後麵灰頭土臉的妝容,大力掩蓋了他的少年感,增加了角色的可信度。

殷桃扮演駐外企業高管白嫿,一名已故外交官的家屬,有著堅忍和擔當的一面。 而片中另一名女性角色——宗大偉的妻子陳悅,則憑藉一通電話和一個擁抱,牢牢抓住了人心。

拍攝真實的人和生活,《萬里歸途》採用了很多細節,賦予角色深入戰區最可信的動機。所以當最後真實的撤僑畫面出現,我們才不由得對這些外交官肅然起敬。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ID:yuleyidian)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