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宣片
8月7日,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宣片正式上線,該片由陸川執導,李雪健、宋佳、齊溪、黃軒主演(按年齡排序),用最樸實也是最真摯的一句句「誰想看電影」表達出大家對電影的熱愛之情。主宣片時長只有1分39秒,短暫的影像卻抓住了無數觀眾的心。陸川說,他太慶幸自己有這一次拍攝機會,和四位深愛電影的演員合作,與「最愛電影」的觀眾相遇,做「最純粹真切」的內心表達。主宣片上線後很多觀眾紛紛表示「真情實感,打動人心」「我們想看電影」。新京報獨家專訪陸川,請他講述整個創作團隊如何在10天的籌備時間,2天的拍攝時間,拍攝出這部畫面精湛、情感豐富的主宣片。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宣片海報。
【創作】
愛電影的人是不會迷路的
對陸川來說,拍攝第十二屆北影節主宣片,或許是一件註定了的事情。起初,他不是沒有猶豫,因為時間短,任務重,尤其這會是一個電影行業內外、全國愛電影的觀眾都會關注的文化事件,如果要接這個項目,就意味著他一定要做到最好。
促使陸川決定拍攝的原因,其實是他心中深懷著的那份對電影行業的責任感:「我是北京人,北京的孩子,自己家門口辦的國際電影節,為它宣傳是一種責任。再加上那段時間電影行業也受到疫情的影響,電影不易,觀眾不易,作為電影人我似乎更有責任去說點兒和做點兒什麼,心裡一直有一句話想說——愛電影的人是不會迷路的,我希望大家還是能回到影院擁抱電影,這是我作為一名導演真實的心聲。」電影節在每個電影人心中都有一番意義,對於陸川來說,這也是他特別欣賞與享受的一場文化盛宴,他覺得這期間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看電影,對愛電影的人來說就像是一頓饕餮大餐,能有機會欣賞風格各異導演的表達手法,能欣賞到國內外各個國家、不同流派的電影。
北影節主宣片陣容。
決定接拍主宣片以後,陸川找了很多優秀的策劃人、合作者來共同策劃,他們熱烈地討論著應該用怎樣的創作,才能呈現他們與觀眾心中所想。「我和團隊大概至少想出了30多種創意,這是30多個完全獨立、各不相同的電影故事,但思前想後,大家最大的共同點還是要圍繞熱愛電影,想要看電影。這種心情,每一個策劃、每一個創作者內心都有。尤其這次有很多年輕的電影人加入我們團隊,導演、製片、編劇、演員、不管他們來自哪裡,在哪個崗位上,大家聊起來還是覺得『問誰想看電影』(這個主題)能最結合當下,最讓人心生激盪。」疫情期間,雖然有拍攝計劃被打亂,項目延期的煩惱,陸川和團隊從來「停工不停產」,他認為面對行業困境,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疫情期間我們一直沒停工,不能拍攝的時期我們就把自己鎖在機房做後期,時刻準備著重新創作和拍攝。」
【表演】
四位演員代表著中國電影的「精氣神」
決定好主題,籌備好團隊,陸川決定「要用拍電影的勁頭來拍這部宣傳片」,在他看來,現在拍電影越來越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只要能有機會開機,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從來不會計較片長時間問題,「甭管多長都是拍電影,都要用全力去做到最好。拍攝是需要精氣神的,不是說我們要在形式上、或者陣仗上做出拍電影的樣子,而是每一個環節都要用最專業的電影拍攝標準去要求。常規電影一般有90分鐘至兩個鐘頭來給你表達,但主宣片時長有限,就一分鐘,或十幾秒,拍攝難度會更大,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幀鏡頭都不可以荒廢,要用盡全力。」在緊迫的時間與龐大的工作量面前,北影節組委會迅速啟動,他們以最高效的速度,聯繫到四位「深愛電影的演員」——李雪健、宋佳、齊溪、黃軒(按年齡排序),他們通過最真情的內心表達,奉獻出最動情的表演。
李雪健在北影節主宣片中飾演放映員。
在主宣片中,李雪健飾演的放映員看著觀眾們回到影院後熱淚盈眶,黃軒在北京三里屯的人潮中奔走發傳單動情高呼「誰想看電影」,宋佳在南鑼鼓巷為看電影奔走相告,齊溪來到人聲鼎沸的菜市場,焦急地問著「誰想看電影」……他們的吶喊換來了觀眾最真摯的反饋,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什麼職業,總有很多依舊熱愛電影的普通百姓說出自己的心聲「我想看電影」,短短几十秒的鏡頭讓人內心暖流上涌。
「這次來參與的演員全是我的好朋友,我和李雪健老師是忘年交,他在鏡頭前給到的電影表演,滿溢著一位老電影人對行業的期盼和熱愛,作為一個老戲骨,他很清楚演員和鏡頭的距離與關係,比如這次我們換了一些特寫鏡頭,他會微調自己的表演細節,他非常懂得該給出怎樣的表演。這次拍攝中我深刻感受到雪健老師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我和他一起拍戲的時候,就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享受。」
宋佳在北影節主宣片中飾演熱愛電影的青年。
陸川說,在創作過程中有這四位深愛著電影的演員助力,讓他在拍攝時充滿了十足的信心,他們就代表著中國電影的「精氣神」,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電影行業加油打氣:「他們都很愛電影,對電影節也有很多期盼,這些年這個行業也有過低潮,但它能茁壯成長,很多是依靠這一批有追求、有夢想、有信念,德藝兼具的電影人,他們呈現了這個行業最積極、最純真、最有溫度的一面。」
【心聲】
表達記錄大家對電影真切的愛
這幾年,陸川拍了不少宣傳片和短片,在他看來,每一次拍攝都是一次練習和創作。或許在外界看來,很多關於主題表達的宣傳片更像是命題作文,但陸川並不這樣認為,他說每個短片、小故事裡都有不同的創作表達,每個主題都有激勵人心的力量。「你看北影節主宣片的主題『誰想看電影』,這是個非常精神化的描繪。在工作、生活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電影人、觀眾對電影真切的愛,提起(看電影)這個生活方式是內心澎拜的,我希望把這種熱烈澎湃的情感傳達給觀眾,就像電影到最後是情感的交流,我希望用電影人內心最真摯的表達,能在觀眾中喚起共鳴。」
陸川表示能夠拍攝出這部誠摯的主宣片,要非常感謝這麼多優秀的團隊來協力製作影片:「從組委會到主創,從攝影美術到製作人,很多都是我合作過的朋友,大家一聽說要為北京電影節做這件事情,就都來了。他們非常辛苦,在北京最熱的時候出去勘景,大家都希望把最美、最典型的北京風貌,最真實的市民生活展現給全世界的觀眾。」
導演陸川在北影節主宣片拍攝現場。
在主宣片的拍攝中,陸川也嘗試了不少「第一次」。在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主創們也把鏡頭對準很多難得拍到的場景,比如三里屯太古里,南鑼鼓巷之類的地方,在那裡他們捕捉到了普通百姓最真實的感受。
「在我印象中,三里屯是很少接待拍攝的,多虧了組委會的協調,讓我們能在這裡拍攝,跟素不相識的觀眾擁抱。那天在太古里拍攝時,觀眾的反應太熱情,他們的笑臉都被記錄了下來,對我來說這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陸川表示,除了這些充滿朝氣的年輕人聚集地,還有特別接地氣、充滿煙火氣的居民生活地:「在做創意的時候,我想到了在菜市場拍攝,很多同事並不認為逛菜市場的人會是我們的目標觀眾,我認為這裡的人其實也有需求的,結果到了菜市場我們隨機拍攝,問在場的大爺、大媽,他們很多人都說自己真是很喜歡看電影的,只是很久沒有看了,包括籃球場裡的青年,他們也愛電影,我們就把這種最真實的心聲表達記錄了下來,這些素人的表演是演不出來的,也是最能走進人心的。」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ID:yuleyidian)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