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樓處如何才能玩轉場景營銷?

2019-08-23     明源地產研究院

不知何時,「網紅打卡地」成為火爆網絡的熱詞,也成為各大商家夢寐以求的標籤。得益於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視頻等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網紅就像雨後春筍,野蠻生長,網紅的消費行為被人模仿,消費場景被人熱捧。

對於商家來說,如何製造更多的話題和場景,吸引網紅帶動流量前來消費打卡,就成為競爭的法寶。比如紅透地產圈的北戴河阿那亞度假區,定位於都市人群遠離喧囂卻可轉瞬即達的理想度假勝地。其阿那亞禮堂、孤獨圖書館,都成為都是文藝青年男女拍照發圈的亮點。

那麼,何謂場景?

提及場景,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賣場、商場。但事實上,場景一詞,原意是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泛指情景。場景是指以人為中心的內容空間,比如,學習的場景,交友的場景,送別的場景。

如果把「場景」兩字拆開看,就非常清晰了,「場」更多是空間上的概念,比如餐廳、遊樂場、運動場等。但「景」更多是內容的的概念,空間的氛圍和人氣,以及帶給受眾群的獨特體驗,等等。「

在強勢營銷思維里,場景就是交易場所的環境和氛圍,是空間和人相結合的環境氛圍。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場景的表現,比如西餐廳的幽靜典雅。比如中餐廳的喧鬧吵雜,不同的場景,製造出不同的氛圍。場」是籃子,「景」是內容,愛情、親情、友情……都可以往裡裝。

原來,場景就是可以讓你觸景生情的地方。

關於場景,一個有意思的小現象,很值得思考——我們去星巴克和麥當勞的時候,發現兩者的排隊方式是不一樣的,星巴克橫著排隊,而麥當勞是豎著排隊。那麼,這種細微的差別,是正常的安排,還是有什麼玄機呢?

很多人可能會忽略這個小細節,但切切實實這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場景。事實上,仔細一想,也不難理解——星巴克橫著排隊的原因是,他不是賣快餐,賣的是咖啡。咖啡館本就是一個交友會客休閒的場所,因此,星巴克鼓勵客戶主動交流。客戶橫著排隊,在等候咖啡的時候,可以跟店員互相交流,或跟旁邊的陌生人搭訕,營造輕鬆的氛圍;

而橫著排隊,也可以讓顧客看到咖啡製作全過程,對產品品質更加有信賴度——畢竟,星巴克買的不是雀巢的速溶咖啡,讓顧客有參與感,可以消除因等待而產生焦慮情緒,還可以避免人多造成擁擠。

而麥當勞豎著排隊,也體現了快餐巨頭的核心競爭力「快」:首先,營造快節奏的就餐環境,麥當勞的店裡色彩都很明快,連播放的音樂也是快節奏的,人們就餐的節奏,也會不由自主快起來,這對於經營是有好處的,麥當勞並不希望人們在店裡長時間停留;

其次,豎著排隊,排前面的人,當看不到後面情況時,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提醒顧客儘早決策,不耽擱;第三,豎著排隊,有利於減少服務員的走動,可以快速提供顧客點單到取餐的便捷性,效率更高。

不僅麥當勞,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品牌快餐店,如肯德基、永和豆漿等,都是豎著排隊,快意味著快周轉,意味著薄利多銷。

從星巴克和麥當勞兩大連鎖巨頭的對比,場景的營造,跟企業經營風格是息息相關的。麥當勞強調的是標準化的產品快周轉;星巴克強調的是產品品質和社交氛圍。

場景不同,客戶體驗也就截然不同。

但排隊方式不同,僅僅是一個小細節。

如果從星巴克的品牌定位上來看,他們還有更野心勃勃的計劃。星巴克所推崇的是「非家,非工作」的第三生活空間。

在傳統的定義上,我們生活的第一空間通常是家庭,這是我們飲食起居的生活場所。第二空間通常是公司,這是我們白天努力拚搏的場所。而星巴克則希望是忙亂繁華都市中的一個小綠洲,讓奔波於家庭和辦公室之間的現代人有個落腳轉換的「第三空間」。

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對星巴克空間的定義,門店需要洋溢一種「星巴克式」的體驗:輕鬆、時尚、愜意以及獨具風格的優雅。在這樣的空間中,顧客可以緩解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或是撫慰心情,或是休閒小憩片刻。核心的追求就是:讓顧客覺得來著很值。

為了打造極致的感官體驗,舒爾茨曾經說,顧客一踏進我們的店,無論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都能感到舒暢。

比如,在視角體驗上,星巴克每個門店設計都非常重視裝修風格,在保持品牌統一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星巴克的自身圖案和燈光效果,溶入當地的特色,例如店面的擺設,天花板,地板,牆體,掛畫等,都會結合當地的景觀風格。讓每個顧客進入店裡都能感受到一種非常舒適的環境:古色古香的壁畫,展示咖啡歷史的各種圖片,觸手可及的現代大吧檯,美式的寬大沙發,木質的桌椅,將傳統和時尚恰到好處的相結合

又比如,在聽覺體驗上,星巴克在音樂的選擇的上也特別注意映襯咖啡館的浪漫情調。店內經常播放一些爵士樂、美國鄉村音樂以及鋼琴獨奏等。為了挑選適合自己的音樂,他們自己簽約了藝人進行創作。全球2萬多家門店裡的音樂,都是由星巴克美國總公司直接負責,定期換檔,指定播放。

這些音樂的風格正好能夠迎合了那些時尚、新潮、追求前衛的年輕人和白領階層,讓他們在面臨強大壓力的工作之餘,在這個第三空間裡,在舒緩音樂的感染下,得到精神上的放鬆。

至於嗅覺上的體驗,這是星巴克最拿手的地方了,整個空間瀰漫著一股醇厚的咖啡香味。為了保持這種嗅覺體驗,星巴克有個四禁政策,禁煙、禁止員工用香水、禁用化學香精的調味咖啡豆、禁售其他食品和羹湯。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聞到的只有咖啡香。

還有,在情感體驗上,星巴克要求在店內員工與客人進門的那一刻,就要開始和客人接觸,無論再忙,也要微笑對待客戶,都要回過頭與客人有眼神上的接觸,如果來的是熟客,則會直接稱呼客人的名字,奉上客人一貫喜愛的產品,給客戶帶來賓至如歸的情感體驗。甚至是眼神上的接觸,星巴克是對夥伴有專門訓練的。

空間即文化,場景即氛圍,細節是魔鬼——如何營造極致的客戶體驗,是星巴克給到我們的營銷啟示。

好的場景設計,就是最好的營銷。

如果把星巴克定義的「第三空間」,換成房地產售樓處,是不是也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

最近幾年,房地產也颳起了一股「網紅售樓處」的風,他們有共同的特點:

首先,越來越重視設計感,個性化的空間風格越來越明顯,顏值越來越高,鑲金貼銀的土豪風已經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少看到(三四線城市還有不少)。

其次,功能上越來越不務正業,功能越來越多樣化,跨界成為潮流。

如濱江一品苑把售樓處變成名廚坐鎮的米其林餐廳,如北京萬科翡翠長安、常熟萬科公望把售樓處變身網紅咖啡館;還有變身藝術館、圖書館、科技館、兒童遊樂場的。筆者當年操盤的南寧萬達茂,在展示中心做了個3D影院,既可以播放項目宣傳片,也可以播放好萊塢大片,成為項目一大亮點。

精心的場景設計背後,是開發商越來越清晰的開發邏輯:

1、給到客戶獨特的空間體驗和服務體驗,增加停留時間。兒童空間是讓孩子不願意回家的;圖書館是吸引文藝青年逗留的;咖啡館是吸引青年男女前來打卡的。私人餐廳是吸引高端階層圈層活動的。根據項目檔次和目標人群而設計。

2、「快周轉」越來越成為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在最快的速度,推進項目的節點,是衡量開發團隊能力的重要標準。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推動標準化產品線戰略,如碧桂園全國項目的售樓處,內外裝和示範區景觀,幾乎快速複製,省時間,省成本。

3、好的設計,不一定「貴」。「省成本」成為限價政策環境下,開發商的重要策略。鑲金貼銀的土豪風已經審美疲勞,且成本浪費嚴重,越來越多選擇簡約化的設計,而不是硬裝的奢華投入,原始、環保、樸素的用材,更有藝術性的輕奢軟裝氛圍布置,簡約而不簡單。

以人為本,是場景營造的不二法門。

來源:強勢營銷(ID:qiangshiyingxiao),作者:闕東嶽。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qUaJ20BJleJMoPM8c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