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以來,很多地產人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今年我要不要跳槽?明源君認為,這需要極其慎重。
(一)
經濟形勢不好,不少行業都出現了收縮和裁員的動作,國企可能還好,民營企業裡面很多都是人心惶惶的狀態。
環境好時,各個企業都開足馬力要發展,大多公司內部都是蒸蒸日上,就等來人幹活出業績。
環境好時,跳槽成活率一般都比較高,因為外部形勢在那擺著,行業順風順水,市場需求旺盛,內部鬥志高昂。
即使自己能力不那麼強,乘著大風也能交出好業績。
而環境不好時,跳槽可就要小心了。
這時外部形勢不佳,往往整體的市場需求出現下滑,個人想要力挽狂瀾難度很大。
同時公司也會變得很謹慎,對於投入財力人力控制很緊,資源給的少,新人加入後也比較難放手干。
這樣的例子在2018年比比皆是,找濤哥聊的很多經理人都不幸入坑,尤其以投資、營銷和管理類崗位最甚。
(二)
比如投資崗就很慘,不少投資經理跳槽,風風火火入職,又利利落落的被裁,職業生涯滑鐵盧,宛如做了過山車。
我一朋友,之前國企好好的做投資經理,多年老員工地位穩定,只是國企升職加薪慢一些。
然後有家快速發展的房企找到他,面試後給了高級經理職位,工資漲了50%,投資拿地獎和年終獎更是誘人。
彼時市場剛剛變化,大家感覺到了風向不太好,但誰也沒多想,畢竟公司都還是信誓旦旦要大幹快上,面試他的投資總監也是充滿的傲嬌說下個月就拿幾塊地,大展宏圖的機會,兄弟來咱們一起干吧。
結果三個月過去,拋掉國企金飯碗的他,和面試他的投資總監一起被裁了。
濤哥此前在一篇文章中說,遇到這種事真的也不要怪企業,選擇都是雙向,後果雖然出乎意料,但是自己跳的槽,入坑也得認。
還有營銷崗也很慘,一些本來有些實力的營銷經理跳去新項目,項目本身素質應該說也不錯,如果在往年,有能力的人+有底氣的項目,那大賣應該不成問題。
可是大環境不行時,即使你本來還可以,但市場明顯開始往下走,半年度你剛剛答應下來的營銷指標,現在價格達不成,整體銷售額更別提,回款也是十分困難。
所以即使你曾經是老將,也要孫子一樣跟區域和總部解釋市場怎麼怎麼不行,需要怎麼降價,原定目標肯定達不成了,心軟的公司會幫你調減指標,而剛性的公司就打算讓你走人了。
下面的這些經理、總監不容易,而最難的還是項目總、城市總等背指標的中高層。
最近兩年,可以說是房企城市總離職替換的大年了,也是項目總被罰款批評的大年,真的不好乾。
如果認真盤一下,會發現不少二線城市,城市總的替換率都達到了30%以上,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為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市場變化太厲害,以前城市總為了拿地,總是會把房價預期往高報,以滿足利潤測算的要求。
沒想到房價不升反降,所以城市總跟總部擔保拿的地,現在很多都不賺錢了,投資測算時的版本,跟現在實際的經營情況天壤之別。
一批項目不賺錢,一批項目甚至成大坑,這就是很多城市總主動或被動離職的根本原因。
(三)
當然,現在說這些已經有點馬後炮了,畢竟多數地產人跳槽時市場都還是好的,後來的結局不僅你沒料到,其實老闆也沒料到。
那麼說回現實的,對大家有幫助的,那就是現在跳槽合適嗎?
濤哥的建議是,市場環境不好時,穩定比瞎跳槽靠譜!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有句古話: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翻譯到現代,就是雷軍說的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站在上風口,即使條件差一點,你也能翩翩起舞拿業績;
而站在下風處,即使你本來還可以,現在可能也要滑鐵盧。
濤哥以前就告訴過大家:市場下行時,不是跳槽的好時機。
對能力強的人,可能是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對大多數一般人來說,要慎重評估自身能力,珍惜目前公司的機會,謹慎跳槽、避免進入自己填不動的坑。
在這個市場上,如果你像濤哥一樣閱人無數,看的多了應該會發現一個真理。
今天濤哥傳授給大家:
大多數成功的職業經理人,都是選擇在行業上升周期,主動尋求機會(包括內部和外部)獲得突破式發展;
在市場下行期韜光養晦,跟著公司和老闆共患難,鞏固自己的地位,等下一個風口來臨時,也許就是自己的機會。
這裡面的例子非常多,濤哥不一一舉例,其實往前推8年,當時的新城、旭輝、陽光城、正榮等很多房企都還是小公司。
而在那個上升期中,一些人選對了平台,踩到了風口,跟著就起來了。
現在的下行周期,更重要的是沉下心來,在危機中反思和修煉自己,韜光養晦積蓄實力。
房地產我們都知道他是周期性行業,低谷一定會來臨,而上升也並不會太遠。
在春天來臨前,對大多數非神人的各位,還是安下心來,當春風至時,自然有飛的機會。
來源:濤哥雜談(ID:jerryhetalk);轉載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