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技術很好,但為什麼日系陣營的「藍牌混動」就是混不好?

2023-10-24     汽車扒一扒

藍牌混動和綠牌混動,其實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很多人將其曲解了。

從結論上來說,THS為主的藍牌混動和DM-i為主的綠牌混動,都擁有百公里5L左右的饋電油耗,從碳減排能力上來說都是很強的選手。

但從收益上來說,這兩大陣營在中國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卻完全不同。

藍牌混動本質上來說是以「油為主、電為輔」的碳減排技術路線,所以電池包非常小,兩田一產的混動技術電池包容量大約只有2kwh左右,主要是配合內燃機使用。

因為無法純電行駛50km以上,所以拿不到號牌補貼的福利,失去購置稅補貼的優勢和不限行的特點。

僅此一點,就能被用戶打入冷宮,從數據端來看,電動化的滲透率將會在今年年底達到40%左右,綠牌車的市場占有率將會跌到60%左右。

自然,所有懸吊著綠牌車的車輛都會成為被電動化產品蠶食的對象。

並非技術不好,單純是因為無法貼合國內主流賽道,當然不僅僅是號牌的原因,還有日系車整體造車思維落後的問題在其中。

電動化配套而來的是自動化、智能化,目前三大日系品牌的自動駕駛輔助和智能車機系統很難讓人覺得是「主流一線」的產品。

無論是豐田還是本田、日產的車機系統,在同價位的自主品牌面前都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綜合產品力的稍顯不足,在面對自主品牌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以及性價比都要直接超越外資品牌的今天,日系混動的強勢的確不能否認,但選車從來都不只是選擇動力系統,全方位的考量更重要。

在這裡,「電為主、油為輔」的PHEV插混車型就成為了中國消費市場的主流。

還是以最具有代表性的DM-i 秦PLUS為例,其11萬預算可以選擇到一台續航120km的「長續航」車型,日常代步完全可以摒棄內燃機,只有在饋電模式下才會啟動發動機。

對於日常行駛里程只有70km以內的用戶群體來說,根本不需要燒油,即便是對150km半徑內出行的用戶來說,內燃機的使用占比也會減少,其在日常使用中綜合耗油量一定更低。

晚上家用充電樁充電,白天正常上班代步,還不限行、不用繳納購置稅,這是人們喜歡國產PHEV車型的根本原因。

退一步來看續航120km的秦PLUS DM-i車型,其實落地價和速騰、寶來、全新軒逸等價格極其相近,大部分用戶都會選擇PHEV插混車型,因為收益更大,並且日常便利性很強。

電車的便捷感還是和油車是劃時代的。

雖然在全球市場,國內的PHEV路線並沒有完全獲得認可,但這和每個地區的發展、文化、需求都有緊密的聯繫,只是從國內的市場架構來看,用PHEV代替內燃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畢竟PHEV擁有更好的駕駛體驗感,而且從成本上來說完美解決了內燃機殘留的問題,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 想讓PHEV用戶換回內燃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f7ec428ad01105fd6d89366b36203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