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後半場,先給自己止血,再幫別人換藥

2023-10-11     富書

原標題:人生後半場,先給自己止血,再幫別人換藥

作者:公子正(富書專欄作者)

梁實秋在《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中寫道:「中年的妙趣,在於更加了解自己,認識人生,從而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做自己所能做的事。」

人生如白駒過隙,忽而步入了中年,穿越年少無知的荊棘,也多了歷經千帆後的沉穩。

同時也明白:人之所以活得太累,是因為過於看重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而為難自己。

自己事情尚未完成,可面對別人的請求,總是不好意思拒絕;

自己不想參加聚會,可怕影響大家興致,硬著頭皮也要參加;

自己心情糟糕透頂,可當別人抱怨心事,還要強撐著去安慰。

人生這場戲,演到後半場,該明白自己才是唯一的主角。

別再為討好他人而活,請先給自己止血,再幫別人換藥。

透支自己幫助別人,是一場災難

幫助別人解決超出自己能力的問題,是什麼樣的體驗?

網上有個很扎心的答案:

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還要被迫承受別人的不理解!

當自己能力不足以幫助別人,如果不懂得拒絕;結果就是迎合了別人,辜負了自己。

曾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歌手叢飛,就是很好的例子。

叢飛從小家庭貧困,參加歌唱比賽一夜成名,收入大增後,便萌生了幫助更多貧困兒童改變命運的想法。

從此,叢飛認養了幾十個貧困兒童,併到處做慈善演出,將所有收入都捐給了孩子。

可沒想到,叢飛的付出並沒有讓領養的兒童們自立自強,反而讓他們產生了依賴。沒錢了,就找叢飛伸手,而叢飛每次都不忍拒絕。

只好夜以繼日地演出賺錢,來滿足那些求助的人。時間久了,第一任妻子受不了他對家庭不管不顧,離他而去。幾年後,叢飛的身體也不堪重負,患上了胃癌。

身患重症的叢飛,無法再演出掙錢,連自己治病的錢都成問題;而那些受他資助的孩子不僅沒來探望,還怨他不再資助。

俗話說:「幫人需有度,過量則成災。」

助人達到一定的限度,要懂得適可而止;一旦過頭,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招致災難。

透支自己去幫助他人,既委屈自己,也慣壞了不懂感恩的人。

力所能及時,幫一把也無不可,力不從心時,坦然拒絕也是理所當然。

這不是狠心,而是成年人該有的清醒。

置頂自己,是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看過一段很經典的話:「人的煩惱來自於,放棄自己的事,操心別人的事,焦慮老天爺的事。」

人生在世,我們所有的不開心,都來自不夠愛自己,沒有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歷盡滄桑後終於才明白,唯有先讓自己快樂,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前段時間,朋友小夏向我傾訴。說到有個朋友找他借車,但他心裡並不想借,倒不是心疼汽車的損耗和那點油費,而是擔心出事,畢竟借車發生事故屢見不鮮。

小夏便委婉地和朋友表明了態度,原以為朋友會理解自己,卻沒想到朋友聽後當場翻臉:「真是看錯你了,不就是找你借輛車嗎?你還裝上了,有什麼了不起的,老子不借了!」之後朋友就把小夏拉黑,不再聯繫了。

提及此事,小夏表示心裡特別難受。但當我問他是否後悔,小夏卻表示沒有半點後悔。他說:「他從來沒有考慮我的感受,我又何必自討沒趣非得拿他當朋友呢?」

事實確實如此,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呢?一個人從來不考慮你感受的人,一段要靠你委曲求全才能維繫的關係,真的沒有任何意義,果斷結束就行了。

非常喜歡香奈兒的廣告語:「如果說有什麼事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先好好的愛自己。」

人生漫長,能陪著我們走到最後的人,只有自己。最值得善待的人,也是我們自己。

親社會實驗室曾針對醫護人員進行自我關懷訓練:

讓這些醫護人員養成關懷自己的習慣,再讓他們和未經訓練的同事一起照顧病人。

結果表明,經過訓練後的醫護人員,不僅會表現出更多關懷病人的行為,也不容易因為照顧病人而精力枯竭。

生活中也一樣,懂得先關懷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關照別人。

希臘有句諺語:「先盛滿對自己的愛,有溢出的部分再去愛別人。」

深以為然,生活中無論我們多委屈自己,都無法討得所有人歡心。

學會置頂自己的感受,把時間精力用來照顧好家人和自己,才是明智的做法。這並不等於冷漠自私,而是懂得掌控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讓自己保持開心,就是最大的自律。當你內心更有能量,心情更加明媚,生活也會充滿陽光。

先給自己止血,再幫別人換藥

羅翔老師說過:「要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做能力範圍內的事,對於力所不及的事,要懂得適可而止。」

打腫臉充胖子,對他人的求助有求必應,並不會贏得尊重。唯有保持自知之明,量力而為,才能贏得鮮花和掌聲。

《浪潮之巔》作者吳軍博士,曾分享過他的故事:

早年間,他在谷歌工作,常常往返於美國和深圳之間。親朋好友便常請他幫忙從美國代購東西,他每次都是能幫則幫,慢慢地,這些親戚胃口越來越大。

有一次,一個親戚竟提出讓吳軍安排自己孩子進入谷歌實習。吳軍看過孩子資料後,發現並不符合要求,如果勉強答應幫忙,公司未必錄取不說,反而會質疑自己的看人水平。

於是他便和親戚說明實情,親戚表示理解,從此再沒提過此事。

非常贊同《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上寫的:「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

確實如此,人生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問題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飛機起飛前,工作人員都會提示:「如果遭遇緊急情況,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然後再去幫助別人。」

人生也是如此,先顧好自己,才有力量去幫助別人。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時期有名的將領,有次帶領隊伍和叛軍作戰時,被圍困在一座山谷里。

當時糧食所剩無幾,將士們都飢腸轆轆,蘭陵王命令眾人把所有糧食彈藥分成十一份,分給了自己和挑選出來的10名精銳,並且自己拿的還是最多的。

將士們以為他想要獨活,都在背後罵他自私自利。到了半夜,蘭陵王和10名精銳飽餐一頓後,突然叫醒眾人,命令跟隨自己突圍。

之後趁著敵人不備,他和那10名精銳帶頭衝出包圍,其他將士緊隨其後,大部分人都活了下來。經此一役,眾人從此對蘭陵王唯命是從。

佛曰:「渡人先渡己。」

渡人是格局,渡己是智慧。

在渡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才是明智的做法。

有能力關愛自己,才有餘力照顧他人。

很欣賞一句話:「當別人求助時,有求必應是態度,量力而行是智慧。」

當你的能力,無法滿足對方需求的時候;學會果斷拒絕,是對自己的仁慈,更是對自己的尊重。

人生到了下半場,別再把別人的請求當聖旨,把自己的感受當草紙

當你懂得置頂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餘生,願你依然善良,但不再委屈自己;先給自己止血,再幫別人換藥。

作者簡介:公子正,富書作者,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c4a201e9f67e7a69bd00b82d31c6b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