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茱莉
《男孩需要明確的指令》一書中,作者這樣感慨:
「在男孩身邊,到處都能嗅到危險的味道。」
男孩從正式入學到18歲成年,
往往會經歷4次成長危機,
養兒子的家長,必須要知道——
01
學業危機
7-9歲,
很多學齡期男孩會經歷第一場危機,
那就是學業危機。
一項學齡兒童成長跟蹤調查表明,
孩子到小學三年級(9歲)時,
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學習模式,
這套模式將影響他未來整個學習生涯。
偏偏男孩的認知能力普遍比女孩發育得晚。
身心都沒做好準備。
坐不住、靜不了、最常挨批的多是小男孩。
學習上更容易遭遇挫敗的也是小男孩。
很多男孩在小學低年級時學習狀態不好,
後來就一直提不起學習興趣,
也就談不上學有所成。
儘管有些男孩後期成績能追上來,
但早年經歷的情感創傷,
可能伴隨他的一生。
心理學專家因此建議:
男孩千萬不要搶跑,
入學年齡往後推遲一年比較好。
男孩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普遍弱於女孩。
所以,多帶男孩塗鴉、做手工遊戲,
能幫男孩更好適應學校生活。
給男孩更多運動量。
精力得到釋放的男孩,
會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
好消息是,
男孩11歲以後,
自控力有所提升,
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
男孩女孩的學習力開始旗鼓相當。
所以,養男孩的父母更需懂得「靜待花開」,
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下結論。
02
同伴危機
一般而言,
孩子有親密的同伴關係是好事,
說明孩子是合群的,受歡迎的。
但研究顯示,
男孩有同齡人在場時,
進行冒險性行為的風險會成倍增加,
心理學稱之為「同伴效應」。
所以,《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強調:
孩子的同伴關係,絕對不能超越親子關係。
父母有必要做到:
定期跟孩子進行「朋友式」聊天。
多陪孩子一起吃飯。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跟孩子商定必要的規矩,比如出去玩要報備,需按照約定時間回家等。
少批評,多鼓勵。
通過有界限感的守望,
為孩子提供溫暖的支持,
才不至於把孩子推出親子關係的懷抱。
一旦孩子的同伴關係徹底取代親子關係,
那麼父母再想引導和教育孩子,
就會千難萬難了。
03
「父親缺失」的危機
父親對男孩的影響是深刻且長遠的。
美國一項全國範圍的男性青少年調查中,
研究人員們發現,
父親越是大男子主義,
男孩越容易發生輟學、打架、私生活混亂,
甚至強迫他人發生性關係的犯罪行為。
何為「大男子主義」?
就是對男女行為有刻板的界定,
比如,「家務活就該女人干。」
「男人必須要像個硬漢才能贏得他人尊重。」諸如此類。
要避免無形中教會兒子大男子主義傾向,
日常生活中父親們可以:
跟妻子分擔家務;
允許男孩哭;
不隨意評判甚至貶低他人細膩、敏感、脆弱的一面。
《培養高情商男孩》一書則告訴我們:
那些有攻擊性的、不願分享的男孩,
在家裡往往有一個臭脾氣的爸爸,
父子之間也總是吼來吼去的。
要改善這種情況,
意味著父親們要在男孩身上投入更多耐心,
儘量避免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
美國西北大學一項持續近30年的研究項目,
還有個很有趣的發現:
「父親是否參加家長會」,
與「孩子長到27歲時的收入」之間最具相關性。
也就是說,
父親只是堅持參加孩子學校組織的活動,
就能顯著提高孩子的學習造詣和事業成就。
所以,家長群里的各項通知、
學校每次召開的班會、家長會,
爸爸們也可以多關心、多留意哦!
04
「危險的14歲」
所謂「危險的14歲」,
即英國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
14歲是孩子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
特別是男孩子,
他們的大腦前額皮質尚未發育成熟,
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容易變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
凡事都愛和大人「對著干」。
再加上雄性荷爾蒙作祟,
更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
也就更容易惹是生非。
這時,如果父母跟孩子硬碰硬,
很可能把孩子徹底推遠,
導致孩子誤入歧途。
對此,心理學家們建議:
父母要少控制,多示弱。
在家務瑣事上示弱——
「兒子,你可以幫爸爸提這個口袋嗎?」
「媽媽今天好累,可不可以幫我倒杯水。」
在認知領域上示弱——
「兒子,你幫媽媽看看,這個東西要怎麼拼裝?」
「兒子,你來幫爸爸想想,這次旅行要怎麼規劃?」
經常把問題拋給孩子一起討論,
既能夠讓父母放下身段,
跟孩子建立更平等的關係,
還能讓孩子成長得更有主見,更加成熟。
總之,
看到男孩的困難,
允許男孩比別人慢一步,
不要甩手把男孩交給老師、電視或者小夥伴。
要把男孩放在身邊,但不要牽絆,
放在心上,但不要寵溺。
這樣才能夠養出一個更有責任感、也更加優秀的男孩子。
—— End ——
作者:茱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