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強國講堂】走金融高質量發展路 建中國特色金融強國

2023-12-18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強國講堂】走金融高質量發展路 建中國特色金融強國

一、歷史回顧: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一)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1997年11月17日至19日召開。當時,我國面臨著較大的內外壓力。在國外,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引發衝擊,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和經濟下行壓力陡然上升。在國內,金融風險也在不斷醞釀,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嚴重、資本充足率低,地方政府對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的過度干預等。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後,經過一系列改革,我國金融秩序明顯好轉,金融市場在規範中繼續發展壯大,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成功經受住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

(二)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2002年2月5日至7日召開。當時,在國際上,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9·11」事件後美國進行全球「反恐戰爭」,大幅增加軍費,迅速擴展海外軍事存在。在國內,我國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給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對金融業提出了重大挑戰。因為在爭取加入WTO的同時,我國承諾金融服務業會在未來五年內分階段全面對外開放。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我國金融行業歷史性地發展壯大,金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經濟也快速發展。

(三)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召開。當時,海外經濟增長過熱,全球處於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前夜」。在國內,我國的金融秩序明顯好轉。然而,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後,面臨著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和外部環境複雜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金融改革水平。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今後的金融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標誌著新一輪金融改革的啟動。

(四)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2012年1月6日至7日召開。當時,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全球範圍內肆虐。自2009年希臘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開始,歐債危機不斷升級,到2012年法國等9個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也遭到下調,嚴重衝擊了歐洲的經濟發展。同時,國內的金融業也正處於重要的轉折點和發展期。銀行業資產突破了百萬億元大關,債券市場發展迅速,而股票市場則缺乏信心。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政府從2014年開始對融資平台的監管進入了規範階段。

(五)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於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提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四項原則,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勾畫了藍圖,確立了金融政策的未來取向。

回顧過去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我們發現整頓規範、深化改革、回歸本源是推動我國金融業26年來發展壯大的主要邏輯。整頓規範主要是針對前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深化改革是為了進一步指明發展方向;而回歸本源則是在金融改革和發展中探索並堅持金融的本質——服務實體經濟,並認識到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二、精神解讀: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第六次全國性的金融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名稱由此前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改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依據會議中提出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中國特色」三個關鍵詞,我們從三個層面來解讀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內容。

(一)目標導向

1.「金融強國」戰略目標長遠

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此段開宗明義,既是本次會議的宗旨,也是對新時代金融工作的總定位和路線圖。金融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進一步提升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金融業發展的目標不再強調具體的金融本源和金融管理,而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和「金融高質量發展」,其中金融高質量發展既是金融業發展的目標,也是金融業發展的總方向,具體路徑則是「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2.「金融高質量發展」路線清晰

「高質量發展」一詞,繼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後,又出現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本次會議強調的金融高質量發展通過「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的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具體來看,在明確「目標導向」後,通過「問題導向」來具體展開、給出具體路徑。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以上內容可以看作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路線圖。

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自覺貫徹落實,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加強優質金融服務,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健全金融監管機制,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以上內容可以看作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短期路線圖。從短期工作部署看,當前金融領域的重點工作依舊更偏向穩增長,提信心。短期內,金融更重要的任務可能是穩定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這些都是在房地產市場下滑的背景下,金融支持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

(二)問題導向

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會議提出「三個著力」,指明從發展問題著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第一,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第二,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第三,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從而實現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1.貨幣的供給側改革

貨幣的供給側改革從貨幣投放總量和貨幣投放結構進行優化。首先,針對貨幣投放總量問題。會議指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維護好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人民銀行表示將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既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也堅決不能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要守護好老百姓手裡的錢袋子。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總量上合理增長,結構上有增有減,節奏上平穩適度,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其次,貨幣投放結構問題。會議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會引導金融機構將金融資源配置到這些領域。例如,中國工商銀行表示,工行將進一步推進綠色金融建設,從產品、管理和賦能等方面積極推動綠色金融體系提檔升級,實現綠色金融產品更「全」、綠色貸款結構更「優」、綠色金融管理更「智」、ESG風險防控更「穩」、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更「廣」、綠色金融布局更「新」。中國人壽集團表示,養老金融不僅是國家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養老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堅強的市場後盾,不僅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於促進共同富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2.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供給側改革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是貨幣投放抵達實體經濟的渠道和機制。會議指出,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要充分發揮自身業務優勢,發揮關鍵作用。例如中國進出口銀行表示,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貸款覆蓋超140個共建國家,貸款項目累計拉動投資超過4000億美元,在支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金融力量。無論是大型股份制銀行,還是政策性銀行,都將持續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實現金融機構的供給側改革。

在資本市場上,不僅強調「樞紐功能」,而且首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這與監管層近兩年鼓勵有條件的行業機構實施市場化併購重組,券商行業內部整合併購趨勢相吻合。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將起到穩定的做市商作用,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從融資結構來講,統籌股權和債權,堅持股債聯動,優化融資結構,暢通各類資本要素進入實體經濟渠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會議指出,「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形成。」高新技術的快速發育,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撐,尤其是股權資本市場的支撐。因為股權資本投資更關注企業未來的成長預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僅僅表現為「融資」,還表現為「投資」屬性,只有一個具有「投資價值」的市場,才能吸引社會資金長期進入市場,從而支撐實體經濟、支撐科技創新,哪怕是通過股權融資化解企業財務風險,只要在降低債務率的同時能加厚企業利潤,提升創新能力,長期投資者才有耐心和企業一起成長。

會議進一步明確金融機構定位問題,指出: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3.對外開放的供給側改革

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方面,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釋放諸多新信號,會議提出了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等內容,這是順應國內外發展形勢,確保金融管理能力與開放水平相匹配的考慮,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應有之義。會議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開放創新要管得住才放得開,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持續推動外匯市場發展,要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永恆主題,強化外匯領域監管全覆蓋。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完善中國特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制度,有效維護外匯儲備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三)中國特色

會議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並系統闡述其本質特徵,引發普遍關注。黨領導下的新時代中國金融事業在實踐上不斷豐富、認識上不斷深化,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並將在持續探索中進一步完善。

1.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根本保證

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延續了2023年全國兩會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方向,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也是會議提出的「金融強國」目標的重要保證。對標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當前國內外金融市場風高浪急的挑戰,通過加強金融一體化的協調,能夠防止監管部門條塊分割導致的監管真空,杜絕監管套利,從而助力金融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金融更高質量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通過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強化金融管理工作中的系統論和全局觀,有利於保障中央對金融工作各項部署落地見效,也有利於集中力量在應對金融領域複雜問題上獲得主動、贏得先機。具體而言:

第一,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

在2023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多項涉及金融監管領域,其中包括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

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將金融委辦公室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制度是黨對重大工作領導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方案還指出,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作為中央金融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列入黨中央機構序列。同樣列入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還有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

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將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的金融系統黨的建設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作為黨中央派出機關,同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

相比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四項職能,此次機構改革方案保留了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三項,新增了「督促落實」的表述。這可能意味著中央金融委員會不僅會做好頂層設計,還會督促頂層設計等相關方案的落實,避免決而不行。

在銀保監會的基礎上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證監會也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發改委的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功能劃入證監會。統籌推進央行分支機構改革,不再保留央行縣(市)支行。

第二,要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鍛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幹部人才隊伍。

第三,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

第四,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

2.「八個堅持」中國特色久久為功

本次會議對「金融改革」的提及似乎變少了,但「黨的領導」的表述明顯增多了。2023年金融改革的「主旋律」是以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抓手、加強黨中央的領導,在此基礎上打造以中央金融委員會為核心、自上而下的金融監管框架。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3.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

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必須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為重要支撐。推進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幹部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謀劃、綜合施策,優化培養、選拔、管理、使用等各環節工作,不斷增強金融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本領。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高傑英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CBD發展研究基地主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632c2442bb6f482bec7a7fbb22382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