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養生,是不和人性較勁

2023-12-27     富書

原標題:最好的養生,是不和人性較勁

文|夏夢之(富書專欄作者)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很多時候,我們越努力越焦慮,想要的和得到的也總是事與願違。

或許,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人生陷阱。

如果不懂得及時辨別,免不了多走彎路,遭受傷害。

及時避開這四個陷阱,即使面對驚濤駭浪,也能遊刃有餘。

輕易訴苦,等於二次傷害

郭德綱說過一句扎心的話:「不要逢人就訴苦,人心難測,看你笑話的人永遠比在乎你的人多。」

那些輕易把傷疤揭開給別人看的人,無異於把匕首交到了別人手中,給了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

若想要避免二次傷害,與其四處訴說,不如閉上嘴巴,做自己的擺渡人。

網友@拉菲有過一段深刻的經歷。拉菲新入職一家公司,同部門一位年齡相仿的姐姐對她照顧有加,她們很快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關係熟絡後,拉菲也經常帶自己的男朋友和同事一起吃飯、逛街。

一天晚上,拉菲意外發現男友背叛了自己,男友不僅沒有歉意,爭吵中還對拉菲大打出手。

拉菲一氣之下跑去了同事家中,同事聽完了她聲淚俱下的控訴,不厭其煩地安慰她、開導她。

經過此次之後,拉菲自以為和同事的關係親密無間。

可是好景不長,拉菲和同事因為一件小事起了爭執,彼此都不願意讓步,爭吵愈演愈烈。

最後同事說:「難怪你男朋友會出軌,真是蠻不講理。」

這一字一句如同鋼釘一般扎入拉菲的心,她覺得不可思議,自己的傾訴到頭來卻變成了別人傷害自己的武器。

網絡上有一句很火的話:「不要向任何人訴苦,因為80%的人不關心,剩下20%的人聽了會很高興。」

你的委屈,在別人眼裡也許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你的困苦,在別人心裡也許只是個茶餘飯後的笑話。

每個人都會經歷低谷,每個人都有無法言說的苦楚。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陪你熬過寒冬,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守護你的傷口。

與其四處尋求安慰,不如學會獨自熬過黑夜。

苦楚最好的結局,不是展示和訴說,而是化為內在的力量。

當你的傷疤長出新的血肉,獨自熬過那些暗無天日的日子,別人也將無法傷害到你。

指望他人,如同步入深淵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若瑟夫的叔叔叫于勒,于勒年輕時將家裡的財產揮霍殆盡,被送往了美洲。

到了美洲的于勒,說自己發了大財,還寫信說要補償若瑟夫一家。

接到信的若瑟夫一家如獲至寶,這封信如同這個貧困家庭的福音書,一有機會就被拿出來念一念。

自此,生活致富的希望被寄托在了遠在美洲的于勒身上。

若瑟夫全家無不盼望著有錢的于勒早日歸來。

他們甚至擬定了于勒回來後的上千種計劃,具體到了怎樣依靠于勒來購置一幢別墅,父親也能如願以償地擠入上層社會。

每每看到輪船進港,父親就會說:「于勒要是在這艘船上那該有多好。」

十年過去了,他們一家依然沉浸在那封信的幻想中,直到在一艘船上偶然碰到于勒。

他們驚訝地發現,于勒並不是什麼大富豪,而是一個衣衫襤褸賣牡蠣的老水手。

那一瞬間,若瑟夫一家的美夢破滅了。

就像作家鄭淵潔說過:「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意味著把失望留給自己。」

如果若瑟夫在這十年里能夠自食其力,而不是等待那個虛無縹緲的補償,或許早就生活富足了。

退一萬步,即使于勒真的變成富豪歸來,若瑟夫一家真的能從此衣食無憂,步入上層社會嗎?

我想,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因為依靠別人,本身就是將自己推入深淵。

凡事指望別人,註定是一場災難;靠自己,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因一篇「致謝」爆火的寒門學子黃國平,靠自己一步一步,改寫了人生的軌跡,最終踏進了中科院博士研究所的大門;

自小因病「腦癱」的余秀華,命運給了她最壞的劇本,但她靠一支筆,改寫了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別人的陽光再耀眼,也曬不幹自己的陰霾;別人的成就再偉大,沒有半分屬於自己。

唯有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出口,才能迎來生活的曙光。

依賴經驗,猶如自困牢籠

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我們總是習慣於第一時間求助過往的經驗。

但是過去的經驗並不能解決當下的難題。

正如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經驗猶如航船上的尾燈,只照亮已經駛過的航程。」

如果一味依賴經驗,就只能像一隻思維僵化而困在原地的「繭」,等待被淘汰的命運。

桂格公司曾經以高昂的價格收購了佳得樂,並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讓公司成為了大贏家。

這個成功的經驗被公司總裁史密斯·伯格視為一個模式,決定用同樣的方式進行企業併購。

然而,當史密斯·伯格決定以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思樂寶公司時,他的投資銀行顧問和分析家們都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們認為這筆收購的風險太大,可能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壓力。

但是,史密斯·伯格並沒有聽取他們的建議,而是相信自己的收購經驗。

結果,這個決策幾乎耗盡了公司的元氣,桂格公司最終破產了。

曾經讓你引以為傲的經驗,最後很可能變成困住你的陷阱。

傑克·韋爾奇,通用電氣公司的傳奇執行長,被譽為「全球第一執行長」。

他在執掌公司期間創造了驚人的成功。

他將公司市值從130億美元增長至4800億美元,這一壯舉令無數人嘆為觀止。

有人建議他將自己的經驗寫成書來分享給世人。

但傑克表示,他的經驗都在垃圾桶里。

他從不將工作經驗存檔,甚至要求公司定期清理內部文件。

這一做法的目的在於,避免員工過度依賴過往的經驗和處理方式,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解決問題。

成功,不能只靠對過往經驗簡單複製粘貼,人生也從來不是既定方向的軌道。

在人生這片曠野上,我們會遇到諸多的不確定性。

一味貪圖經驗所帶來的便利性,只會被碾壓在迅速變化的時代車輪之下。

唯有破除經驗主義思維,向內探索,向外思考,才有機會探索到曠野之外更大的天地。

局限認知,終被鎖入底層

紀錄片《人間世》里,有這樣一個片段。

36歲的戴向群正當盛年,但醫生取出他的肺後,肺像塊石頭一樣怎麼也切不開。

原來,為了每個月多掙一兩千塊錢,他選擇在每天粉塵飛揚的環境里做一名磨砂工。

可是這份錢賺了不到10年,他的肺里就吸入了大量的鎢合金,平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只能靠氧氣機維持生命。

即便是手術,其費用也高達70萬元。

戴向群的身體狀況讓我們感到惋惜,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那句感慨萬千的話:

「有時候耽誤你的不是時機和運氣,而是你的認知能力。」

原以為每個月能多賺一點錢,卻不知最後失去的更多。

到最後才明白,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低水平認知。

《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在高考落榜之後,也曾依靠出賣勞力來維持生活;做過搬運工、印刷工、送水工,也去擺過地攤。

然而,他漸漸發現,再怎麼辛苦工作,也賺不到多少錢。而且,只要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老闆的責罵。

在一次印刷廠工作中,連續上了兩個夜班的他,因為太過疲倦,不小心打了個盹,結果左手被卷進了機器中,手指差點被夾斷。

這次的經歷讓他開始思考:賺這樣的辛苦錢,真的有意義嗎?

於是,他果斷選擇改變現狀,拿著所有的積蓄參加了成人高考。

他邊打工邊學習,雖然被人嘲笑,但他沒有放棄。

堅持了兩年之後,他順利考取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他還自學了剪輯和配音,經常在各大電視台里穿梭,做各種打雜的活計。

從攝影到採訪,再到編輯撰稿,他幾乎把台里的工作全都做了一遍。

最終在2010年,他抓住了《非誠勿擾》這檔節目,成功躋身主持界的金字塔尖。

很認同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覺醒的早晚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一個人只有不斷打破原有認知,突破思維桎梏,才能做到真正的改命。

人生路上,困難一關,迷茫一程。

與其將自己的傷疤揭開尋求安慰,不如在沉默中厚積薄發;

與其幻想別人做你生活的救世主,不如做閃閃發光的自己;

與其希冀過去經驗能照亮未來的路,不如主動擴容,為自己賦能;

與其被低水平認知鎖在底層,不如拆掉心裡的牆,創造更多可能。

歲月滾滾向前,願你我都避開這四個陷阱,不再和人性較勁。

往後餘生,願你依靠自己的力量,迎接生命的曙光,活出綻放的模樣。

作者簡介:夏夢之,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我有自己的海,不必追逐別人的浪,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56e5c164e6f5a036b93a8f3323a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