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要隨便吃苦

2023-10-09     富書

原標題: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要隨便吃苦

作者:易奧(富書作者)

苦難教育,從古至今似乎都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教育方式。

畢竟,老一輩成功的人,都是在吃苦中熬出來的。

但並非所有的苦,都能通往成功。

隨便吃毫無意義的苦,既鍛鍊不了思維,還會壓榨自己的身體。

畢竟,吃苦的意義,是為了銳化自己,而不是刻意跟自己過不去。

往後的日子裡,千萬別吃以下三種苦,否則人生只會逐漸走下坡路。

不要吃超前焦慮之苦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

農夫唉聲嘆氣道:「還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繼續嘆氣:「也沒有,我怕棉花生蟲。」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答道:「什麼也沒種,我必須萬無一失。」

可想而知,農夫最終什麼也收穫不了。

生活中,有多少人像這位農夫一樣,在事情未開始前,自己就先胡思亂想,惴惴不安呢?

光想不做,最終只會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中,無法自拔。

只有停止自我懷疑,找准痛點去行動,才能驅散焦慮,走向真正的成功。

央視名嘴撒貝寧,在剛剛參加工作時,急於尋求前輩的認可。但他總是擔心自己的稿子念不熟,流程理不清。

於是在節目開始前,他總會拉著同事反覆對流程、叮囑人家一旦出現問題後要如何解決。

過度的焦慮和擔憂,使得他在鏡頭前頻頻忘詞,表現十分差勁。

後來,他終於意識到:總是瞻前顧後不僅讓事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影響做事的效果。

只有落實到行動上,去熟讀台本,和嘉賓積極溝通,節目效果才會有所提升。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後,他的失誤明顯減少,節目也越做越好了。

有一句話說:「焦慮改變不了明天,但一定會影響今天。」

提前焦慮的本質,是自我意識過強,總是高估困難,弱化自己。

殊不知,過度地擔憂換不來如願的結果,反而會使自己思維癱瘓,行動力落後。

與其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不如專注於當下,一干到底。

成年人真正的清醒,是不畏懼難題,也不妄自菲薄。

只有活在當下,落實到每一步的行動中,才是對抗焦慮最好的武器。

不要吃低維度勞動之苦

有句老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然而,很多人理解的吃苦,就是「皮肉之苦」。

家裡明明條件優渥,偏偏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為了吃苦而吃苦。

但這些低緯度勞動之苦,只會白白浪費時間,而少有其他收穫。

上大學時,同班同學小劉和小楊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小劉的父母認為人一定要吃苦,所以在他上大學時,家裡就斷了他的經濟來源。

整個大學期間,小劉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各種兼職上,根本沒有完整的時間好好學習。

相反,小楊父母的做法就大不相同。

他們給足小楊生活費,讓他安心好好讀書。

小楊在閒暇之餘還能輔修第二專業,也有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日子過得充實而愜意。

在很多人看來,小劉比小楊能吃苦,以後一定會苦盡甘來。

但兩人畢業後的經歷,卻讓人頗為意外。

小劉的簡歷上,只有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經驗,最終也只找到一家普通的公司實習。

而小楊在畢業時拿到了雙學位,且他的博學多才,在面試時給HR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成功進入了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寫道:「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

真正的吃苦,從來不是被動的承受,而是一種主動的能力。

為了一個目標,主動捨棄安逸,善於思考,刻意練習。

這樣的苦,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關鍵。

成年人頂級的自律,不是用假裝努力去麻痹自己,而是用優異成果去犒賞自己。

不吃廉價感情之苦

戀愛中有個「馬太效應」,意思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當一個人在感情中一味討好,則會讓對方恃寵而嬌,自己不斷「貶值」。

到頭來,再多的付出也只是徒增負累,遭人嫌惡。

電視劇《一路朝陽》中,田蓉就是一個例子。

她跟范華鵬僅僅是男女朋友關係,但在生活上卻像個老媽子一樣伺候他。

范華鵬的衣服,田蓉會幫他洗好熨平,再裝到袋子裡讓他拿走。她還不斷叮囑他,回去別忘了掛起來。

田蓉平常就算再忙再累,也要為他做飯。

即使她做了這麼多,到最後,范華鵬卻嫌棄她不思進取,還責怪她業務能力不行。

甚至范華鵬邊吃著她煮的面,還邊數落她:「你有把這荷包蛋煎成五角星的工夫,就不能提升下你的能力嗎?」

田蓉想不通,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也換不來男友的一個好臉色。

故事的最終,田蓉等來的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圓滿結局,而是范華鵬蓄謀已久的分手。

《誰說我結不了婚》中有這樣一句台詞:「人和人之間如果要有長久舒適的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一味地付出和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討好別人未必能得償所願,反而會被看低看輕;

過度付出未必能被人珍惜,甚至還會慘遭嫌棄。

與其沉迷於廉價的感情,不如經營好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人生短短數十載,與人相處時,不刻意表現殷勤,也不迎合那份冷漠。

愛恨隨意,聚散隨緣,這才是一個人對待感情最清醒的態度。

王小波曾說:「人必須吃一些苦,虛擲一些年華,以此來變得崇高,這種想法,不但有害,而且有病。」

生活中,不是每一種苦都值得去吃。

放棄無效的吃苦精神,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提高行動力,才能「向上螺旋」,開啟正反饋循環鏈路;

拒絕低級苦,才能拓寬認知,撐起更大的人生格局;

學會愛自己,才會隨心坦然,活出真正的清醒自由。

人生實難,既然吃苦是必經之路,那我們就把吃苦的選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願你能在所吃的苦中汲取到優質能量,讓人生越過越精彩。

作者簡介:易奧,富書作者,做個好好寫字的人,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05f2bd51024f4798373186143a582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