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假期必看的頂級紀錄片,格局炸裂,錯過可就虧大了!

2022-05-29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孩子假期必看的頂級紀錄片,格局炸裂,錯過可就虧大了!

文 | 任平生

美育對孩子是相當重要的,

不僅關乎孩子審美能力的養成,

創造力的激發,

也關乎孩子的生活態度與品味。

下邊這幾部紀錄片,

飽含眾多領域,

有設計有美術有科學,

也有生物生理知識。

趕快替孩子收藏起來吧,

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提升人文學科知識!

《啊 !設計》

領域:設計、物理學

集數: 200

單集片長: 15分鐘

年齡:6歲+

「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似是一句老生常談的正確廢話,

卻被《啊!設計》從頭貫徹到尾。

這部來自日本的高質量兒童科普紀錄片,

以各種腦洞大開的實驗開始,

展開親和有趣味地引導。

雖然是面向兒童,

但視角獨特、充滿對思維的啟發。

紀錄片第一個環節叫"觀察"。

為什麼醬油和可樂瓶身都有一個弧度?

真人示範,摸摸腰身,原來是為了更好握住?

擺出不同的茶壺嘴,在倒茶後,他們會發生什麼?

調料瓶上的氣孔,

為什麼要在液體倒出時按住?

因為,這樣就能防止滴落了。

整個過程是沒有旁白的,

通過相似事物的類比,

啟發孩子發現設計背後的原理。

第二個環節叫"拆解"。

將器具、食物、水果、佐料甚至平面設計,

都用定格動畫的效果一一拆解到最小的組成單元,

隨後,再次組合起來。

一包薯片有多少片?

一包糖果有多少顆?

袋子展開,把他們一個個排列出來。

先還原最開始的樣子,

再一步步解決問題,

鍛鍊了孩子的推演能力和邏輯思維。

第三個環節是「設計的問答」。

這個環節呈現了一些習以為常設計背後的思路。

一天裡,有哪些場景用到了「旋轉」的動作?

為什麼圍繞操場的跑步比賽,起點不是一條直線?

在《啊!設計》中,還請來不同的設計大師來分享設計心得。

「看到一件東西,然後就會聯想到其他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設計在做的事。」

每集15分鐘,還會布置一個小作業。

看這部紀錄片,

孩子收穫的不僅僅是有趣的小知識和思考的習慣,

更能感受好的設計,靠近美。

而審美能力,是隱性的競爭力。

《奇趣美術館》

領域:美術、藝術

集數: 30

單集片長: 2分鐘

年齡:8歲+

《奇趣美術館》是一部來自法國的紀錄片,

共2季,每季30集。

在這部紀錄片里,

一眾法國喜劇演員cos世界名畫,

賦予了畫中人物各式各樣的情感性格,

以新鮮有趣的方式科普了相關畫作的知識。

孩子看完它,會發現:

美術館裡的名畫竟然這麼有意思!

比如,這部《美國哥德式》

畫上的女人一直在吐槽:

「我真是受夠你了,一天天板著個臉。」

旁邊的男人說:

「你不是也一樣?」

問:

「為什麼我們非得是這幅哭喪臉?」

答:

「因為『我們代表的是1930年的農民」,

那會兒有經濟危機,我們生活得很艱難!」

介紹羅浮宮里的《蒙娜麗莎》時,

則尤其出彩。

她自我吐槽:

「自己笑的像個傻子。」

吐槽到最後,還要求工作人員把她放到《最後的晚餐》裡面去。

面對每天絡繹不絕的遊客,她會偶爾會「開下小差」。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畫家維梅爾最偉大的作品,

與達·文西《蒙娜麗莎》齊名。

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

也如《蒙娜麗莎》一樣,

是一個千古之謎。

在這部紀錄片里,

她是一個熱衷自拍的少女。

又比如《哈勒昆和皮埃羅》,

畫中兩位主角「一本正經」地交代了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和畫派風格特徵。

對話是這樣的:

「你聞到什麼味道了嗎?」

「那是我沒洗澡的味道。」

「你瘋了嗎?你為什麼不洗澡?」

「這是現在的潮流,因為我是野獸派,聞起來就很野獸。」

「野獸派和氣味無關,是作畫的流派。」

就在搞笑的對話中,

兩個人就把繪畫流派的知識點講出來了。

《槍擊瑪麗蓮·夢露》這一集,

四聯畫中的四個瑪麗蓮·夢露進行了一項搶答遊戲劇情,

以此呈現出這幅畫的背景。

而在《在花園溫室里》一畫中,

兩個主角在搞笑的對話中,

便科普了印象派是什麼樣子的。

在「哈哈哈」的過程中,

一幅畫的時代背景、畫家簡介,

色彩風格、藝術特徵,

畫作背後的故事等等,基本上聊了個遍。

更重要的是,

每集只有2分鐘,

在輕鬆中便提高了對美的欣賞能力,

讓孩子受益一生。

《工作細胞》

領域:生物、生理

集數: 13

單集片長: 24分鐘

年齡:7歲+

這是被央視引進的健康科普動畫,

播放量超過兩個億。

它把細胞擬人化,

顛覆了我們對人體細胞的認知。

在這裡,每個細胞都是活潑可愛的生命,

分工明確,團結協作,

一起建設「人體」這座現代化大都市。

細胞一直在工作,

城市秩序有問題了,

它們都要採取防護措施,

面對城市的喜怒哀樂,

它都不會閒著......

各種各樣的細胞,

各種各樣的器官組織,

豐富多樣的工作方式,

都能在這部片子裡看到。

比如,白細胞作為人體對抗病毒的防線,

對外來物非常敏感,

養成了沿著血管內外遊走的技能。

碰到病菌不直接吸住,

進一步把它吞進體內,

哪裡出現危機哪裡就有它們衝鋒在前的身影。

身體出現的任何外部入侵的細菌、病毒異物,

都是它們首要清理的目標。

一群小萌物圍著被壘得高高的鈣離子,

踮著腳尖往上蹦,

怎麼夠也夠不著。

紅細胞和白細胞經過他們,也會向它們打招呼。

當血管發生損傷時,

血小板就派上用場了。

因為,

她們可以用血纖蛋白和凝血因子出來堵住傷口。

在我們看來只是小小的磕碰,

對於身體來說可是不小的災難啊。

科普性和趣味性完美結合,

生物知識豐富,

看完很多人都說:

如果當年這麼學生物,我一定考滿分!

為枯燥的知識創造了這麼有趣的一個故事,

毫無疑問,

孩子們一定會因為這部動畫愛上生物學的。

《36個字》

領域:識字文化

片長: 11分鐘

年齡:3歲+

教孩子識字,

怎麼能錯過這部30多年前的動畫片呢?

在《36個字》里,

父親將36個漢字用若干象形文字串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教自家孩子識字。

這部動畫片獲得1986年南斯拉夫第七屆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片獎。

贏得眾網友的一致好評。

之所以能夠成為口碑之作,

是因為它足夠精彩。

很多樹木連成一片,

就是「森」

孩子一下就明白了「木」、「林」、「森」的來源。

什麼是紅日和和遠山呢?

是這樣的:

大象有「一隻長鼻子、四條腿」,

所以,最初的他,

是長這樣的。

「馬」上面是戴著草帽的人兒是「夫」。

夫騎著馬途經「竹」林,

路過農「田」,又越過森林。

風浪太大,小船被打翻了,

爸爸趕緊畫塊「石」頭,救下了夫。

被救起的夫凍得瑟瑟發抖,

生「火」來取取暖就不怕冷啦。

諸如此來的圖畫表現還有很多,

極其精美巧妙。

中國古代早期一些象形文字的寫法,

文字在紙上復活了。

孩子看完後,一定會更了解漢字的魅力:

字可以是一種符號,

也可以是一種藝術。

寫在最後:

我們總在說要給孩子好的教育,

其實好的教育,

更應該是全面的、飽含審美、富有思辨思維的。

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先從養成開闊而豐富的思維開始。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fc54a0f2eed484dbd40e062a6d4168f.html